“能”\“可以”在情态和语用上的比较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中表示能力,可能性的助动词“能”和“可以”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具有很多共同性,但是,这两个词又不完全相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感到困难并容易混淆的往往是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差别较小的词语、语法。本文分析了“能”和“可以”的情态意义与语用意义,并找出了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得知在动力情态上,“能”和“可以”的意义相同,体现为“具有某种能力做某事”、“ 具备客观条件后的可能性”、“某种用途”;另外,“能”具备认识情态意义,体现为“怀疑”、“期待、希望”、“称赞”,而“可以”则不具备认识情态意义;相反,“可以”具备义务情态意义,体现为“准许”、“值得”,而“能”则不具备义务情态意义。在语用意义上,“可以”具备“命令”、“劝诱”两个意义,而“能”则不具备语用意义。
  
  汉语中表示能力,可能性的助动词“能”和“可以”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具有很多共同性,但是,这两个词又不完全相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感到困难并容易混淆的往往是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差别较小的词语、语法。两个意义相似的词语的比较可以明化其各自的意义、用法和二者的不同点。“能”和“可以”都属于助动词,也叫情态动词,都具有情态意义。 至今为止, 前贤对助动词意义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助动词的情态意义上,忽略了助动词的语用意义。本文要分别在情态、语用两个意义上分析“能”和“可以”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能”和“可以”在情态意义上的比较
  Lyons(1977)在语言学的角度上系统的论述了语言中的情态。以Lyons(1977)的理论为基础,Palmer(1986、1990)把情态分为三类: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义务情态(deontic modality)、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认识情态与知识或信念相关,是说话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已知的或信念中的命题结构做出的判断。义务情态与责任者实施某个动作行为的必然性、可能性有关。认识情态所关心的是对事件真实与否的判断,义务情态所关心的是能让事件发生的外在或内在的驱动力(Bhat 1999:64)。动力情态表达的是真实世界的能力、意愿问题。
  (1)社会总是要前进的。
  (2)你应该现在去。
  (3)梧州人民能看上电视了。
  例句(1)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说话人对“社会是否前进”的肯定的判断,表达一种必然性,为认识情态 。例句(2)的“应该”表示主语“你”实施“现在去”这个行为的必然性,为义务情态。 例句(3)中的“能”表达一种真实世界的客观事实,为动力情态。
  “能”具有认识情态和动力情态意义,“可以”具有义务情态和动力情态意义。在表达动力情态意义时,“能”和“可以”可以互换。
  1.1 “能”和“可以”的动力情态意义
  (一)表示具有某种能力做某事,是一种事实,为动力情态,二者可以互换。
  (4)我能(可以)说3种外语。
  (二)表示具备客观条件后的可能性,是一种事实,为动力情态,二者可以互换。
  (5)今天气温低,水能(可以)结成冰。
  (6)时间还早,九点以前能(可以)赶到。
  (三)表示某种用途,是一种客观事实,为动力情态,二者的意义相同。
  (7)这种草药能(可以)治好眼病。
  1.2 “能”的认识情态意义
  (一)表示猜测,怀疑。
  (8)你回国以后还能(*可以)给我写信吗?
  例句(8)通过“能”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猜测和怀疑”的心理,怀疑听者不能给自己写信,为认识情态,“可以”不能表达这个意义。
  (二)表示期待,希望。
  (9)我希望他能(*可以)早点回国。
  例句(9)表达了说话人对“他能早点回国”的一种“期待”心理,为认识情态。虽然句子里有动词“希望”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期待”心理,但是“能”也包含着这种期待。这里不能使用“可以”。
  (三)表示称赞。
  (11)他能(*可以)说会道。
  例句(11)表达了说话人对“他”的说话能力的称赞的心理,是认识情态,不能用“可以”。
  看似相同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义背景下所体现的情态意义不同。
  (12)这个孩子10个月就能(*可以)走路了。
  (13)孩子10个月能(可以)走路。
  例句(12)、(13)语义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情态意义不同。(12)的“能”表达认识情态,是对“孩子10个月走路”的称赞,不能使用“可以”。(13)的“能”是说明客观事实,客观上“孩子10个月可以走路”,这时能用“可以”。
  1.3 “可以”的义务情态意义
  (一)表示准许。
  (14)有不懂得问题可以(*能)问我。
  例句(14)通过“可以”表达了说话人准许听者“问问题”。是受话人对听者在外界施加的一种驱动力,为义务情态。这时不可以使用“能”,“能”不具备表示准许的义务情态意义。
  (二)表示值得。
  (15)颐和园的风景优美,你可以(*能)去游览游览。
  例句(15)通过“可以”表示说话人对听者的外在驱动,值得“去游览游览”,使听者实施行动,为义务情态。这时不可以使用“能”。
  以上分析了“能”和“可以”的情态意义,得知二者在动力情态上的意义相同,“能”具有认识情态的猜测,怀疑,期待,称赞等意义,“可以”具备义务情态的准许,值得等意义。下面分析“能”和“可以”在语用上的特点。
  2.“能”和“可以”在语用上的比较
  如果说情态意义体现说话人的心理状态,语用意义通过说话人与听者的关系来体现说话人对听者施加的作用。语用意义体现在说话人与听者两者上,缺少一者则不用实现。
  (16)你一个人回家吧。
  例句(16)的语义助词“吧”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者的命令,让其“一个人回家”。语气助词“吧”在语用意义上表现为命令。
  汉语中的语用意义大部分通过语气助词,动词来体现,但是助动词也可以体现语用意义。下面考察一下“能”和“可以”的语用意义。
  (17)有关医学, 你可以(*能)问我。
  在例句(17)中“可以”具有表示准许的义务情态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向听者的一种命令,但所表达的命令比语气助词“吧”所表达的弱。所以,可以推断出“可以”具有语用意义,表达为命令。而“能”则不能表达这个意义。
  (18)这件衣服看上去不错,你可以(*能)试试。
  在例句(18)中“可以”表达了情态意义值得,同时也表达了对听者的一种劝诱,所以“可以”表达为劝诱的语用意义。在这种意义上“能”也不具备。
  据上述考察,得知“可以”具有两种语用意义,命令和劝诱,而“能”则不具备语用意义。
  3.结论
