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学法——构建语文大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必须佐之以良好的教学方法。生成教学法就是在新课标“突出主体地位,发挥创新作用”理念指引下,结合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实际运用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合作研讨,解决疑难——反馈质疑,加深理解——应用提高,拓展思维——检验评价,归类记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现已在校园内开花结果,深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它从多方面开发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使师生的综合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毫无疑问,生成教学法构建了开放的、别开生面的大课堂。
  创设情境——寻找成功原动力
  成功教育从创新开始,创新教育必须从课堂出发。高效的课堂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下空间,让学生勇于设疑。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须从三点做起。
  一是营造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愿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开学伊始,学生们面对的是新的老师和新的知识挑战。三分好奇,七分紧张,一个个睁大眼睛等待着我的开场白:“同学们,欢迎你们进入九年级的学习生活!老师送你们一个礼物好吗?”说着便打开了北国下雪后的录像课件。伴随着舒缓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雪景,浑然忘我。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想不想对祖国山河多一些了解?想不想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如此美景是怎样抒怀的?同学们必然是求之不得。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是创设情景,让学生敢创新。“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板书课题后,便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敢于发现: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设情景,不断地设置认知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见疑生“奇”,因疑激“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三是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创新。英国数学家迪卡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和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曹冲称象》最具有代表性。教完这一课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现在让我们再称一次大象,你还有什么办法?小朋友们纷纷开动脑筋,妙计连连:把石头换成人,不是更省事?用电子磅来称……克服了特定环境下的思维定势,并达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的功效。
  自主合作——开发生命新活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把学生看成是移动的“精神花园”,让其精神之树自由生长,精神之花自由绽放。而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两个教学环节的灵活应用、“自主”和“合作”的尺度的准确把握,无不体现着生成教学法的精妙。
  生成教学法对新课标最好的诠释是: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学习也因此成为意义创造的开放过程。例如在开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沁园春·雪》时,我适时为他们反馈和展示的空间: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告诉老师你已经读懂了这篇课文?
  生:我想有感情朗读。可以给我配上音乐吗?
  师:(先是惊愕,之后暗喜)你觉得应该配上什么音乐?
  生:我觉得应该是欢快的,这首乐曲应该把大家带入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生:老师,我们小组可以表演吗?
  生:我们想唱歌。
  生:我们画了一幅画,想给大家看看。
  ……个性化的学习,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不经意间创设了民主、开放、生动的课堂,教师直面生本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机械、死板的课程设计,使得课堂变得富于弹性与挑战性,变得富于动态与发展。尽管课堂显得有点“乱”,但在“乱”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东西、产生新思想、新创意、新问题,产生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呈现出无限的生机,这不正是“开放”带来的生命活力吗?
  “固定设计”走向“开放设计”,创设探究知识的空间,以最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平等对话——体现师生零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生成教学法通过四种形式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了学生主体的独特性、发展性与生成性,更好地体现出我校所倡导的“师生零距离”。
  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产生的反思、与文本共鸣的过程。记得一次去听本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课堂尾声时,这位老师让同学们谈谈收获。有个学生主动站起来,显得非常惭愧地说:“周总理身为一国总理,工作是那么辛苦,而他的生活却是那么简朴。相比之下,我每天吃得好,穿得好,却不珍惜时间,对待学习粗枝大叶,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本对话。这是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中寻找依据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以学生的感悟如“作者用词用得好,景色写得美”等为话题,通过品词学句、美读等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到比较全面、完整和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   生生对话。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师生对话。生成教学法有机地融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真正让课堂成为启迪心智、教学相长的平台。
  应用提高——引领创新真境界
  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标志就是把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自己身上,能够不甘于只做作品的接受者,敢于超越文本,提出新见解,做出新答案。
  “应用提高”作为生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总结——展望”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练习、资料或游戏等动脑活动,巩固课堂知识,检查了教学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是一举多得。在学习《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环节:你学了课文后一定有很多关于保护地球的感想,请你设计一则不超过40个字的广告词或宣传语。又如《归田园居》一文设计:想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怎样一番景象?如果让你画出这样一幅画面,你想怎样画?一定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来完成。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多数学生在跃跃欲试中,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被唤起创造的欲望。此时的课堂,是五彩的,灵动的,是真正放飞学生心灵的天空。
  检验评价——收获成功课内外
  课堂接近尾声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结。“检验评价”是生成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学了《故宫》《中国石拱桥》等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我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交流会”:有的介绍了“阿房宫”的最新鉴定,说明了秦王朝的暴政;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有的结合电视节目《国宝档案》《鉴宝》等栏目畅谈自己的见识和感受。学生在寻找资料和选择资料过程中,融进了个性化的理解,不仅开发了课程资源,还利用了学生资源,此正是生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判断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关键是看其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充满个性,是否有发展的后劲。生成教学法的大胆尝试,给我带来了喜人的收获,也给学生注入了十足的信心。教学艺术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却不能阻止我们对课堂教学,哪怕是教学细节的孜孜追求。
  史秀梅,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自觉性,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初涉阅读,感受快乐  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就会举行这样的
2014年是甘肃新高考的第二年,高考试题仍然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结构和试题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命题思路上还是变化明显。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语文课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进入高三后,语文复习首先要解决第一轮复习时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笔者从教30年,带过十多届高三,有一些浅见,想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也给马上进入高三的莘莘学子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
绘画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达到虚实相生、以虚显实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适当的“留白”,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艺术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留白”智慧,讲究一定的留白技巧和方法,使教学富有成效,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从而构建高效灵动课堂。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
文学类作品阅读题一直是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题型,而其中的压轴题“探究题”更是学生心痛不已的“鸡肋”。“探究题”得分低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它是综合能力极强,极能体现学生真实阅读水平的题型,所以它又是不允许我们绕过去的“坎”。但人生中没有越不过去的“坎”,所以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认真探索找出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能提高“探究题”的得分率。  一.阅读题干,明确题型。  很多考生拿到“探究题”时害怕,主要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顾名思义,主要强调“选”和“修”两个字,“选”就是有所选择,强调“自主选择”,突出教与学的“选择性”,“修”就是“修学、修习、研修”的意思,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不少教师抱怨:选修教材太多样了,备课量与备课难度加大,怎么上啊?由此看来,走出当前的选修误区是当务之急,为了让选修课的学习成为学生最惬意的事情,我们
一.人本理念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人本理念主要来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的含义是指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形成了比较先进的人本教育观。  (二)人本理念的教学观念  人本理念的教学观
写作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作文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以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要改变此种“症状”,核心问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课程标准。  在写作上,“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青春期就像一片风景绚烂却又玄机重重的沼泽地,那些流淌着饱满生命力的水生植物兀自摇曳着诱人的风姿,迎上去的人们往往只顾得上表面的美丽和热闹,却忘了脚下还有滞重静谧的泥泞。猝不及防一脚踏上了,那些一路阳关大道走来的少年们会怎样面对人生中这必经的最重要的一段呢?张惠雯的《蓝色年代》以略带忧伤、从容有致的叙述一点点为我们打开一个少年明媚而又幽暗、柔软而又刚强的心灵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忍受那些身体发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