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校报因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真实性、广泛性、贴近性已成为高校中最贴近师生的平面媒体。而校报副刊作为校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哲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青春的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因此,校报文艺副刊并非可有可无,本文也正是从文艺副刊的定位说起,阐述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的其它版面不可取代的教育作用。
高校校报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重任,同时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我国高校校报普遍为四开四版,其中第四版为文艺副刊,刊登的是师生散文、诗歌、杂文和小品及书画作品,是广大师生的进行文艺创作的一块阵地 ,因其刊文体裁多样,版面图文并茂,同时最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受师生喜爱。因此,这块阵地并非可有可无,它是联系高校党委、广大师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发挥着其它版面不可取代的教育作用。
一、校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高校校报固然是专门服务于高校,但其报纸的特性又决定其文艺副刊与一般报纸文艺副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性。著名报人梁衡说过:副刊具有双重性:文化性和新闻性。中国知名报人、《 新民晚报》的创办者赵超构(笔名林放) 曾具体阐释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副刊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做到新闻性与文艺性的有机结合。 因此,文艺副刊既不是其他三个版面的新闻的补充,但也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刊物。
报纸副刊兴盛起于上个世纪初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当时, 报纸副刊承担了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文化人、思想者传达出时代的思想。作为报纸的衍生物,副刊在这种文化潮流中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化人和思想者的精神家园,同时铸就了传统副刊在那一时代的辉煌。与这种文化启蒙思潮相伴而生的是文学的勃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一开始就跟副刊结下不解之缘所以,报纸副刊这个概念也逐渐被文学副刊所替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
校报的文艺副刊作为新闻媒体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能够形象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传递学生对世界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师生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因此,文艺副刊不应该被其他版面的新闻所占用,更不应是新闻版面的延伸。
二、高校校报副刊的教育作用
1.通过“编读”交流环节,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校报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是一有效平台。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及大学校园的生活、学习特点,校报文艺副刊常常开辟专版,如我校校报每年在固定时期开设的新生军训迷彩生活、感恩教师节、温情母爱、书香伴我行等专版,在文章中,大学生表达自己对人生、学习生活及对社会的种种看法、对未来的憧憬及困惑。编辑老师通过稿件与学生联系,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旗帜鲜明地赞美生活里的真、善、美,对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引导大学生弃恶扬善,端正态度,规范和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艺术的版面设计和丰富的内容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报纸的四版中,文艺副刊的版面设计最能体现“美”。为此,为了调和新闻报纸严肃的面孔,我校校报在四版的版面设计上狠下功夫,每一期的四版都紧扣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合理安排散文及诗歌,并配以与文相呼应的背景图片,使整个版面浑然一体。版面看起来赏心悦目,作品通过歌颂真、善、美,如轻音乐缓缓流淌于心间,让读者身心愉悦的同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如何发挥文艺副刊的育人功能
1. 加强“编读”联系
一份好的刊物,必然有一批产量高、质量高的签约作者。在学校,学生作者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在新生入学时,校报编辑部就应招贤纳才,尤其是在文科生较少的工科院校,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学生作者就更为重要。
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本身就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副刊的内容与其它三版的新闻性质不同,这里最能体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的,国家的,学校的,思乡的等情怀都可以在这里抒发和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在这里和学生进行思想上深层次的交流,建立详细的作者档案,保持及时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排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在此环节中,把副刊的选题策划内容与之交流。学生作者既是作者,又是学生,副刊的有些选题就是在与学生思想交流中碰撞产生的,符合条件的选题一定是能表达教育者的理念同时也是贴近学生实际,并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从而形成更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
2. 以点带面,让优秀学生队伍的影响力辐射全校学生
建设一支比较稳定、素质高的学生编采队伍,既可保证稿源,又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在校报记者招聘的过程中,《内蒙古医学院报》有明确的条件: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有较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选拔,把符合要求的学生吸收为新闻采编部成员。
用培训制度来提升校报学生编采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力和写作编辑能力。重点培养他们把目光投向学校工作重心及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记者把握新闻价值的能力。培养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和全面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作者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以身作则,人如其文,在作品中,体现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用文章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策划选题,组织征文,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文艺副刊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哲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策划符合当代大学生文化品味及思想需求的选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通过组织有关的专题征文,润物细无声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和谐,赞美校园里的真、善、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在工作中,校报的工作人员要努力挖掘、 发挥校报文艺副刊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使大学校报真正成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达到办报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勇.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大学学报,2010.4,152—156页
[2]吴飞.新闻编辑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3]刘炯燎.对高校校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02期
[4]束学山.报纸副刊的兴衰与走向[J],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88—89页
