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语译界旗帜 绿星文苑园丁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goalu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
  2012年11月10日早上7时许,中国世界语界翻译泰斗李士俊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中国世界语界的巨大损失,也是全球世界语界的巨大损失!
  惊闻噩耗,心绪难平,我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就在四个星期前的10月12日,我还在“纪念世界语诞生125周年暨《与希望同行》出版座谈会”上与李老重逢。那天,先生精神矍铄,话语铿锵有力,丝毫看不出他已是快90岁的人了。
  大家都没有想到,巨星竟突然陨落!


  辛勤苦耕耘 桃李满天下
  我2002年到中国外文局工作,开始接触世界语,从那时起就常听到李士俊这个名字。在中国,凡是学过世界语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因为几乎每一本世界语教材和读物都凝结着他的心血,称得上“桃李满天下,学子遍九州”。
  在与李老和世界语者的交往过程中,我对先生的经历和贡献逐渐有了更多了解。他于1923年出生在河北省的一户清贫农家,从小立志当一名科学家,为此,考入了百年老校——济南一中。然而,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步步深入,他不仅失去了家园,还失去了双亲,从此科学家之梦破灭。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他,背负行囊,随学校一起从山东碾转赴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每天步行近百里,那时他才十几岁。
  1939年,先生偶然读到《世界语一月通》,语法简单、构词合理、表现力丰富、促进相互理解……这些介绍让他认识了世界语,并从此结下一生不解之缘。为学习世界语,他和3个小伙伴一起省吃俭用,硬是从牙缝里挤出来5块钱参加函授课程,要知道那可是他们4个人一个月的救济金啊!在参加函授的过程中,先生开始用世界语写作和翻译,并开始接触到大量世界语读物,如《列宁主义的基础》等,世界语成了他汲取知识的重要工具。
  学成之后,先生便投入到世界语的教学之中。从参与编纂《世界语新词典》开始,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世界语教材,并亲自参与世界语教学实践,81岁高龄时应邀到大学为学生授课,88岁高龄还给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主办的培训班学员讲课,足见先生对世界语的执著和热爱。他为中国世界语运动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推动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耕七十载 译著数十部
  中国外文局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领导对世界语出版工作一直给予重视和支持。而让我敬佩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学四大名著的对外翻译出版中,李士俊先生用18年的时间将其中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翻译成了世界语,还审定了另一部——《红楼梦》的译稿。此外,先生还翻译了《聊斋志异》、《阿诗玛》、《四世同堂》、《寒夜》、《子夜》等40多部文学精品。我从事过阿拉伯语翻译工作,深知其中的甘苦。独自一人翻译完成3部经典文学名著,而且是全译本,甚至连其中的诗词都照译不误,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翻译界也并不多见!
  在翻译界有个规律,越是简单易学的语言,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往往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世界语是125年前由波兰人柴门霍夫博士创造的国际辅助语,构词简单,易学易记,所有名词均以“o”结尾,所有形容词的词尾都是“a”,词根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新单词,要用相对简单的词汇表现我們民族语言丰富的内容,需要译者付出更大努力。
  正因如此,我对先生的翻译成就更加钦佩。同事们向我介绍,先生年轻时是有了名的“骑在自行车上的翻译家”。当时他每天上下班有两个小时骑车在路上,为充分利用时间,他将需要翻译的内容记在小纸片上,边骑车边思考,一路下来,译文就已成型。
  先生的勤奋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前往先生的住所拜访,他的家人对我说:“都80多岁的人了,每天还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有时候我们半夜起来,看到他还在翻译。我们说他,他也听不进去,还跟我们解释——年纪大了,睡眠少……”。我劝李老注意身体:“您的身体可不仅是您自己的,也是整个世界语界的,您可得保护好啊!”听我这样说,他总是爽朗地一笑:“没关系,为了不让身体垮掉,我每天坚持散步一小时,下雨阴天也不例外,有时还拉拉小提琴、弹弹钢琴,练字画画,以防手抖,不至于影响我翻译写作!”
  先生珍惜自己的身体,为的是世界语事业,可当忙碌起来,身体健康就不那么注意了。尽管已经快90岁了,他每天还坚持翻译五六千字。
  先生匆匆离去,留下尚未审定的《阿凡提的故事》,留下积累几十年资料还没来得及整理的《中华谚语集》,也给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
  先生曾经说过:“做一名好翻译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翻译关系着文化,对文化了解越多,翻译起来也就越容易。翻译还是一门艺术,需要反复地下功夫。”在翻译实践中,先生对每一个词都仔细推敲,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在翻译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时,他对其中的“肺痛”有着不同的见解:因为肺部没有神经分布,所以不可能有“肺痛”这样的说法。这一见解是以其亲身经历得出来的,当年流亡四川的时候,他就被肺结核折磨过五六年,还被医生判了“死缓”。于是他写信给巴金探讨,并得到了巴金的肯定——在翻译时用“胸痛”代替“肺痛”!
  文章传四海 足迹遍五洲
  李士俊先生毕生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事业,热情之高,贡献之大,在当今中国世界语界有口皆碑。
  每次去先生家拜访,都能听到他为世界语鼓与呼:“全球是多样性的,世界语让语言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它不是民族语言,也不试图取代任何现存语言,可以成为每个人的第二语言,在民族语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有些人认为英语就是世界语,‘人人学外语’变成了‘人人学英语’,这是不对的!世界语可以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党和国家有必要进一步推广、传播世界语!”
