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更需硬功夫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dog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底6月初,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公共外交出访团成行,赵启正率领政协外事委员会代表团一行8人,出访了韩国和美国,就公共外交的话题与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一书便是此次出访的直接成果。书中收录了赵启正与基辛格、库恩、麦启安等欧美、韩、日等国政界、学界、商界领袖的21篇现场对话,既有对现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又有沟通技巧的生动演绎,对话时双方不回避矛盾,不隐瞒缺点,真正做到了直面问题,坦诚交流。全书体现了对话主谈者赵启正的一贯风格,同时又集聚了各国专家、名流的创意与智慧,对于从事国际交往和对外宣传的有关人士来说颇具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倾听高层的声音
  本书所涉及的对谈者从数量上来说有近百位,级别上也相当高,均为在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方面颇有创见的专业人士,可谓名流荟萃,智者云集。
  倾听是公共外交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倾听高层的声音也成了赵启正此次出访的一个重要目的。由于出访的主题非常明确,要拜会的人物也都是重量级的,为谈话的内容增加了厚重的份量,交流起来也很有深度。虽然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张,但赵启正一进入对话状态依然兴致勃勃,妙语如珠,丝毫不显疲态。
  公共外交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双方的互动。直接认识可以缩短地理距离,而对话时双方产生的互动则能强化公共外交的效果。针对不同对象,赵启正会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他曾多次告诉对谈方:我尊重彼此具有的差异,从不追求完全的共识。无论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还是初次见面者,赵启正都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比如与基辛格的对话,就以祝贺其新书《论中国》英文版出版开始交流,引出了基辛格对中国问题的新见解。与库恩见面则称其为自己的老师,并称他的见解是“我所见到的对于中国为什么不会发生茉莉花革命最精辟的解释”。与《华盛顿邮报》记者见面时说“和记者交流是我的一个乐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诚意。与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谈话时则说“白求恩的贡献有公共外交的效果”,令人产生亲切感。这些言谈看似非常轻松随意,实则颇具深意。这也是赵启正的谈话容易给对方留下“坦率与开放”印象的原因。
  软实力更需硬功夫
  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强大的软实力,而各国之间软实力的较量其实体现出的是彼此所具备的硬功夫。赵启正所展示的在重大场合即兴演讲的能力,他的雄辩与灵活相结合的谈话风格的形成,固然有其思维敏捷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平时苦心练就的功夫及长期的修为所致。对于美国参议员卢格等人发布的报告《美国的另一种逆差——互联网时代美国和中国的公共外交》,赵启正重点研究,早就在行前作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当他见到卢格本人时开玩笑说:除了起草者,对这份报告最熟悉的就算是我了。以至当他在对话时提起某个细节,连当事者都感到惊讶,难以立即作答。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赵启正在日常工作中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在外人眼里,他是忙碌的政府高官,要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会见、演讲、座谈等活动更是数不胜数,经常像个“空中飞人”般奔波于全国各地;但只要有点 空闲时间,他就会立即静下心来成为一名专心研究学问、不断给自己“充电”的谦谦学者。在我所旁听的多场对话中,从来没有发现赵启正在会谈时出现“卡壳”现象,哪怕对手突然抛出尖锐的问题,他也能从容应答,除了体现出思维缜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常常辅以各种事实与数据,使其回答更具说服力。这些事实与数据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与赵启正在平时就十分注意知识的更新与补充大有关系(他一直保持了记卡片的习惯),他的身边更是不乏专家级的智囊人物为他贡献“好点子”。此外,他自己也非常用功,担任政协新闻发言人前相当一段时间,他都要闭门谢客,认真准备各种资料,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他笑称:“辛苦程度不亚于备战高考。”他每天都要阅读书籍和资料数个小时,对于热点、敏感问题更是及时研究,设定应对策略。正是因为有了平时的充分积累、备足了功课才能在公开场合“微笑着谈尖锐的问题”,也才有底气称:“喜欢接硬球,擅长打反手”“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有回答的必要”“我的发布会没有对记者做任何限制”。这是真正的高手的境界。
  


  公共外交有技巧
  大家都知道哈佛、耶鲁的公开课非常著名,但是如果你有幸聆听赵启正与国外高层人士的交谈,那就相当于免费听取了一场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公开课,并且更加生动,因为他的讲话不是备课的复述,而多是即兴发挥,有智慧闪光,经常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讲者看似无心,听者绝对有益。
  赵启正深谙沟通的技巧与效果,他善于取譬,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比如,他跟人解释政协的作用时说“政协不是一盆花”;为了解释公共外交展示的是一国的真实情况,便说“公共外交不是整容术,而是表达一个人真正的面孔”。而针对德国驻华大使“不明白中国已经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为什么还老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疑虑,赵启正更是作了十分精到的回答:中国有两件“新外衣”,一件是奥运会,一件是世博会;还有两件华丽的“衣服”,一件是北京,一件是上海。但是,你没有看到我里面的衣服,还有补丁。这样的比喻终于令对方心服口服。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公共外交要有技巧,那就是我们要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既要说明我们的进步,也需说明我们的不足。
  幽默感是最易令对方产生好感与共鸣的。赵启正的讲话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比如他出访美国的日程是先到耶鲁再去哈佛。在耶鲁大学时,宾主相谈甚欢。赵启正临走时就笑问:“如果耶鲁已经征服了我,还有必要去哈佛吗?”对方一听大乐。再如到了美国最早开设公共外交课的南加州大学,他便说:“我在耶鲁和哈佛没有得到我所要的答案,希望能在这里听到。”令南加州的教授们十分开心。与美国广播协会主席交流时则开玩笑地说,要为对方访华拟定演讲稿,使得现场气氛非常轻松。