  对于外国留学生只从字典上,语法书上是无法找出“能”和“可以”的差别的,“能”和“可以”的区别也正是外国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这一点上需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特别指点与说明。本文分析了“能”和“可以”的情态意义与语用意义,并找出了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得知在动力情态上,“能”和“可以”的意义相同,体现为“具有某种能力做某事”、“ 具备客观条件后的可能性”、“某种用途”;另外,“能”具备认识情态意义,体现为“怀疑”、“期待、希望”、“称赞”,而“可以”则不具备认识情态意义;相反,“可以”具备义务情态意义,体现为“准许”、“值得”,而“能”则不具备义务情态意义。在语用意义上,“可以”具备“命令”、“劝诱”两个意义,而“能”则不具备语用意义。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区分两个词的意思,可以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遗憾的是本文没有对“能”和“可以”的否定进行分析,有待以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月化,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7.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3]吕兆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源动词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
  
  作者简介:李颖(1978-),女,黑龙江宾县人,现供职于韩国首尔神学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韩国语语法。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利用写作活动中人的因素,真正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关注学生成长,让作文写作活动充满人文关怀。  体验性作文教学就能够兼顾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不唯技巧是论,关注学生主体生活,真正让学生用作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①。体验,释放了学生个体的表达自由,解开束
期刊
翻开各种教育类报刊杂志,就可知道各式各样关于课改的文章多如牛毛,令人应接不暇。教育部编制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那么在学校,我们的老师是否都进行了课改实验?我随堂听了几位中青年老师的课,他们的教龄都在15年左右,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因为是随机听课各位老师都没有作准备,所以,我认为这些老师的行为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此我从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期刊
【摘要】当教师接手新的班级时,必然会存在“磨合期”。缩短英语教学中的磨合期,必然会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缩短磨合期,提高效益:一、培养情感,创设和谐的氛围;二、研究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三、加强教师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四、重视始业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  【关键词】磨合;情感;教师;学生;始业    每学年伊始,总会有一批教师接手新的班级,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会或多或少地有些不适
期刊
【摘要】“课改”的精神在课外阅读中也应该得到体现。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心理、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科学地指导阅读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体验、感悟,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外阅读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写作水平以至整体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帮助他们认识理解社会人生,陶冶情
期刊
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后,往往一个项目包含了多学科知识,仅有初等学历的学生,知识面还比较狭窄,无法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教学中,借助“教案”在授课中的功用,编制“学案”进行教学,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形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案”要体现学生的
期刊
【摘要】大脑常产生遗忘,把识记的信息忘记。阅读英语文章需要牢记大量的单词、词组和各门学科知识,也必须掌握和熟练使用语法,但是单词、词组和语法的快速遗忘常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现象的产生规律,先快后慢到停止。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对识记的材料进行初记,及时复习和使用的记忆,大脑就会产生抗遗忘的能力,遗忘就会减少。其二,在识记知识前研究识记材料,发现其规律,
期刊
工学结合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完成学业。很明显,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这种学习制度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迥异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制度,要保障工学结合的学业成效,就必须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内部规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
期刊
【摘要】丰富的文化蕴涵使得英语习语含有丰富的文化伴随意义。习语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移植与转换,转换又包括替代和释义。由于很多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同甚至相反,习语翻译中要注意避免望文生义。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背景;文化伴随意义;移植;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语言,都含有大量的习语。人类各民族之间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人们思维方式相似,但是不同的历史、地理、
期刊
【摘要】数学两极分化严重,为此提优补拐教学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这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倡导。  【关键词】提优补拐;实践思考    数学是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学科,加上学生自身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优生”和“差生”,而且,在复习阶段,这种两极分化可能会更加严重。为此,提优补拐辅导教学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这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值得研讨。  一、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挖掘学习潜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