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2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和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自我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德育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要创设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
  当前,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德育方法上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和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对道德自我教育的再认识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领下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与习惯的过程。无论是道德规范的内化、还是道德行为的外化,都不是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单纯靠教育者的“教化”、“改造”是不能完成的,它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只有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通过其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才能最终实现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化。正如思想家可以引导人们如何思想,但思想家不能代替人们去思想。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过:“意义不会容忍人教授它,把它变成流俗之知识;同样,意义确凿不移也不可被当做应该而传授教诲,它不能被律令化,刊刻于匾额,高悬于众人颅顶之上。”因此,道德、思想的建构具有体认性,即需要自己去体会、理解和认同,需要人们在头脑中对外界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教育者只有把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换成学生内在自我教育,德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是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者引导下或在外在环境作用下,通过主客体的分化,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经过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等过程,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化,以提高和完善自我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它既需要个体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内化,也需要个体付诸实践和习惯养成,是个体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
  首先,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人的意识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它不仅能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还能够把自我分为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把自我也作为认识和反映的对象,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初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其意识中,自身与周围的环境是浑然一体。只有当人的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不仅能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把自我也作为认识和反映的对象,把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主动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时,才能谈得上自我教育。
  其次,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自我教育首先要求个体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自我教育过程总是伴随着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它都会对自我教育活动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自我控制主要指意志力,是支配和节制自己的能力;自我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缺乏外在的强制约束,离不开自我控制这一心理机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体现了德育过程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再次,自我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统一。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很难进行持续有效的自我教育。虽然自我教育是一种主体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是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也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在面对自我的同时,还必须接受外在的环境影响和制约。因为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常常以他人的评价为参照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因此,自我教育不可能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在社会教育性活动中,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生发的。
  二、自我教育: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大学阶段处于人的青年中后期,从生理发展上基本处于成熟或接近成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18—25岁,人的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过程剧烈地发展,这就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大学生心理也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随着知识、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与社会标准的差距,并根据社会的要求确立自己的目标。二是大学生具备自我调控能力,这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基础。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自我发展目标确定之后,能根据社会要求和个人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大学生具有自我提高的迫切要求,这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大学生越来越注意和关心自己的优缺点,他们的好胜心强,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希望自己的才能在周围的群体中出类拔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促进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心理基础和精神动力。
  虽然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自我评价能力也有所增强,自我体验也日益丰富,自我独立意识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从心理发展和现实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这种“独立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也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空前增强,能自觉地投身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主动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这种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独立思考,个人对自我的设计和选择,以及个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上。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而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支配和强制灌输的教育。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内在统一起来,以表现出自己在行为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受到外界的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愿望,在教育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参与塑造自身品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因此,高校德育离不开大学生自我教育。德育工作者只有从大学生需要出发,在教育中要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道德教育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进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已,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一切外在的教育只有转换成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教育的目的才得以真正实现。正因为如此,以彰显个性和弘扬主体性为核心的自我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三、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激发与引导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并不是完全自发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激发。德育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
  (一)运用教育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力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能力的增强和受外在环境、社会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会自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对自身理想状态的基本认识,如“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此同时也会形成对自身现实状态的不满足、产生一种欠缺感,从而造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斗争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源泉。
  大学生自我教育总表现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矛盾的形成和转化过程。所谓现实自我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已具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而理想自我则是指个体希望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将现实的自我与社会要求、群体规范、典型人物进行对比后总会形成一种差距,这种差距会使其内心形成不安,并形成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这样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便产生了分化和对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运动开始形成。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运动,激起了个体内心冲突,促使个体调动自身的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等动力机制,激励、调节、监督自我,努力促使自己向着理想自我的目标迈进,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协调和统一。
  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是激发大学生追求正确理想自我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在对某班学生进行所谓“智商测试”(其实并未做任何测试后),向老师提供了一批具有某种“特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并强调必须保密。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回到这个班级,发现被他随机抽取的这批学生的成绩都有较大的进步。这项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适度的期望会产生一种良好的“期望效应”。因为学生从教师的鼓励和期待的目光中,获得了自信,获得了发展的内在动力,会把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转化为一种自我期望;从而焕发出积极进取的愿望,激发自己自我追求、自我发展。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自从跨入大学校门之日起就开始主动设计规划未来发展目标,受未来目标的驱动,他们开始探索自身、认识自我。“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现在怎样?未来又是怎样?”对于这些问题,他们经常进行反思,特别是受到外界因素的感染,他们会主动地把自身当作对象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同时也希望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了解自己。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时,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倾向,即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过低的自我评价。在过高的自我评价的支配下,学生往往扩大现实中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以此自我评价、自我驱动。反之,在过低的自我评价的支配下,学生往往自我排斥、自我轻视,自我设计时会降低个人的主观需求,压抑自我的积极性,这类大学生往往妄自菲薄、自我贬损、缺乏自信自强的精神。不论自负或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遭受失败时都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酿成悲剧。引导大学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既要以思想道德的先进代表为参照,认识自己的差距所在,也要以社会普遍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参照,认识自己所处的水平;既要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便改正,也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从而以优避劣;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现在,做到心中有数,也要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实现超越。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通过与别人比较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成绩以及个人体验等,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等做出客观评价,在不断进步中,努力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的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影响,不受环境作用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样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要创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表现自己,那么你就得在学校创造自我教育的环境,而且要善于保持并使之经常充满着崇高的精神。”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因此,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就可以激励自我、陶冶情操、调节心境、愉悦身心,造就自己的个性,从而对自身进行教育。如北大的自由、清华的务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那里的每一个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自我引导、自我约束、自我陶冶和自我塑造的有效因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大学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努力构建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催人奋进、给人力量。
  大学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风是经过一定时期积淀、整合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体现一种隐性的学校人文精神。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群体中多数人的价值观、行为规则、思想作风等,常常会使个体原本存在的不同观点、行为作风等出现趋同现象。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就会自觉去遵守并支持校园文化所主导的东西,这种无形的引导往往比强迫的命令、硬性的规定来得更有效。因此,学校的校风在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自我教育中的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
期刊
#
期刊
本文详细介绍了总日射表倾斜效应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给出了消除装置误差的方法,并用此装置对美国EPPLEY公司的PSP型及8—48型总日射表进行了测试,另外,还首次对国产的TBQ
#
期刊
本文介绍了再生纤维素膜行业的发展历史,成形及表面处理技术,全球及我国再生纤维素膜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全球再生纤维素膜主要生产企业情况;分析了再生纤维素膜行业发展
本刊记者:近年来,福伊特造纸事业部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7/18财年,亚洲市场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近5亿欧元,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14个国内开机项
期刊
11月,全国机动车回收数量20.2万辆,同比下降4.6%,其中汽车17.7万辆,下降4.4%,摩托车2.5万辆,下降5.9%.按照车辆类型分,客车回收数量12.1万辆,下降1.3%;货车4.7万辆,增长3.7%;挂车0
期刊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温总理2000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
案例教学在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佛法学院运用,后来依次被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所采用。20世纪初以来,案例研究与运用使西方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得益匪浅,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干部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教育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培训者意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应用案例就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生“四成”教育体系是以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基本范畴的有机体系。在该体系的实践探索中,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基层落实,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制度创新,重视思政教育,把握价值旋律。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以来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