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森伯格:艺术界的“人间喜剧”创世者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e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界总有少数野心勃勃、妄图描摹整个俗世的“创世者”,如文学界的巴尔扎克,如艺术界的劳森伯格。他们不仅极尽所能地吸纳世俗生态的微尘碎粒,更是在各自的创作方式下构筑出文艺的造物世界。然而,更进一步探讨,劳森伯格的创作在总体上呈现解构与意义的消解,现成品的碎片充当作品画面的一隅(《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宏大叙事下的版图压缩为近镜头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格影像(《〈中国夏宫〉研究》)。
  劳森伯格的艺术精神
  重要的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艺术的精神。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生于得克萨斯州阿瑟港。他1947年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艺术学院接受艺术教育,随后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进行学习,在此,他与包括约翰·凯奇、默斯·坎宁安、赛·托姆布雷、苏珊·韦尔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展开合作。他发展出极富创造性的个性化艺术实践,经常使用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等进行创作。
  黑山学院,这个艺术教育史上的乌托邦是造就劳森伯格艺术精神的基石。黑山学院是艺术界的“雅典学院”,先锋艺术家的聚集地。在这个1933年大萧条时期创办的学院里,课程表被抛弃,师生之序随时可以置换。学生可以选择在室内或室外上课,老师可以跑去另一个教室当回学生。它的传奇色彩在于老师——如灵魂人物之一、创作了《4’33"》的约翰·凯奇。它的不凡之处也在于学生——2015年在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三思而后行:黑山学院,1933-1957》展览中,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的名字:约翰·张伯伦、威廉·德·库宁、罗伯特·邓肯、巴克明斯特·富勒、滨田庄司、娄·哈里森、雷·约翰逊、弗兰兹·克莱恩、雅各伯·劳伦斯、罗伯特·马瑟韦尔、肯尼斯·诺兰等。可以想象一下,劳森伯格在学院里一边与约翰·凯奇谈笑风生,一边与德·库宁针锋相对的同时又勾肩搭背。


  劳森伯格1951年创作“白色系列”,同一时期又创作了“黑色系列”(1951-1953年)。1953年,他用《被擦除的德库宁作品》来表达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拒绝与敬意。1954年,他开始创作“混合绘画”系列(1954-1964年),将取自绘画与雕塑的语言杂糅在一处。他在创作形式上不断探索,油画、现成品、拼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艺术创作。他代表了早期波普艺术,他曾被归类为“新达达主义”。他的艺术语言多变,永不囿于过去的自己。他也摆弄语言本身,让文字成为创作的素材,如1955-1959年的综合材料作品《合体字》,1982年来到中国创作的《无题》(“七个字”系列拼贴)。
  在创作与生活中,劳森伯格广泛涉猎表演、摄影、观念艺术和技术,使用的媒介包括树脂玻璃、纸板、织物、手工纸、有机或合成的各种回收材料。1966年,他参与创办了艺术与科技实验组织(E.A.T.),以鼓励艺术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创造性对话。此时,劳森伯格作为一名成熟的版画家,将其试图突破限制的革命性热情带入版画工作室内的合作之中。他与沃霍尔谁先进行丝网版画创作一直是个争议话题,据研究,沃霍尔可能仅仅比他早了3个月。
  跨越30年:两度来华、三场劳森伯格展
  劳森伯格的展览在中国办过三场,1985年分别在北京和拉萨,2016年在北京。两度来华,跨越30年的三场展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如何,给中国公众带来的感受有何不同,都值得回顾与讨论。
  1985年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分别于11月18日- 12月8日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以及12月2日- 23日在拉萨的西藏展览馆举办。据报道,1985年,《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这是劳森伯格在北京举行的首次大型个展。在短短3周的展期内,展览吸引的观众人数超过30万,引起无数讨论。UCCA在近期的视频拍摄项目《劳森伯格在中国:口述历史计划》中,将访问当年亲历展览、并受到劳森伯格影响的一批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的名字今天关注当代艺术的人们绝不陌生,比如:徐冰、王音、叶永青。王音回忆当时状况时表示,很多人的资讯的还停留在战前的表现主义绘画阶段,1985年的劳森伯格展览无疑是一种“突袭”,他说:“在劳森伯格现成品艺术的启发下,中国美术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做法。”“叶帅”叶永青一得知展讯,便从重庆赶往北京观展。与劳森伯格直接交流、观看作品后,年轻的叶帅说:“自己的视野立刻受到了劳森伯格的影响,这也帮助我开阔视野,从周遭让人爱恨交加的环境中找到创作的灵感。”艺术家徐冰则从劳森伯格的作品中反思:“劳森伯格对我们的启示并不在于材料和手法,而真正的启示应该是借助在不同时间段、语境、思维下,在劳森伯格三十年不变的作品中找到新的参照系。”
  “无名画会”成员之一、艺术家张伟1985年策划了一个地下“七人展”,参展艺术家为张伟、马可鲁、王鲁炎、朱金石、顾德新、冯国栋、秦玉芬,虽为七人展览,实则是为了与劳森伯格的交流创造契机。本刊封面人物黄永砅有一件作品名为《1985年劳森伯格中国印象》,这件作品间接影响了艺术家邱志杰。而在30年后的《劳森伯格在中国》展厅中,邱志杰指导了一场名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演出,让手执桃花的歌队行走在劳森伯格作品的桃花源中,演出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年级研究生,这也似乎预示着劳森伯格新一轮的影响力。


