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也充满“读”的快乐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和外语教学中,早已为很多教师认同并予应用,但在历史教学中却常常被老师忽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每堂课的45分钟常常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努力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不胜其烦,学生听得不厌其烦,效果却并不是太好。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读”,能够方便、直接地起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通过读教材能够使学生对新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思考的内容,才可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历史课堂也充满“读”的快乐。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读”这一环节,却有许多可供探讨的问题,现在就我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 在历史课堂上读什么内容
  
  1.1 读课文提示。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以课的形式编制,在每课正文之前均有一段课文提示,它是每课内容的概括和导引。教师应在每堂课开始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提示,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课《奴隶制发展的西周》的课文提示是这样写的;“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正义战争。在此以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究竟是什么意思?西周又为什么会衰亡下去?什么叫国人暴动?下面课文都将给你明确的回答。”学生一读,便清楚本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这些知识要点以三个连问的形式出现,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奋起来,调动了学生对课文正文部分的学习热情。
  1.2 读正文。开课学习之初,如果先让学生读一读正文内容,再与学生相互沟通,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精讲,对于学生对正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西安事变》一节,该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之前,让学生读一读整节内容,在学生对该节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然后以简单的提问方式进行双边交流,学生很容易便能掌握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要素。但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可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教师就应在学生读出疑问的这个问题上展开精讲,达到帮助学生突破并掌握这一难点的目的。
  1.3 读扩展和说明。现行初中历史教材除正文部分外,还编有较大篇幅的小字内容,它们是对正文内容的扩展和说明,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的,对学生理解正文内容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4 读图、读表、读历史材料。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2课《三国鼎立》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导学生读好它,便能对三国鼎立之“鼎”有较为形象的认识,对于加深学生记忆,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有着十分独到的作用。
  
  2 在历史课堂上用什么方法读
  
  2.1 教师范读。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某些重要或精彩的内容进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起到烘托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的作用。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27课中关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描述,由教师充满情感地朗读,将给学生展现一幅血雨腥风的悲壮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罪恶。
  2.2 学生齐读。在课堂中,适当地让全体同学齐声朗读某些内容,通过每个学生自身的参与,特别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还可通过集体的读书活动,增强同学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3 分组读。在有些课堂上,把不同的子目分给不同的组读,或在同一子目内让学生分组读某些特定的内容。让同学们以小集体的形式展开竞赛,对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教师再用三言两语进行点评,则效果更好,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四等人的划分”,分别由四个组的同学来读,就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2.4 学生个人朗读。在课堂上,由个别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读书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乐学,达到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目的。
  2.5 默读。默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进行一定量的默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并应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默读份量。
  
  3 “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读”的历史学科性。在历史学科中,“读”的目的性应是十分明确的,即对文字间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的认知。
  3.2 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之前,教师一定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至于漫无目的,而是充分地开动思维的机器,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3.3 注意“读”与“讲”的关系。“读”不过是“讲”的铺垫,是为“讲”作准备。所以,“读”的内容和分量应适当,它应与“讲”结合起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对称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考试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遗憾的是教材中仅有少量求直线对称的例题、习题,而求直线中的对称问题的方法也很少。鉴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求直线中的对称问题的方法,权作抛砖引玉吧。  直线中的对称问题可以分为四类,即点关点对称、直线关于点对称、点关于直线对称和直线关于直线对称。下面将依次将这四种对称问题的解题方法总结如下。  1 点关于点对称  此类问题可
期刊
【摘 要】 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根据理想变压器P1=P2,推出Z1=n2Z2,再采用等效电路加推理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实践证明:教学效率高、效果好。  【关键词】 阻抗匹配 反射阻抗 等效电路 分析 推理    理想变压器如何变换负载阻抗,既是电子技术应用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电工理论学习中的难点内容。由于该内容比较抽象,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的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要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聪明人不一定要有很高的考试成绩,但是一定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他们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他们能通过思维揭示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这便是创造性思维,这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创造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
期刊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属开卷考学科,把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会令学生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科学的复习就是“少用时,收效好”,夯实基础,与热点结合,有效的摸拟训练,对错题的加强,构建知识网络,融会贯通知识,展现自身能力,在应试上,掌握答题技巧,做到“慧中”而“秀外”,书写规范化,内容条理化,要点序号化,表述学科化。中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大小结合 抓大放小 大材小用 以小见
期刊
【摘 要】 不少学生不会读思想政治课教材,看不懂问题的现象很是普遍。教材的内容,它也具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思想政治课中的“观点”也是议论文中的论点是编者意思的完整表达。思想政治课中的材料,也是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它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十分密切,材料与观点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关键词】 找准观点 分析论据 把握方法    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也加大,不
期刊
高中物理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评课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完善并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课型。如何在讲评课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是我的几点初浅探讨。    1 注重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情感和态度    每次测试
期刊
学生流失是现今一些技工学校所面临的十分严重的一件大事。这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就拿我校来说,每年流失的学生都占有相当比例。因此,稳定教学资源,稳定学生,减少学生的流失刻不容缓。  学生流失总的来说就是学生的愿望没有达到而造成的。其实,任何学校都存在自己不足之处,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满意。在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流失应该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管
期刊
我这里所指的“单差生”是指学习成绩较差,不包括品德较差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双差生”。如何转化差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投入方面着手,而且要从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加以训练。    1 端正教育思想    教师应端正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教育“待遇”。对所有学生不能人为地贴上低能和没希望的标签
期刊
初二伊始,学生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这对猎奇心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好奇。那么,如何使学生快乐的学好物理呢?我一直就运用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且教学成绩也特别显著,现就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感受。    1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产生于怀疑,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
期刊
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进了中学就少了一份天真,更少了一份活泼,课堂上尤其少了发言说话的踊跃劲儿。英语成了哑巴英语,语文几近成为哑巴语文。学生们课堂上怕发言怕说话,这可不利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与中考风向标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倾向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注重“读”和“写”的能力培养,却忽视“听”“说”的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