  深入浅出是赵启正一贯的讲话风格。他曾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公共外交理论方面不艰深,但实践需要高度的智慧。对于有些教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想把公共外交变成高深的书斋学问的做法,赵启正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深奥的问题说浅显,主张以故事或案例的形式进行交流(如美国二战时飞行员吉米·福克斯的故事),除了效果更明显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对外沟通技巧更有感染力。
  (作者系新世界出版社编审,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谭 震
其他文献
世界贸易组织(WTO),跟很多俱乐部一样,拒绝顾客自动获取重新入会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完成革命后,中国就退出了关贸总协定,也就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为了重新加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申请,并且不得不等待15年之久。门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这一天打开。  再入会的代价是高昂的,因为等待是漫长的。中国放宽7000种关税,配额和其他贸易壁垒。有人担心国外的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农业
期刊
《德国人》是一部讲述德国历史的系列纪录片,由德国最大的电视台——电视二台(ZDF)制作完成,迄今共播出了两季共20集。  《德国人》在收视率上获得了成功。2008年10月26日晚黄金时间19点30分,首集“奥托与帝国”便吸引了648万观众的眼球,收视率高达20.9%。要知道,德国电视二台现场直播的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的“世纪婚礼”的观众人数也不过488万。次日播出的“海因里希与教皇”也拥有467万观
期刊
此间经济学家和市场参与者往往用“共赢”这个词来形容跨国公司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在第一个入世“十年”里,跨国公司不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更从中分享到可观的成果。  “入世使中国拥有了更透明、更安全、更有预见性的市场,中国经济在入世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濮利康在谈到过去十年的发展时如是评价。  这家来自法国的电力交通巨头目前在中国拥有30余家实体和业
期刊
2011年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有不少是纪念性的。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比较海外对这几个重要纪念日的报道后不难看出,外媒在中国入世十周年这一经济话题上投入了格外多的笔墨,且角度和观点基本趋同,即将中国视为世贸体系下的最大赢家。对外国公司过去受惠于中国开放政策的好处均一笔带过,而对其目前在中国享受的待遇表示不满,并对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怀有深深的忧虑。  这是几乎
期刊
2011年10月5日,两艘货船在泰国金三角地区的湄公河水域遭到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13名中国船员被残忍杀害。新华社曼谷分社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发回了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介绍现场情况,权威发布我赴泰工作组取得的最新进展,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得知有中国船员死亡,作为新华社驻曼谷记者,我与另一名同事和当地雇员坐上第一班飞机,前往事发地清盛县。  “第一时间
期刊
“两会”期间,在中外媒体同台拼抢时效和“围追堵人”的明争暗斗中,如何挖掘海外读者感兴趣的“两会”新闻?  提前应战 现场捕捉  过去的2011年,变幻莫测、跌宕起伏。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严冬中,海外受众对2012年的中国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他们期待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的“定海神针”,也担忧中国领导人换届是否会为世界某些国家带来不确定因素,还关注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农村、民生、老龄化、教育公
期刊
作为自媒体的一种重要媒介类型,博客一方面与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形式一样具有自由、开放、草根、开源、及时等传播特征,同时也有区别于其他自媒体形式的根本特征,即博客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具。今天,全世界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博客已经成为舆论领袖发表观点、评论的重要场域,成为精英人士影响大众的重要方式。  鉴于博客的影响力,本文尝试对如何利用博客自媒体平台进行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对外
期刊
3月5日上午7时许,距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尽管还有将近2个小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却早已人潮涌动。在“外国记者资料领取处”指示牌前,经验丰富的海外媒体记者早早就抢占位置,排起长队,等待领取温家宝总理即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英文及其他文种译本。  “来了,终于开始了!”有人在队伍后面喊道,引起各国记者一阵骚动。这时,时钟指针已悄然滑向上午8时。  只见一名外国记者拿着报告一个箭步从人群
期刊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中,我国的“大外宣”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必须基于“大传播”的视角展开。超越“对外”所指的单向性关系和“传播”所指的功能性内容,建立国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改革、开放是中国对外传播发展的两大方面,增进交流、参与竞争、强化安全是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性创新的关键。  文化交流:建构易于沟通的话语空间  文化是全部社会实践。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着广泛的往来
期刊
地处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感染艾滋病的重灾区之一。许多年轻人因吸毒染上艾滋病去世,留下不少孤儿,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而这些失去依靠的儿童像遍布凉山的索玛花一样,在大山深处顽强生长、努力绽放。  在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记者来到四川大凉山的昭觉、美姑两县,走访了一些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并对他们接受社会救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俄普村71岁的马海果果坐在自家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