  2016年6至8月,北京UCCA举办《劳森伯格在中国》,又把这位艺术家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中国夏宫〉研究》以及历史文献带到了中国。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全长约305米,UCCA全馆面积约8000平方米,倒也是相得益彰。7月16日,一场关于《劳森伯格在中国》的讲座从北京移师上海,在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SAAC)举办。这场讲座主题为《劳森伯格:旧与新、东方与西方、地方性与国际性》,艺术家胡介鸣和张恩利、SAAC理事长张冰作为讲座嘉宾,与主持人、UCCA馆长田霏宇一起讨论了这一涉猎颇广的话题。据悉,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是由安信信托设立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赞助了本次展览的同名画册和部分公共项目。
其他文献
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所谓的方法,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实践时,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批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有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批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大胆的求证为手段,以开辟新的批评课题为目的。讨论批评的方法论实质也是在讨论批评的标准问题,尽管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并不是同一回事。然而,方法论的缺失必然导致
期刊
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程度让未曾踏入过美术馆的市井小民都开始相信:艺术是门好生意。贪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动辄创天价的拍卖成绩让许多热钱涌进市场,除了艺术品本身的交易外,商人们也绞尽脑汁地创造出许多金融衍生品:将所有我们以前知道的金融产品前加上艺术或文化两字,又可以吸引一批新的投资人。  熊皮La Peau d’Ours:第一个吃螃蟹的艺术品基金  尽管这一类的艺术金融商品是近几年才进入多数国
期刊
有一篇《上音钢琴系主任李坚激烈发问: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发布在网上,而之前还看到音乐公众号编了一专题《学音乐等=文化差?》,专题中举了音乐好文化也好的例子,其中有一段议论:国内音乐学院(包括综合大学音乐系)专业成绩要求很高,但文化课(高考)只需二百多分便可过关;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享受加分(实为扣减)的“优待”;音乐学院的附中(初中及高中)不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我
期刊
和徐建融将采访地点约在了位于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在这里正举办他的最新个展“海上长风”。与一般艺术家能言善辞的性格不同,徐先生的谦逊一度成为了采访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对于外界的诸多恭维和评价,他总是一笑了之,似乎更愿意放低身段,甚至自嘲“我本质上是一个种田人”。而事实上,他对美学哲学、史学佛学、诗词歌赋、戏曲建筑等研究深广,天赋、智慧和学识绝非寻常,被评论界称之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人人都在创
期刊
2016年12月的“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时,院长邓小南致辞中对这样的论坛给予了高度的期待:“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也非常感谢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把这样一个富于创意的多学科学术论坛放在我们静园二院举行。这将有效丰富和深化文研院这一互动平台的学术内涵,形成辐射的效应。”  而事实上,这样的论坛确实能使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
期刊
国内艺术品市场从2014年起整体下行,但总有意外的惊喜发生。在2014年12月由浙商发起的慈善拍卖中,马云的两个大字“话禅”被拍至468万元。在2015年10月香港苏富比,马云的油画《桃花源》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7分多钟32轮竞拍,终以4220万元成交。该件拍品完成于2014年,是马云的第一次油画创作,他在油画大腕曾梵志的指导下,“先涂、再点,最后刮擦”,仅用几个小时便大功告成。此次拍卖所得全
期刊
“从来就没冷过,因为有你在我身后……”7月16日的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这样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一头蓬松卷发、五官立体妩媚的潘越云款款走来,是的,就是那个她,那个歌花盛开时代的艳丽歌者。  这是一场等待已久的约会,面对潘越云,就像再次面对那个时代,以及那时的人。一场最精致专业的视听呈现,最直抵内心的回响感动。阿潘带来了她最认可的经典歌曲,每一首歌曲从作词到编曲人,都映射不一样的一段故事和时光,
期刊
访谈是从一本老挂历开始的,一本比我年龄还大得多的老挂历——1962年,上海油墨厂和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公司联合印制,封面上醒目地印着“牡丹牌”油墨的logo,制作十分精美、立体。挂历精选了不同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林风眠、齐白石、徐悲鸿、唐伯虎在列。11月份,是叶滋藩,他作为版画的代表人物,曾与大师们齐名。  我们隔着五十多年的光阴,讲述与聆听着那些故事。间或,叶老会给我看那个时期的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
期刊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人类要繁衍呀!爱是两个异性间做爱的前提呀!而做爱是生儿育女的必需过程呀!  未必这样。以现在的科技手段,直接合成受精卵都可以,如今我们人类的繁殖,已经不需要什么爱情了。  除了为爱而生产,这世间的爱情,只有极少数,是缘于两个独立的、健康的人互相吸引,互不控制,互不乞求,共同成长,亲密自然而然地发生。更多的人,是因为自己的麻烦和缺陷,才去喜欢一个人。  是的,特别是你们男人,
期刊
我和《新民周刊》的原社长丁曦林是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第一届EMBA的同班同学。五年半前的一个下午,丁社长拿着几本杂志来找我聊,从他的艺术收藏爱好开始忽悠我,更谈了他对编辑杂志的专业思考,最后老丁抛出主题,就是希望我能够投资他接下来想创办的一本杂志。  当时老丁拿给我看的是《财富堂》月刊,以采编报道中高端社会阶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为主,用老丁他们新闻界的行话就是引导财富阶层的高端生活方式。在传统纸媒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