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习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6-01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对实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导致学生对实验会讲不会做,变成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实验结束时只有26.4%的学生能主动收拾实验桌[1]。可见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习惯是不容乐观的,而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正,逐步养成。
  1 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不能像在教室一样保持安静。进入实验室后往往是说话声、吵闹声响成一片,在实验室自由走动,就像进了菜市场;还有的同学有可能把桌上的仪器拿起来当武器,互相追赶;有些学生有可能很快就被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吸引,老师还没讲开始做实验,很多学生就已先动上了手,由于不懂实验要求,就会出现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事故;有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存在畏惧心理,坐在那里只看不做,一点危险就发出惊叫。
  为此,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制定人性化的实验室守则,人手一册,明确要求,观看一些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导致事故的录象。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室盲动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操作得法,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实验。当然,要使学生不盲动,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地强调。
  2 基本操作规范的习惯
  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从初中即已开始训练,但我发现很多高中学生的基本操作习惯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取用药品用手抓;许多学生总以为所取药品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实验的成功率越高,由于这一心理,药品的用量普遍偏大,药品的浪费严重,没有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取用药品没有准确用量的概念,如试管内要加入1~2mL试剂,不知取多少就是1~2mL[2];加热时试管夹不知夹在何处,手拿试管夹时拇指摁住短柄,试管倾斜角度不对,试管不会振荡等等。
  3 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例如,药匙用毕没有用纸立即擦试干净,一把药匙取用多种药品;又如粉状药品向试管中加入时没有使用纸槽,用药匙直接加入造成药品撒落于试管口外,试管内壁从上至下粘满药品;试剂用后没有及时放回原位的习惯,导致实验过程中桌面混乱,无法实验,易打翻试剂,造成危险;试剂用后瓶盖不及时盖回,导致试剂变质,瓶盖“张冠李戴”。
  实验完毕没有养成清洁整理的习惯,实验用过的玻璃仪器不清洗,药品仪器不归位,废物废液没有倒入指定的废液缸,随便扔,随便倒,一节课下来遍地是水,实验台上也是水渍斑斑。纸屑、火柴梗等随便扔到水池,使下水道堵塞等等。给后续班级的实验带来麻烦,也给教师、实验员带来很重的工作负担。
  对这种现象,要向学生讲清道理,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主观上加以重视,客观上感到压力,直到形成一种习惯。刚开始时,可把学生分成互助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实验结束必须经过组长检查才可离开实验室。教师进行总把关,发现不合格者,要求其课后回来整理。
  4 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有些学生的意识里认为做实验只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做不做实验不影响高考,所以进入实验室只是为了好玩,对本节课的实验该如何做,应注意哪些事项不关心,这就造成了做实验的盲目性。
  学生只有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才能在实验课的有限时间里,把主要精力用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上,并能在正确的操作的同时,积极思维、观察实验的过程、分析产生化学现象的原因,提高实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把实验课前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与实验有关的原理和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落实工作。根据时间和实验的要求程度每次实验课前可进行全查、抽查或让同学们互查。只有作到了必要的预习和复习,在实验时才能克服盲目性,胸有成竹地去完成实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确其重要性,而逐渐养成为习惯。
  5 细心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力求对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有利,认真做好“学生实验”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2002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是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3]、[4]二题都考到引发水上喷的操作,如果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只停留在看热闹的程度,而对具体的操作不留意,对实验的原理不思考就很难完成此题。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既能够正确叙述现象,又能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可举一些例子,如做物质鉴别题时,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而最终无法识别物质,让学生明白及时记录的必要性。其次是方法的传授。实验前應提示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实验过程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全方面、客观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促进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启发的方法,做好引导。如做Na与水反应,学生有可能只停留在看到反应的剧烈程度这一步,教师可逐步追问,使学生的多种感觉通道发挥作用,最后得出Na与水反应的现象是“浮、游、熔、嘶、红(如水中有酚酞)”。得出现象以后,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记录,分析原因,对表现优良者可作为典范,进行讲评,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除了以上习惯外,教学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习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发现、多训练、多指导。还要有恒心、有耐心,从小处着手,一滴一点的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做化学实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蕴含着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创造了科学的实验环境,使我们能够科学的、高质量地完成化学实验,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化学知识的内涵。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学好化学科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B].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2] 吕兴家.谈化学实验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7)
其他文献
写于载氢光纤上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经过高温退火后 ,对其进行紫外均匀曝光能够有效改变其耦合特性。随着曝光量的增加 ,其共振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共振峰强度先增大继而减小。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10-01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的活动之一。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占幼儿园的活动时间比例较小,但它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从我国现在幼儿园的师幼比来看,集体教学活动能经济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集体教学活动能集中锻炼教师的多种专业技能,而教师又可将习得的教学技能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3-02  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则体现为任务设计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课堂更开放、更灵活、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如何让我们的的教学更有效,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是关键。任务设计要合理,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实际。  1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存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也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本文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课前、课中的教学方法、手段为切入点,研究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
目的:胃癌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寻找新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靶点至关重要。混合连锁白血病因子(Mixed Lineage Leuemia factor,MLL)是目前备受关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4-02  教学必须为“四化”建设的需要服务,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主要应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1-01  教学情境是为学习者创设的,能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映的客观环境。教学情境来源于此,它是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教育理论之一。许多新课程的理念都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