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进入高三后,语文复习首先要解决第一轮复习时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笔者从教30年,带过十多届高三,有一些浅见,想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也给马上进入高三的莘莘学子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部分同学认为“语文嘛,考个100来分就可以了,不拉分就行”。因此不少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懈怠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态度决定成败。在复习时,你懈怠了语文,其实也就等于懈怠了高考。其实,只要你能把语文看在眼里,贴心对待,高考语文150的分值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诗经》上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解决了态度问题,就要科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按照高考知识点分专题进行的全方位复习。因此,必须在老师复习计划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一个计划。就拿阅读来说,大多数学生只在“阅”字上打转。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做法。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如果你把“读”放在复习计划的第一位,每天抽出半小时,安排在早读或是晚睡前,或大声或小声的读,既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强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对写作有潜移默化的裨益。当然,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作为“读”的主要内容,其次再安排一些课外的优秀篇目,摘其名言警句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中熟读成诵,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建议之二:夯实基础,一丝不苟。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地基,就不会有“危楼高百尺”的雄奇壮丽?更不可能有“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潇洒。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础知识考查方式的变化,另外增加了传统文化和语言得体的考查。试题新颖形式灵活,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正所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字音、字形、标点等考点在近几年来的新课标卷中不直接考查,但也在间接考查,复习时决不能忽视。比如名句名篇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这就是对字形的考查。例: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三题中的“砯”、“蠡”、“幽”就极易写错或写别。此外,作文写错别字也要扣分。
  建议之三: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这是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咬定千山不放松”定力的。不少家长和少数老师对语文有一个认识上的偏见:语文是个慢功夫,提分自然也慢,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这种看法对高三学生向语文要质量要成绩的热情无疑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我在这里还是想校正一下大家的认识偏差:其实只要确定好复习的考点和对应的知识点掌握好所需的时间范围,有针对性的地做一些习题,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一月之内就有感觉,三月之内必有小成,半年之内进步明显,到高考时提分的幅度会令你大吃一惊。一些在语文学习方面化被动为主动尝到进步甜头的同学就深有感慨:只要按老师的部署,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做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专项训练题,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建议之四:回归文本,巧学高效。
  让我们以文言文阅读为例。纵观三年全国卷以及各地自主命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都有明显回归文本的指向,但考查的难度也有所加大。据此,学生复习古诗文阅读必须把目光投向课本,回归文本。课本乃一课之本,离开课本,抛开文本的复习,无异于舍本逐末,又怎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教材,立足教材,务必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20个常用实词意义和18个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积累的都离不开文本复习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迁移到课外阅读的每一篇练习当中,必有事半功倍之奇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我的这几点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能有助于高三同学扬帆起航,努力进取,让语文助大学梦想飞得更高!
  张晋阳,教师,现居陕西榆林。
其他文献
钱梦龙认为:“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作文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是“让他说,他也不会说”。无法达到“人人都能有话可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让学生乐于作文创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深入生活,从课本收集、整理材料   通过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会发现,这些观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学习古代文化。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十分堪忧。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逐词逐句地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体现了教师的“讲”,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即包括客观生活,也包括主观生活。一般来说,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化在写人叙事中,通过人物形象和典型的事件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叙述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诗歌中写人叙事的同时融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诗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意味;而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
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不是觉得“无米可炊”,就是有着“眼前有景吟不得”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观察,缺乏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从五彩的生活情趣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写出真实的、有情感的练达文章。   一、融入社会,参与生活   作文教学应直面
适当地提醒点拨,及时地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让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启发进步,这远比批在作文本上的评语更及时、有效。如在进行《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时,就有学生写的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写了很多第一次以后的事情,离题了。这个时候,就要引导他们重新审题,及时而有效的避免了后面的无用功。   教师的巡视过程,也是解决错别字、错句、病句最经济的时刻。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别字或错句时,可进行适当的
大凡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美,都有其内在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需要放声地读,投入地读,动情地读,精美地诵读,即“美读”,才能尽享美文的情感美、音韵美。故此,“美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  “要深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
课外练笔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人为的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自觉性,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初涉阅读,感受快乐  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就会举行这样的
2014年是甘肃新高考的第二年,高考试题仍然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结构和试题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命题思路上还是变化明显。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语文课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