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汉理:中美关系要化解挑战抓住机遇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汉理,又译作哈里?哈定(HarryHarding),美國著名的中國问题专家,1946年出生于波士顿,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公共和國际关系学士学位,1969年和1974年在斯坦福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至1983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83年至1994年在布鲁金斯学会担任高级研究员,1995年至2005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外交学院担任院长。他还曾担任克林顿内阁的特别國家安全顾问,是奥巴马外交智囊团的重要成员。现任欧亚集团國际形势研究部主任、弗吉尼亚大学贝腾领导力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何汉理对中國问题与亚洲事务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他的见解相对比较客观,受到广泛重视。
  对中國崛起的世界影响,何汉理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虽然中國的崛起使许多國家紧张不已,但是这种新的竞争可能是件好事。他建议美日等國把中國崛起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2007年,他在题为《重新思考中國》的文章里谈到,中國正在军事、经济、外交、意识形态与文化上崛起。中國对世界的最大危险,不是要用军事力量来进攻哪个國家,而是会运用它迅速增长的资源来改变世界力量对比,使之更加有利于中國,特别是在亚洲。他还认为,与其说中國崛起的最大的危险是经济,不如说是生态环境与疾病传染,其严重性远远超过人们了解的程度。
  对中國与國际体系的关系,何汉理认为,如今中國已不再是一支革命力量,现行的國际经济与政治体制对它有利。经济上与其他國家的相互依赖会防止中國进行军事冒险。中國在台湾问题上已经划出一道红线,防止台湾实行法理独立。中國真正的挑战是,它有意参加现有的國际体系,但要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游戏规则的执行者,而且要充当它们的制定者。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何汉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92年,作为时任美國总统克林顿的特别國家安全顾问,他在其《脆弱的关系:1972年以来的美中关系》一书中概括了20多年间的中美关系:不断遭受重大事件的打击,关系“脆弱”。当时曾在中、美外交界和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而如今,國际局势和两國关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何汉理也逐步修正着自己的看法。2009年11月在接受《中國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明确指出,当前的中美关系不再“脆弱”。“有回复力(Resilient)”,这是他对中美关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基于中美“非同往昔”的“共同利益”。何汉理认为,这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中、美两國在经贸领域的相互依存度已经非常之高。其次,中國综合國力迅速提升,而且中國融入世界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中國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也不断在扩大。第三,中、美的“共同利益”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得到了拓展,如在奥巴马所强调的防核扩散、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反恐等问题上。第四,中、美互动极具活力。
  同时他也提醒,中、美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分歧因此消除。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承诺不够真诚。在他看来,中、美之间应该防范“三大潜在突变危险”,尽管这三大突变在目前来看“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最重要的“突变”危险是台海问题。第二大“突变”危险是“朝鲜问题”。第三大“突变”危险是“如果中國國内再次出现社会政治大动荡……”。
  何汉理建议美國政府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必须意识到中國國情的极端复杂性,以及中國未来的不确定性,避免将问题单边化。他说,“比如在谈论中國过高的储蓄率引发中國國内消费不足的问题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美國过低的储蓄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换言之,美國对华巨额贸易赤字的问题不单要从中國身上找原因,也要从美國这里找原因”。
其他文献
《德国人》是一部讲述德国历史的系列纪录片,由德国最大的电视台——电视二台(ZDF)制作完成,迄今共播出了两季共20集。  《德国人》在收视率上获得了成功。2008年10月26日晚黄金时间19点30分,首集“奥托与帝国”便吸引了648万观众的眼球,收视率高达20.9%。要知道,德国电视二台现场直播的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的“世纪婚礼”的观众人数也不过488万。次日播出的“海因里希与教皇”也拥有467万观
期刊
此间经济学家和市场参与者往往用“共赢”这个词来形容跨国公司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在第一个入世“十年”里,跨国公司不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更从中分享到可观的成果。  “入世使中国拥有了更透明、更安全、更有预见性的市场,中国经济在入世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濮利康在谈到过去十年的发展时如是评价。  这家来自法国的电力交通巨头目前在中国拥有30余家实体和业
期刊
2011年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有不少是纪念性的。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比较海外对这几个重要纪念日的报道后不难看出,外媒在中国入世十周年这一经济话题上投入了格外多的笔墨,且角度和观点基本趋同,即将中国视为世贸体系下的最大赢家。对外国公司过去受惠于中国开放政策的好处均一笔带过,而对其目前在中国享受的待遇表示不满,并对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怀有深深的忧虑。  这是几乎
期刊
2011年10月5日,两艘货船在泰国金三角地区的湄公河水域遭到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13名中国船员被残忍杀害。新华社曼谷分社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发回了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介绍现场情况,权威发布我赴泰工作组取得的最新进展,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得知有中国船员死亡,作为新华社驻曼谷记者,我与另一名同事和当地雇员坐上第一班飞机,前往事发地清盛县。  “第一时间
期刊
“两会”期间,在中外媒体同台拼抢时效和“围追堵人”的明争暗斗中,如何挖掘海外读者感兴趣的“两会”新闻?  提前应战 现场捕捉  过去的2011年,变幻莫测、跌宕起伏。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严冬中,海外受众对2012年的中国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他们期待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的“定海神针”,也担忧中国领导人换届是否会为世界某些国家带来不确定因素,还关注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农村、民生、老龄化、教育公
期刊
作为自媒体的一种重要媒介类型,博客一方面与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形式一样具有自由、开放、草根、开源、及时等传播特征,同时也有区别于其他自媒体形式的根本特征,即博客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具。今天,全世界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博客已经成为舆论领袖发表观点、评论的重要场域,成为精英人士影响大众的重要方式。  鉴于博客的影响力,本文尝试对如何利用博客自媒体平台进行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对外
期刊
3月5日上午7时许,距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尽管还有将近2个小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却早已人潮涌动。在“外国记者资料领取处”指示牌前,经验丰富的海外媒体记者早早就抢占位置,排起长队,等待领取温家宝总理即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英文及其他文种译本。  “来了,终于开始了!”有人在队伍后面喊道,引起各国记者一阵骚动。这时,时钟指针已悄然滑向上午8时。  只见一名外国记者拿着报告一个箭步从人群
期刊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中,我国的“大外宣”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必须基于“大传播”的视角展开。超越“对外”所指的单向性关系和“传播”所指的功能性内容,建立国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改革、开放是中国对外传播发展的两大方面,增进交流、参与竞争、强化安全是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性创新的关键。  文化交流:建构易于沟通的话语空间  文化是全部社会实践。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着广泛的往来
期刊
地处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感染艾滋病的重灾区之一。许多年轻人因吸毒染上艾滋病去世,留下不少孤儿,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而这些失去依靠的儿童像遍布凉山的索玛花一样,在大山深处顽强生长、努力绽放。  在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记者来到四川大凉山的昭觉、美姑两县,走访了一些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并对他们接受社会救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俄普村71岁的马海果果坐在自家三
期刊
2011年5月底6月初,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公共外交出访团成行,赵启正率领政协外事委员会代表团一行8人,出访了韩国和美国,就公共外交的话题与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一书便是此次出访的直接成果。书中收录了赵启正与基辛格、库恩、麦启安等欧美、韩、日等国政界、学界、商界领袖的21篇现场对话,既有对现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又有沟通技巧的生动演绎,对话时双方不回避矛盾,不隐瞒缺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