  先生为此坚守了一生。早在1946年,先生就加入了世界语新闻记者协会,给多瑙河地区的世界语刊物《国际文化》投稿,报道我国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最早的世界语对外宣传刊物《中国报道》工作了几十年,亲眼见证了这一杂志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退休后,他争分夺秒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杰出贡献!
  几十年时间里,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多达几十场,积极向各国世界语界专家学者介绍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在先生家的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世界语图书。先生告诉我:“这些书都是我和外国朋友交换来的。买国外世界语书要花美元或欧元,而且太贵,所以我就以书会友,以书换书。”
  先生连续当选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并多次荣获国际世界语协会授予的最高奖项。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将全国翻译行业最高荣誉“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授予他;2011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授予他“中国世界语运动终身成就奖”……
  毕生献世运 寄望后来人
  严谨、谦逊的品格是先生作为世界语翻译大师的显著特点,每当有人赞美他翻译文学名著、为世界语文学作出突出贡献时,他总是说:“我没能像自己崇拜的卡罗柴那样把诗歌翻译得那样达意传神,而且年纪大了,精力不像年轻时那样充沛,翻译起来也有些力不从心,希望后来者能够重新翻译得更好!”
  为了培养世界语界的年轻人,先生不遗余力地抓住一切机会传播世界语,甚至在生病住院时还带动病友一起学习世界语。他的译著成为年轻人学习世界语的范本,他创造的“熟能生巧”教学法成为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教学法,被年轻人喜欢……遗憾的是,这些都已成往事。
  获悉李士俊先生逝世的噩耗,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陈昊苏表示沉痛哀悼,“李老毕生坚守世界语的理想实践,致力世界语的研究传播,为中国世界语事业辛勤工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昊苏会长的评价,表达了很多世界语者的心声。
  国际世界语界知名人士纷纷发来唁电,为失去这样一位世界语大师而痛惜。
  为了世界语事业,先生奉献了毕生精力,作为后来者,我们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当是以他为榜样,将中国世界语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运用世界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为建设和谐世界服务!
  李士俊先生,一路走好!
其他文献
地处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感染艾滋病的重灾区之一。许多年轻人因吸毒染上艾滋病去世,留下不少孤儿,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而这些失去依靠的儿童像遍布凉山的索玛花一样,在大山深处顽强生长、努力绽放。  在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记者来到四川大凉山的昭觉、美姑两县,走访了一些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并对他们接受社会救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俄普村71岁的马海果果坐在自家三
期刊
2011年5月底6月初,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公共外交出访团成行,赵启正率领政协外事委员会代表团一行8人,出访了韩国和美国,就公共外交的话题与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一书便是此次出访的直接成果。书中收录了赵启正与基辛格、库恩、麦启安等欧美、韩、日等国政界、学界、商界领袖的21篇现场对话,既有对现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又有沟通技巧的生动演绎,对话时双方不回避矛盾,不隐瞒缺点,
期刊
何汉理,又译作哈里?哈定(HarryHarding),美國著名的中國问题专家,1946年出生于波士顿,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公共和國际关系学士学位,1969年和1974年在斯坦福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至1983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83年至1994年在布鲁金斯学会担任高级研究员,1995年至2005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外交学院担任院长。他还曾担任克林顿内阁的特别
期刊
2011年11月1日至6日,由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牵头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地方局、中国驻哈巴地区总领事馆、吉林省政府新闻办、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共同协办的首次“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交流(2011)”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  赴俄期间,举办了中俄边境媒体研讨会,双方围绕当前在涉及对方报道中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如何为即将启动的中俄“旅游年
期刊
艾滋病是一种全世界广为关注的传染性疾病,也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对外报道领域,海外媒体在这方面对中国一直颇多诟病,其中也不乏恶意炒作的居心。2011年11月世界艾滋病日前夕,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发表题为《巨大的争议声中,国际艾滋病组织停止对华援助》的文章,以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冻结向中国提供援助款为由头,质疑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接受国际援助的合理性,并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在抗击艾滋病方面
期刊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汉学家。1966年入明斯特大学学习神学,1968年转入维也纳大学改学中文及日本学,1969年又转到波鸿大学专攻汉学,1973年获汉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论杜牧的抒情诗:一种解释的尝试》。1974年远赴日本,在那里,顾彬看到了中国唐朝时期的景象——中国文化几乎无处不在,遍地都是中国式的
期刊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成果。作者从结构、功能和效果三个角度,解析了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独特运行轨迹,阐释了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全方位的互动。该书对媒体网站、商业网站和网民这三类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实证方式对中国新闻网站的影响力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探究了公民新闻活动的机制及其对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格局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书还从互联网新闻传播与
期刊
本专著对微博产生以来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详细梳理,考察了微博发展的关键事件,编制了微博发展的大事年表,并使用嵌套性理论对微博的发展逻辑和价值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是目前关于微博的学术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本文的作者是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深入考察了以美国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的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及其案例,并且花大功夫进行了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调查和研究,基于对中国本土的微博用户深度
期刊
[美]薛龙 著 路克利 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1930年代他曾为博士论文写作旅居北平,并与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周培源等结为好友。他还曾在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应周恩来总理之邀来访中国,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中国研究专家,费正清曾有
期刊
2012年3月23日,中国译协第一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宣布,计划用3—5年时间,拍摄30名左右翻译大家的故事,今年争取完成10名翻译家的拍摄。这是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郭晓勇在中国译协和北京查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作此宣布。  郭晓勇介绍了《翻译人生》项目的由来和意义。他指出:老一辈翻译家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互通与文化友谊架起了坚实的桥梁,为社会进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