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批评的失语?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批评家奥里瓦曾说过,批评家应是艺术家阵营里的敌人。当然,奥里瓦的意思并不是说批评家要与艺术家成为仇敌,而是说批评家应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就中国的当代美术批评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面临失语的困境。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产生于“新潮美术”的滥觞期。那时候,批评家与艺术家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们共同反抗一元化的艺术体制,渴望现代艺术,追求文化、思想上的启蒙。于是,批评家积极地参与到当时的现代艺术运动之中:组织艺术团体,策划展览,召开各种美术研讨会、汇报会,如“珠海会议”“黄山会议”等。客观地说,“新潮美术”的辉煌是离不开当时那批批评家的贡献的。但实际上,那时的美术批评已潜伏着危机,如批评的权重性,批评家的圈子化、江湖化,以及批评缺乏艺术史和文化学的视野等等。只不过,它们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才逐渐凸显出来。
  批评何以独立,关键的问题是要有独立的批评家。从中国目前批评家的构成结构上看,批评家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可以称为体制内的批评家(主要是指美协和国家美术创作、展览机构);第二类是身处美术学院的批评家;第三类是体制外的批评家,即在野的批评家,即独立从事批评的人;第四类是为各种美术网络媒体、画廊、艺术杂志、非官方性质的美术馆、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工作的批评家。
  尽管这些批评家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美术创作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批评家所属阵营的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他们在进行美术批评时,所持的批评立场,采用的批评方法,掌握的批评标准,想达到的批评目的将不尽相同。就拿体制内的批评家来说,由于必须为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路线服务,所以他们的批评大多局限在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上;由于他们担心某些具有先锋性的作品触及到敏感的政治话题,或者害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对传统或者学院艺术具有颠覆性,所以他们一贯坚持的是一种保守的艺术态度,长期扮演着一种“卫道士”的角色。显然,这种批评有着严重的局限性。同样,这种局限性也是那些第三和第四类型的批评家身上无法避免的。例如,艺术画廊请批评家的目的大多出于希望借助批评家在学术圈里的影响为画廊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或影响力。这时批评家的工作无非是两种,一是担当策展人,一是撰写吹捧性的批评文章。我们可以设想,即使批评家想要保持批评的独立性,他也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批评是否会影响到画廊的利益。于是,批评家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批评也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中展开。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批评独立性的问题则在于中国美术批评界要有一群独立的美术批评家。
  独立的批评到底需要什么?批评家王林曾说过,批评的独立意味着批评家要有独立的人格,要独立于体制。当然,就今天的批评环境而言,批评家还要独立于市场。此外,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仍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方法论、一个是批评的学科化、一个是建立与美术批评相关的独立体系。
  譬如,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所谓的方法,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实践时,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批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有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批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大胆的求证为手段,以开辟新的批评课题为目的。讨论批评的方法论实质也是在讨论批评的标准问题,尽管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并不是同一回事。然而,方法论的缺失必然导致批评标准的混乱,后果之一便是将批评庸俗化、功利化——这恰恰是中国当代批评界的现状。当然,还有一种将批评的方法论庸俗化的方法是将其理解为简单的批评工具。有必要提及的是,强调方法论也就是强调批评家要熟悉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反对无学理、无艺术史、文化学背景的批评。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的“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时,院长邓小南致辞中对这样的论坛给予了高度的期待:“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也非常感谢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把这样一个富于创意的多学科学术论坛放在我们静园二院举行。这将有效丰富和深化文研院这一互动平台的学术内涵,形成辐射的效应。”  而事实上,这样的论坛确实能使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