[5]郭武群.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J], 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112—113页
高校校报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重任,同时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我国高校校报普遍为四开四版,其中第四版为文艺副刊,刊登的是师生散文、诗歌、杂文和小品及书画作品,是广大师生的进行文艺创作的一块阵地 ,因其刊文体裁多样,版面图文并茂,同时最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受师生喜爱。因此,这块阵地并非可有可无,它是联系高校党委、广大师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发挥着其它版面不可取代的教育作用。
一、校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高校校报固然是专门服务于高校,但其报纸的特性又决定其文艺副刊与一般报纸文艺副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性。著名报人梁衡说过:副刊具有双重性:文化性和新闻性。中国知名报人、《 新民晚报》的创办者赵超构(笔名林放) 曾具体阐释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副刊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做到新闻性与文艺性的有机结合。 因此,文艺副刊既不是其他三个版面的新闻的补充,但也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刊物。
报纸副刊兴盛起于上个世纪初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当时, 报纸副刊承担了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文化人、思想者传达出时代的思想。作为报纸的衍生物,副刊在这种文化潮流中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化人和思想者的精神家园,同时铸就了传统副刊在那一时代的辉煌。与这种文化启蒙思潮相伴而生的是文学的勃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一开始就跟副刊结下不解之缘所以,报纸副刊这个概念也逐渐被文学副刊所替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
校报的文艺副刊作为新闻媒体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能够形象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传递学生对世界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师生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因此,文艺副刊不应该被其他版面的新闻所占用,更不应是新闻版面的延伸。
二、高校校报副刊的教育作用
1.通过“编读”交流环节,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校报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是一有效平台。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及大学校园的生活、学习特点,校报文艺副刊常常开辟专版,如我校校报每年在固定时期开设的新生军训迷彩生活、感恩教师节、温情母爱、书香伴我行等专版,在文章中,大学生表达自己对人生、学习生活及对社会的种种看法、对未来的憧憬及困惑。编辑老师通过稿件与学生联系,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旗帜鲜明地赞美生活里的真、善、美,对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引导大学生弃恶扬善,端正态度,规范和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艺术的版面设计和丰富的内容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报纸的四版中,文艺副刊的版面设计最能体现“美”。为此,为了调和新闻报纸严肃的面孔,我校校报在四版的版面设计上狠下功夫,每一期的四版都紧扣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合理安排散文及诗歌,并配以与文相呼应的背景图片,使整个版面浑然一体。版面看起来赏心悦目,作品通过歌颂真、善、美,如轻音乐缓缓流淌于心间,让读者身心愉悦的同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如何发挥文艺副刊的育人功能
1. 加强“编读”联系
一份好的刊物,必然有一批产量高、质量高的签约作者。在学校,学生作者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在新生入学时,校报编辑部就应招贤纳才,尤其是在文科生较少的工科院校,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学生作者就更为重要。
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本身就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副刊的内容与其它三版的新闻性质不同,这里最能体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的,国家的,学校的,思乡的等情怀都可以在这里抒发和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在这里和学生进行思想上深层次的交流,建立详细的作者档案,保持及时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排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在此环节中,把副刊的选题策划内容与之交流。学生作者既是作者,又是学生,副刊的有些选题就是在与学生思想交流中碰撞产生的,符合条件的选题一定是能表达教育者的理念同时也是贴近学生实际,并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从而形成更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
2. 以点带面,让优秀学生队伍的影响力辐射全校学生
建设一支比较稳定、素质高的学生编采队伍,既可保证稿源,又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在校报记者招聘的过程中,《内蒙古医学院报》有明确的条件: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有较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选拔,把符合要求的学生吸收为新闻采编部成员。
用培训制度来提升校报学生编采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力和写作编辑能力。重点培养他们把目光投向学校工作重心及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记者把握新闻价值的能力。培养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和全面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作者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以身作则,人如其文,在作品中,体现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用文章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策划选题,组织征文,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文艺副刊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哲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策划符合当代大学生文化品味及思想需求的选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通过组织有关的专题征文,润物细无声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和谐,赞美校园里的真、善、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在工作中,校报的工作人员要努力挖掘、 发挥校报文艺副刊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使大学校报真正成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达到办报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勇.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校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大学学报,2010.4,152—156页
[2]吴飞.新闻编辑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3]刘炯燎.对高校校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02期
[4]束学山.报纸副刊的兴衰与走向[J],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88—89页
[5]郭武群.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J], 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112—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