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看当代艺术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艺术,顾名思义是由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亦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继承者指代从1960年代后开始到现在21世纪的艺术。其创作思想跨越国界,突破传统形式视觉表达旨在反映、探讨、批判所处的时代。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艺术开始融入了多媒体、科学、哲学、生活美学等各种现代元素。
  然而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艺术类别却时常伴随着争议。被看作抄袭的“挪用主义”、触碰政治敏感的雕塑、挑战公众道德观念的行为艺术,无一不将当代艺术推向一个个风口浪尖,成为社会舆论的话题。如若不能被大众所理解,还能称之为艺术吗?
  我个人认为,当代艺术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实用价值。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就是“发现,研究,推广,制造”,旨在造福人类;而当代艺术的创作本质在我看来,是自私的,是个人的主观行为,说到底是一种私人化情绪和感性的表达。那么在有用和无用的标准下,自然科学绝对是有用的,而当代艺术则是无用的。所以,在公众看来,即使都是看不懂,但科学还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而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是“不值一文”的。
  以前觉得艺术是高于生活、更接近于灵魂沟通的事物。作者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反映他的精神层面或对世界的喜恶,往往会终其一生来追求完美的表现。而现在,浮夸、拜金、速成(快速地达到成功的简称)……让艺术变得越来越低俗。网络的普及更让很多人觉得抄袭是分享,艺术只是打着名号的班门弄斧,提高优越感的手段而已。
  提到现代艺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那是因为大家仍然在用欣赏过去艺术的方式来试图分析现代艺术:这幅画画了什么?画得像不像?然而,现代艺术并不只是描述性的。有些现代艺术更注重于给观众带来感官冲击,影响观众的情绪,如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他在创作中经常使用大胆狂热甚至不协调的颜色而抛弃了物体原始的颜色。他的创作不是为了还原一个场景,而是创造一种场景,表达一种情绪。而有些现代艺术更倾向于探究艺术本身—— 什么是艺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买了一把雪铲挂在墙上,就成了艺术。对他而言,艺术的价值不局限于作品本身,挑选雪铲购买雪铲的过程都是艺术。这种将有用的工具转换为无用物品的行为,也正是创造艺术的过程。如果说古典艺术的创作是基于人类的审美标准,服务于美学,那么现代艺术的创作则是基于个体的想法,没有标准也没有限制。
  必须明确一点,现代艺术的观念里万物皆艺术,就像万物皆哲学一样,这是一种角度:能产生思考的东西就具备了成为艺术品的第一步。再者对不理解的东西保持尊重是一种礼仪,艺术是一门学科,在你嘲笑它瞎搞的时候请问你通读了艺术史,看了多少展吗?
  还是挺喜欢的,最喜欢的当代艺术作品是蔡国强的“九级浪”,感觉上面是个参与感很强的作品,也不至于让人觉得很有距离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每天都要刷新价值观的年代,只要你能让足够的人能把一个恶作剧当作艺术,那么恶作剧也是艺术。毕竟观念从来就没有过硬性规定,观念从来都是由人来制定的。
  以前还自认为是艺术界的,去了那里觉得和艺术靠不上边,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我压根就没看明白。
  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总会遭受质疑。就算是我们现在当作经典的许多画作,在创作之初也曾经被人唾弃过。不过,遭受唾弃的大多数东西的确没有撑过时间的考验。给当代艺术定性质、下定义并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在漫长的争论的过程之后去看最后到底什么被剩下了、什么被淘汰了。所以捍卫自己看不懂的艺术也好,鄙视不符合自己审美观的“伪艺术”也好,都是在为几十年后的人决定剩下的经典是什么。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我的确是看不懂许多当代艺术,还请看得懂的各位多帮我看看吧。
  之前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标杆 ,而当代艺术没有。只需要一个独立式中心思想,就能称之为艺术。所以定义当代艺术的范畴太大了,媒介也趋于多样化,不需要艺术家有太多审美和技术。只能说现在所处的时代比较尴尬吧,既没有世界大战,也没有工业革命, 知识理论界没什么颠覆性的拓展,也没有太大的社会动荡,所以也没有看到什么新派系,很明显,已经没什么是前人没做过的了。就是说当代艺术更倾向于概念, 一个系列呼吁一种对社会的思考。以前的艺术家社会地位很高,有人赞助你,有教堂和国王的委任, 有前辈和伯乐提携你带着你去各国。现在的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今非昔比了. 所以说当下,艺术已经不是必需品,已经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了。People being famous for nothing,people keep up with Kardashians。
  当代艺术在于表现个体性……提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表现不再局限于传统,在于对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表现个体的差异性和特点。
  突然有一天和朋友们爱上了看展。大家手机里关注着各种有关本地新的艺术展的信息,聚集在几个知名展馆欣赏那些被很多人看来“不过就是一些涂涂抹抹拼拼凑凑”的现代展品。在我心中为了这些展览穿过市区挤过人流只是为了听这些作者说话,作者借着自己的艺术品来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同小说和音乐作品一样。所有的艺术归根是为了哲学和思想而诞生,尽管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常常更为抽象和自我,但仅仅是尝试去理解作者的内心,尝试看懂不同人的表达方式也是欣赏这些展览的乐趣之一了。