期刊
国内艺术品市场从2014年起整体下行,但总有意外的惊喜发生。在2014年12月由浙商发起的慈善拍卖中,马云的两个大字“话禅”被拍至468万元。在2015年10月香港苏富比,马云的油画《桃花源》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7分多钟32轮竞拍,终以4220万元成交。该件拍品完成于2014年,是马云的第一次油画创作,他在油画大腕曾梵志的指导下,“先涂、再点,最后刮擦”,仅用几个小时便大功告成。此次拍卖所得全
期刊
“从来就没冷过,因为有你在我身后……”7月16日的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这样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一头蓬松卷发、五官立体妩媚的潘越云款款走来,是的,就是那个她,那个歌花盛开时代的艳丽歌者。  这是一场等待已久的约会,面对潘越云,就像再次面对那个时代,以及那时的人。一场最精致专业的视听呈现,最直抵内心的回响感动。阿潘带来了她最认可的经典歌曲,每一首歌曲从作词到编曲人,都映射不一样的一段故事和时光,
期刊
访谈是从一本老挂历开始的,一本比我年龄还大得多的老挂历——1962年,上海油墨厂和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公司联合印制,封面上醒目地印着“牡丹牌”油墨的logo,制作十分精美、立体。挂历精选了不同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林风眠、齐白石、徐悲鸿、唐伯虎在列。11月份,是叶滋藩,他作为版画的代表人物,曾与大师们齐名。  我们隔着五十多年的光阴,讲述与聆听着那些故事。间或,叶老会给我看那个时期的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
期刊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人类要繁衍呀!爱是两个异性间做爱的前提呀!而做爱是生儿育女的必需过程呀!  未必这样。以现在的科技手段,直接合成受精卵都可以,如今我们人类的繁殖,已经不需要什么爱情了。  除了为爱而生产,这世间的爱情,只有极少数,是缘于两个独立的、健康的人互相吸引,互不控制,互不乞求,共同成长,亲密自然而然地发生。更多的人,是因为自己的麻烦和缺陷,才去喜欢一个人。  是的,特别是你们男人,
期刊
我和《新民周刊》的原社长丁曦林是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第一届EMBA的同班同学。五年半前的一个下午,丁社长拿着几本杂志来找我聊,从他的艺术收藏爱好开始忽悠我,更谈了他对编辑杂志的专业思考,最后老丁抛出主题,就是希望我能够投资他接下来想创办的一本杂志。  当时老丁拿给我看的是《财富堂》月刊,以采编报道中高端社会阶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为主,用老丁他们新闻界的行话就是引导财富阶层的高端生活方式。在传统纸媒纷
期刊
文艺界总有少数野心勃勃、妄图描摹整个俗世的“创世者”,如文学界的巴尔扎克,如艺术界的劳森伯格。他们不仅极尽所能地吸纳世俗生态的微尘碎粒,更是在各自的创作方式下构筑出文艺的造物世界。然而,更进一步探讨,劳森伯格的创作在总体上呈现解构与意义的消解,现成品的碎片充当作品画面的一隅(《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宏大叙事下的版图压缩为近镜头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格影像(《〈中国夏宫〉研究》)。  劳森伯格的艺术精神
期刊
继《罗小未文集》之后,同济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李德华文集》。这一对年逾九旬的名教授伉俪,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因为李德华曾经著有一本小册子《城市规划原理》,成为国内几代城市规划学人的启蒙读物,所以当《李德华文集》新书发布之时,小小的同济大学城规学院钟庭报告厅,竟然高朋满座。光中科院院士,就来了两位——郑时龄和常青。一场新书发布会,成为了探索李德华建筑艺术和学术思想的研讨会。  《罗小未文集》
期刊
当下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广泛,先锋艺术在探索艺术的边界,传统艺术也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普及,“文艺青年”的基数在不停地增加,艺术教育行业发展迅猛,流行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也愈发紧密。俨然,泛艺术的时代已经到来。那就更需要我们及时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当下的发展。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一种变革的可能性——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文艺IP”及其孵化平台。  IP和文艺IP  粉丝经济引爆了整个互联网行业,“I
期刊
外曾祖母让张信哲结缘织绣  《我是歌手》第四季依然很火。入行近30年的“情歌王子”张信哲参赛后一路备受赞誉,最终获得亚军。歌唱之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物,资历超过25年,堪称资深藏家。其藏品门类繁多,广为人知的正是清代织绣。  就在去年夏天,张信哲向台北历史博物馆借出70件清代女性宫廷服饰与嘉庆皇帝曾穿过的龙袍,并亲自担任策展人。他以时尚设计的观点来呈现,让每件服饰跟历史串联成美丽的故事。他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