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一过程进行。其次是“内外之别”,它是指同一思维内容具有不同的语文形式,如“父亲”、“爸爸”、“爹爹”这些词语,从思维方面看,都是同一思维对象;但从语言方面看,它们表达的感情色彩却不一样。“父亲”属于书面语;“爸爸”、“爹爹”属于口头语。书面语显得庄重,口头语显得亲切。第三是“快慢之别”,即思维发展的速度快于语言发展的速度。中学生这种语言和思维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尤为突出。他们往往想得更多,却不能清楚、具体、丰富、生动地表达。思维训练要让学生能想得清楚、想得灵活、想得独特。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在说的时候能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在写的时候能写得清楚、写得充实、写得丰富。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抓住“先后之别”,训练学生“会想”“会说”“会写”。
   有人说,“会想”不简单,谁不会想。其实不然,一件事,要能做好,必须得事先有个好的计划和安排,这就必须有一个周密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想”。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想”,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以及训练目标来设置,让学生“想”其能想,“想”其爱想,“想”其可想,并能“想”得清楚。学生的“想”之训练告一段落之后,接着下来的训练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把前之所“想”清楚地说出来。“说”出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动补充,使之所“想”变得具体、丰富、生动、完整。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及时训练学生的“写”,使学生把之前的所“想”和所“说”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加以固化。这其间,学生还可以在所写的文字上,反复斟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
   二、辨清“内外之别”,训练学生的多种表达形式。
   语言的丰富性之一,正是由于同一内容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就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辨清“内外之别”,准确把握词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和作用。注意遣词用语时的语境、对象;注意词语的轻重大小、情感色彩、语体倾向等。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它注重强调合乎逻辑,符合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而从语言训练方面来看,则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思维和思想的表述,要让学生懂得雅俗、深浅、粗细、优劣的区分,让学生掌握同一内容的多种表达形式。
   三、明确“快慢之别”,训练学生快速思维,准确表达。
   由于思维发展的速度快于语言发展的速度,这就要求在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要注意二者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在加强对学生快速思维的训练的同时,要求能准确地表达。学生常常想得多,却不能清楚、具体、丰富、生动地表达。训练时就必须有意识地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入手,加强说和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材料方面多积累,掌握更多、更好的语言表达方法,使其能把所想的东西表达清楚、准确。思维训练要使学生能想得清楚、想得灵活、想得独特,以区别于别人所想。语言训练要让学生能够说得清楚、说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清楚、写得充实、写得丰富。中学语文教学要把这两方面的训练处理好,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升华,从而养成能够快速而周密的思考,准确而生动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思维训练同语言训练的关系,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必然要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1.《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威特著,刘恒新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8月)
   2.《思维训练》(李元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袁曾生,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现居广西桂林。
其他文献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语文课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进入高三后,语文复习首先要解决第一轮复习时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笔者从教30年,带过十多届高三,有一些浅见,想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也给马上进入高三的莘莘学子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
绘画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达到虚实相生、以虚显实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适当的“留白”,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艺术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留白”智慧,讲究一定的留白技巧和方法,使教学富有成效,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从而构建高效灵动课堂。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
文学类作品阅读题一直是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题型,而其中的压轴题“探究题”更是学生心痛不已的“鸡肋”。“探究题”得分低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它是综合能力极强,极能体现学生真实阅读水平的题型,所以它又是不允许我们绕过去的“坎”。但人生中没有越不过去的“坎”,所以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认真探索找出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能提高“探究题”的得分率。  一.阅读题干,明确题型。  很多考生拿到“探究题”时害怕,主要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顾名思义,主要强调“选”和“修”两个字,“选”就是有所选择,强调“自主选择”,突出教与学的“选择性”,“修”就是“修学、修习、研修”的意思,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不少教师抱怨:选修教材太多样了,备课量与备课难度加大,怎么上啊?由此看来,走出当前的选修误区是当务之急,为了让选修课的学习成为学生最惬意的事情,我们
一.人本理念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人本理念主要来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的含义是指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形成了比较先进的人本教育观。  (二)人本理念的教学观念  人本理念的教学观
写作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作文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以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要改变此种“症状”,核心问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课程标准。  在写作上,“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青春期就像一片风景绚烂却又玄机重重的沼泽地,那些流淌着饱满生命力的水生植物兀自摇曳着诱人的风姿,迎上去的人们往往只顾得上表面的美丽和热闹,却忘了脚下还有滞重静谧的泥泞。猝不及防一脚踏上了,那些一路阳关大道走来的少年们会怎样面对人生中这必经的最重要的一段呢?张惠雯的《蓝色年代》以略带忧伤、从容有致的叙述一点点为我们打开一个少年明媚而又幽暗、柔软而又刚强的心灵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忍受那些身体发育带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必须佐之以良好的教学方法。生成教学法就是在新课标“突出主体地位,发挥创新作用”理念指引下,结合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实际运用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合作研讨,解决疑难——反馈质疑,加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一篇长篇叙事诗,作者与歌女可谓精神上的“知音”,落难时的“同乡”,一座精神上的桥梁连接着彼此。诗歌中的“感情线”、“生平线”、“音乐线”三线交错联系,跌宕起伏,但总体趋势相同,表达的感情最终归一——精神同乡的相互关怀与理解。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