其他文献
国内艺术品市场从2014年起整体下行,但总有意外的惊喜发生。在2014年12月由浙商发起的慈善拍卖中,马云的两个大字“话禅”被拍至468万元。在2015年10月香港苏富比,马云的油画《桃花源》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7分多钟32轮竞拍,终以4220万元成交。该件拍品完成于2014年,是马云的第一次油画创作,他在油画大腕曾梵志的指导下,“先涂、再点,最后刮擦”,仅用几个小时便大功告成。此次拍卖所得全
期刊
“从来就没冷过,因为有你在我身后……”7月16日的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这样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一头蓬松卷发、五官立体妩媚的潘越云款款走来,是的,就是那个她,那个歌花盛开时代的艳丽歌者。  这是一场等待已久的约会,面对潘越云,就像再次面对那个时代,以及那时的人。一场最精致专业的视听呈现,最直抵内心的回响感动。阿潘带来了她最认可的经典歌曲,每一首歌曲从作词到编曲人,都映射不一样的一段故事和时光,
期刊
访谈是从一本老挂历开始的,一本比我年龄还大得多的老挂历——1962年,上海油墨厂和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公司联合印制,封面上醒目地印着“牡丹牌”油墨的logo,制作十分精美、立体。挂历精选了不同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林风眠、齐白石、徐悲鸿、唐伯虎在列。11月份,是叶滋藩,他作为版画的代表人物,曾与大师们齐名。  我们隔着五十多年的光阴,讲述与聆听着那些故事。间或,叶老会给我看那个时期的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
期刊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人类要繁衍呀!爱是两个异性间做爱的前提呀!而做爱是生儿育女的必需过程呀!  未必这样。以现在的科技手段,直接合成受精卵都可以,如今我们人类的繁殖,已经不需要什么爱情了。  除了为爱而生产,这世间的爱情,只有极少数,是缘于两个独立的、健康的人互相吸引,互不控制,互不乞求,共同成长,亲密自然而然地发生。更多的人,是因为自己的麻烦和缺陷,才去喜欢一个人。  是的,特别是你们男人,
期刊
我和《新民周刊》的原社长丁曦林是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第一届EMBA的同班同学。五年半前的一个下午,丁社长拿着几本杂志来找我聊,从他的艺术收藏爱好开始忽悠我,更谈了他对编辑杂志的专业思考,最后老丁抛出主题,就是希望我能够投资他接下来想创办的一本杂志。  当时老丁拿给我看的是《财富堂》月刊,以采编报道中高端社会阶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为主,用老丁他们新闻界的行话就是引导财富阶层的高端生活方式。在传统纸媒纷
期刊
文艺界总有少数野心勃勃、妄图描摹整个俗世的“创世者”,如文学界的巴尔扎克,如艺术界的劳森伯格。他们不仅极尽所能地吸纳世俗生态的微尘碎粒,更是在各自的创作方式下构筑出文艺的造物世界。然而,更进一步探讨,劳森伯格的创作在总体上呈现解构与意义的消解,现成品的碎片充当作品画面的一隅(《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宏大叙事下的版图压缩为近镜头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格影像(《〈中国夏宫〉研究》)。  劳森伯格的艺术精神
期刊
继《罗小未文集》之后,同济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李德华文集》。这一对年逾九旬的名教授伉俪,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因为李德华曾经著有一本小册子《城市规划原理》,成为国内几代城市规划学人的启蒙读物,所以当《李德华文集》新书发布之时,小小的同济大学城规学院钟庭报告厅,竟然高朋满座。光中科院院士,就来了两位——郑时龄和常青。一场新书发布会,成为了探索李德华建筑艺术和学术思想的研讨会。  《罗小未文集》
期刊
当下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广泛,先锋艺术在探索艺术的边界,传统艺术也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普及,“文艺青年”的基数在不停地增加,艺术教育行业发展迅猛,流行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也愈发紧密。俨然,泛艺术的时代已经到来。那就更需要我们及时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当下的发展。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一种变革的可能性——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文艺IP”及其孵化平台。  IP和文艺IP  粉丝经济引爆了整个互联网行业,“I
期刊
外曾祖母让张信哲结缘织绣  《我是歌手》第四季依然很火。入行近30年的“情歌王子”张信哲参赛后一路备受赞誉,最终获得亚军。歌唱之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物,资历超过25年,堪称资深藏家。其藏品门类繁多,广为人知的正是清代织绣。  就在去年夏天,张信哲向台北历史博物馆借出70件清代女性宫廷服饰与嘉庆皇帝曾穿过的龙袍,并亲自担任策展人。他以时尚设计的观点来呈现,让每件服饰跟历史串联成美丽的故事。他认
期刊
意大利批评家奥里瓦曾说过,批评家应是艺术家阵营里的敌人。当然,奥里瓦的意思并不是说批评家要与艺术家成为仇敌,而是说批评家应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就中国的当代美术批评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面临失语的困境。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产生于“新潮美术”的滥觞期。那时候,批评家与艺术家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们共同反抗一元化的艺术体制,渴望现代艺术,追求文化、思想上的启蒙。于是,批评家积极地参与到当时的现代艺术运动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