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进入高三后,语文复习首先要解决第一轮复习时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笔者从教30年,带过十多届高三,有一些浅见,想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也给马上进入高三的莘莘学子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部分同学认为“语文嘛,考个100来分就可以了,不拉分就行”。因此不少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懈怠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态度决定成败。在复习时,你懈怠了语文,其实也就等于懈怠了高考。其实,只要你能把语文看在眼里,贴心对待,高考语文150的分值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诗经》上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解决了态度问题,就要科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按照高考知识点分专题进行的全方位复习。因此,必须在老师复习计划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一个计划。就拿阅读来说,大多数学生只在“阅”字上打转。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做法。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如果你把“读”放在复习计划的第一位,每天抽出半小时,安排在早读或是晚睡前,或大声或小声的读,既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强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对写作有潜移默化的裨益。当然,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作为“读”的主要内容,其次再安排一些课外的优秀篇目,摘其名言警句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中熟读成诵,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建议之二:夯实基础,一丝不苟。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地基,就不会有“危楼高百尺”的雄奇壮丽?更不可能有“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潇洒。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础知识考查方式的变化,另外增加了传统文化和语言得体的考查。试题新颖形式灵活,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正所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字音、字形、标点等考点在近几年来的新课标卷中不直接考查,但也在间接考查,复习时决不能忽视。比如名句名篇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这就是对字形的考查。例: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三题中的“砯”、“蠡”、“幽”就极易写错或写别。此外,作文写错别字也要扣分。
建议之三: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这是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咬定千山不放松”定力的。不少家长和少数老师对语文有一个认识上的偏见:语文是个慢功夫,提分自然也慢,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这种看法对高三学生向语文要质量要成绩的热情无疑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我在这里还是想校正一下大家的认识偏差:其实只要确定好复习的考点和对应的知识点掌握好所需的时间范围,有针对性的地做一些习题,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一月之内就有感觉,三月之内必有小成,半年之内进步明显,到高考时提分的幅度会令你大吃一惊。一些在语文学习方面化被动为主动尝到进步甜头的同学就深有感慨:只要按老师的部署,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做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专项训练题,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建议之四:回归文本,巧学高效。
让我们以文言文阅读为例。纵观三年全国卷以及各地自主命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都有明显回归文本的指向,但考查的难度也有所加大。据此,学生复习古诗文阅读必须把目光投向课本,回归文本。课本乃一课之本,离开课本,抛开文本的复习,无异于舍本逐末,又怎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教材,立足教材,务必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20个常用实词意义和18个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积累的都离不开文本复习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迁移到课外阅读的每一篇练习当中,必有事半功倍之奇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的这几点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能有助于高三同学扬帆起航,努力进取,让语文助大学梦想飞得更高!
张晋阳,教师,现居陕西榆林。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部分同学认为“语文嘛,考个100来分就可以了,不拉分就行”。因此不少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懈怠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态度决定成败。在复习时,你懈怠了语文,其实也就等于懈怠了高考。其实,只要你能把语文看在眼里,贴心对待,高考语文150的分值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诗经》上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解决了态度问题,就要科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按照高考知识点分专题进行的全方位复习。因此,必须在老师复习计划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一个计划。就拿阅读来说,大多数学生只在“阅”字上打转。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做法。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如果你把“读”放在复习计划的第一位,每天抽出半小时,安排在早读或是晚睡前,或大声或小声的读,既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强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对写作有潜移默化的裨益。当然,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作为“读”的主要内容,其次再安排一些课外的优秀篇目,摘其名言警句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中熟读成诵,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建议之二:夯实基础,一丝不苟。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地基,就不会有“危楼高百尺”的雄奇壮丽?更不可能有“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潇洒。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础知识考查方式的变化,另外增加了传统文化和语言得体的考查。试题新颖形式灵活,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正所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字音、字形、标点等考点在近几年来的新课标卷中不直接考查,但也在间接考查,复习时决不能忽视。比如名句名篇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这就是对字形的考查。例: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三题中的“砯”、“蠡”、“幽”就极易写错或写别。此外,作文写错别字也要扣分。
建议之三: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这是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咬定千山不放松”定力的。不少家长和少数老师对语文有一个认识上的偏见:语文是个慢功夫,提分自然也慢,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这种看法对高三学生向语文要质量要成绩的热情无疑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我在这里还是想校正一下大家的认识偏差:其实只要确定好复习的考点和对应的知识点掌握好所需的时间范围,有针对性的地做一些习题,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一月之内就有感觉,三月之内必有小成,半年之内进步明显,到高考时提分的幅度会令你大吃一惊。一些在语文学习方面化被动为主动尝到进步甜头的同学就深有感慨:只要按老师的部署,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做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专项训练题,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建议之四:回归文本,巧学高效。
让我们以文言文阅读为例。纵观三年全国卷以及各地自主命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都有明显回归文本的指向,但考查的难度也有所加大。据此,学生复习古诗文阅读必须把目光投向课本,回归文本。课本乃一课之本,离开课本,抛开文本的复习,无异于舍本逐末,又怎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教材,立足教材,务必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20个常用实词意义和18个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积累的都离不开文本复习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迁移到课外阅读的每一篇练习当中,必有事半功倍之奇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的这几点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能有助于高三同学扬帆起航,努力进取,让语文助大学梦想飞得更高!
张晋阳,教师,现居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