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响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因素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1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新课改实施后设立的一门综合课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这一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但是,我们在听课、教学交流中也发现,讨论取得真正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为了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2009年10月起,我校成立了由本人主持,相关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任课教师参加的《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讨论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本课题着重研究影响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因素以及有效讨论的指导策略。现将我们对“影响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因素”研究的初步成果汇报如下,敬请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第一教师在备课中对讨论问题的设计影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好坏往往能直接决定它是否更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来参加讨论、积极思考,是否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是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可以在教材中很快找到答案,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没有讨论的必要。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效果很差。二是问题设计难度太大,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水平,远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结果只会是“曲高和寡”,使讨论陷于尴尬冷场的局面。三是设计的讨论问题偏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算讨论的效果很好,也谈不上有效。
  第二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影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有的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一直站在讲台前或在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讨论的情况不闻不问,当旁观者,只待自己规定的讨论时间一到,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作为参与者、观察者、记录者、调控者、推动者、总结者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学生的一些新的观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讨论问题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每位发言的同学,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讨论结束前,教师还要作为一名阐述者补充完善学生的观点,作为一名总结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总结。两种角色定位,两种讨论场景,哪一种讨论有效性高,一看便知。
  第三讨论的方式影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讨论可以是一对一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讨论问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现实的教学情境,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如果一节课中每次讨论的形式都很单一,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讨论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第四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影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用良好的德行来树立威信。师生之间应平等沟通,平等对话,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达到民主和谐。课堂上的讨论也必须是建立在师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讨论的有效性。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积极地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氛围中组织学生讨论,效果一定不会差。
  第五讨论时间的安排影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讨论必须考虑到时间的充裕性,有些教师在上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时,只是为讨论而讨论,蜻蜓点水,象征性地留一两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从而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而讨论的成效则将大为降低。
  影响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因素还很多,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讨论的指导策略,以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初二伊始,学生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这对猎奇心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好奇。那么,如何使学生快乐的学好物理呢?我一直就运用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且教学成绩也特别显著,现就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感受。    1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产生于怀疑,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
期刊
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进了中学就少了一份天真,更少了一份活泼,课堂上尤其少了发言说话的踊跃劲儿。英语成了哑巴英语,语文几近成为哑巴语文。学生们课堂上怕发言怕说话,这可不利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与中考风向标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倾向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注重“读”和“写”的能力培养,却忽视“听”“说”的能力
期刊
“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和外语教学中,早已为很多教师认同并予应用,但在历史教学中却常常被老师忽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每堂课的45分钟常常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努力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不胜其烦,学生听得不厌其烦,效果却并不是太好。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读”,能够方便、直接地起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
期刊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盖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笔者以为教师要学会正确有效地处理教材,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即感悟、积累、创新。    1 感悟    悟其意。课文中有内涵的,难以理解的
期刊
物理新课程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课程标准中阐述“评估”要达到的目标:①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②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③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④尝试改进探究方案;⑤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⑥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其中的“评估”环节在实际的探究
期刊
【摘 要】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时期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其工作中不断创造、总结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等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学科的终结性考试,是衡量初中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方面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高中学校选拔录取的重要依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型越来越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而且答案不统一,不固定。有些学生拿到试卷后,还没看清试题要求,就东写一段,西写一段,直到写满为止,但却得分偏低,效果不甚理想。其实,非选择题题型变,其核心不变:反映课程标准对学
期刊
【摘 要】 通过精心编排和合理使用学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案的设计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律的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 转变教学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 学案导学法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设备及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为学生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建立在
期刊
许多中学生英语成绩始终停滞不前;更多学生是开始雄心勃勃、豪情万丈,但一段时间后便偃旗息鼓了,身为一线的英语教师们时常为此而扼腕叹息而又不知所措。于是开始怀疑教材是否科学,怀疑自己是否还能胜任新时期下的英语教学,更多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和学生不配合。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许多学生不自信,尤其是对自己记忆力的怀疑和不自信,这才是他们学习英语的天敌、放弃的根源。我校学生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因为绝大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国素质教育的提高,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已经是一个时代一个潮流的需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形势下,以及对知识人才要求更为严格的国内小形势下,更多的二外学生认识到第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提高二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如何区分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如何针对非西语专业的二外学生进行授课,采取适合二外学生的教学法,在二外学生结束学业后能达到预期的听、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