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发展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课堂提问要有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提问要适时
  课堂问题的设置,最忌讳的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使教学灵活有效。此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提问要适度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且要循序渐进。课堂提问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第一,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第二,问题的设置要疏密相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第三,问题要提得准,富有启发性。第四,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第五,提问的对象要明确。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提问要面对中等生和后进生,而知识难点的提问应面向学优生。第六,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面向全体学生。总之,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位置。也就是说,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而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提问要有趣
  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潜能的极大挖掘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展现,使学生感到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我在教学《黄生借书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借书读时的复杂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书店里因为借书看而不买书,遭到书店管理员拒绝的经历呢?”很多学生马上举起手。我又问:“那在这样的情形下,假如你偶尔遇到书店管理员大发慈悲,借到书读书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我”和书店管理员,并要求学生边演边用独白的方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此时,学生兴趣高涨,在切身的表演中体会到作者借读的复杂心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当学生为寻求答案而努力研讨并获得成功后,他们就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愉悦。
  四、提问有创意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激发情趣。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能唯一。问题要带有一定的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是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而是要求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工夫。再者,课堂环境是个变数,随时都在变化。教师提问要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这些问题时,答案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有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在语文教学
摘 要: 在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体验式阅读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而培养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也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优化和发展。作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认识。  关键词: 体验式阅读 阅读教学 运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材
阅读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使人睿智,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升华。“善读者可以治愚”,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阅读与欣赏,而教师则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地强灌给学生,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有独特思维的人才,而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的
目的:探究妇产科实时一对一责任制助产护理,对初产妇分娩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66例入组,对照组初产妇接受常规助产护理,观察者
设施农业是农学类专业扩大知识面,适应市场需要的重要课程,针对农学类专业生源地的生态环境差异,结合《设施农业》课程的特点和现有条件,在《设施农业》教学中开展了自编讲义
一节语文课下来,老师往往觉得很累,即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发言踊跃,老师也难免会有疲惫的感觉。因为教师要不断“抛砖引玉”,即不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老师不断问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总结点评,老师再问,学生再答,老师再总结点评,如此反复,老师难免口干舌燥,常常会不自觉地羡慕理科老师能边讲边练、干脆利落。造成语文课堂如此尴尬境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在语文课堂上摸索的实践告诉
杨献珍同志应本刊记者的约请,就当前形势下为什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的问题发表了一席谈话。他指出,邓小平同志在这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重新强调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目的 探讨在ICU患者气管插管中采用口腔分泌物收集器(专利号为ZL201920046838.2)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9年1月~3月入住ICU的60例气管插管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数据表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导入新课需要提问,学习新知需要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需要提问,问题探究需要提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需要提问……它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强弱。  纵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满堂问,不管学生会不会都要提问,使学生失去对所提问题的兴趣。甚至还有的教师把提问当成警告和惩罚学生的手段:谁上课不听就提问谁,故意
电视新闻报道,经常出现同质化现象。特别是一些县级电视台,忽视电视新闻特性的存在,长期坚守一种僵化的模式,长期以往让观众产生厌烦之感。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新闻事业,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