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华:同济大家为生活而设计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82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罗小未文集》之后,同济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李德华文集》。这一对年逾九旬的名教授伉俪,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因为李德华曾经著有一本小册子《城市规划原理》,成为国内几代城市规划学人的启蒙读物,所以当《李德华文集》新书发布之时,小小的同济大学城规学院钟庭报告厅,竟然高朋满座。光中科院院士,就来了两位——郑时龄和常青。一场新书发布会,成为了探索李德华建筑艺术和学术思想的研讨会。
  《罗小未文集》发布时,满场惊艳于罗先生就读圣约翰大学时的旗袍淑女范儿,乃至当场有人们热切地称呼罗先生为同济女神。而在《李德华文集》发布时,除了回顾诸如李德华参与的大上海都市计划、莫斯科西南角实验小区规划竞赛方案、华沙人民英雄纪念坛设计竞赛以及上海大连西路实验居住区规划等以外,李先生的一些小设计,亦引起座中不少赞叹。


  对于一名城市规划大家来说,李德华的设计艺术并不局限在大项目、大规划上。小到一条围巾、一把椅子,都能看到他的匠心。那就不妨从李先生那些为了生活而做的小设计入手,一窥大家风范。
  超前半个世纪的围巾
  “创作不分贫富贵贱。泥巴可以创作精品,用纯金也可以创作精品。”当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以李德华弟子的身份演讲时,复述了李德华当年说过多次的话。


  而此时,一套扎在一起的《罗小未文集》和《李德华文集》吸引了座中人——扎起文集的是一块红绿黑三色格子织物。原来,这是仿制李先生1949年亲自设计的一款围巾而制。
  据在同济担当西方建筑史研究与教学的卢永毅教授透露,这款围巾是李德华送给罗小未的新婚礼物。围巾的织造,由当年李德华与圣约翰大学一位德国外教理查德·鲍里克共同开设的纺织厂完成,采用棉麻材料编织而成。
  我看着这1949年设计的围巾——格子、红绿黑的组合,完全是现代派设计思想的一种体现。
  突然想到——如果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允许,李德华先生单凭这款围巾,或许就能与比之小几岁的伊夫·圣罗兰等等一起,站在国际奢侈品产业的前沿了。而“德华”二字之著名,亦无须等到1980年代了。
  当然,对于李德华、罗小未夫妇来说,这款围巾比所有的奢侈品都要“奢侈”百倍——这是一位年轻的城市规划设计师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只为一人设计,保存一生完好——如今竟然还能使用。
  在《李德华文集》发布会时,同济大学出版社又把根据李先生设计新制作的围巾,赠与两位老人家。


  通过设计围巾的往事,印证了吴志强对老师的评价——“李德华先生的创作,连通左右专业。”也印证了卢永毅对老师的评价:“当年的圣约翰大学,强调现代设计是没有固定风格,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启发式教育发掘创造性,并走入现实的一种社会实践力。换言之,美,在于简单适用,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隔半世纪的两款家具
  卢永毅对恩师李德华的评价,还可以从李德华早年的一张照片中得到印证。照片中的年轻人站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一座建筑前。建筑上有这么一段话——“新建筑是永远进步的建筑,它跟着客观条件的演变,表现着历史的进展。”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由1930年代留学英国求学建筑的黄作燊先生创办。德国建筑名家理查德·鲍里克等一批西方建筑师、学者任教。造就了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先锋性、引领性。
  比如李德华在1945年曾为黄作燊的哥哥黄佐临的话剧《机器人》进行舞台设计。从如今的眼光来看,那款机器人的舞台设计,充满的机械时代的概念感,回看起来仍有前瞻性。
  可堪一窥李先生设计之前瞻性的,还有他1940年代末为自己的婚房设计的一套家具。用如今的眼光看,简直是从当时的未来空降到那一个空间的,并且那套家具至今仍能使用。就设计感来说,用今天的话语解读—— 融汇了北欧风,特别注重生活实用性。吴志强认为,从这套家具,能看出李德华城市规划设计的哲学—— 为了人的生活进行创作,为了人的本身需求进行创作。比如李德华设计的新婚家具的柜子,打开柜门,七个抽屉,从下到上,从小到大,装东西可以分门别类。而同时具有书桌和书柜功能的组合柜,放在如今完全可以作为电脑台使用。“李先生的实践告诉我们,规划也好、设计也罢,从宏观到围观,各种设计都是结合人的需求而相互促进的。创作就是要从头脑间到通过观察,再用头脑重塑愿景,进行创作。”吴志强说,“为此,在李德华创办同济城市规划学院后,建立了陶艺室、模型室等,以期培养提高师生的设计能力。”
  2003年,李德华、罗小未夫妇乔迁新居,此时已79岁高龄的李德华教授,又亲自设计了一套家具,请工厂代工。乔迁之际,当学生伍江、吴志强等来到新家,又是眼前一亮。如今已是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伍江教授回忆:“对于家具设计来说,在李先生来说是个小小设计。但从细节能看出李先生对于设计的细心。”伍江的博士论文出版后,曾经送给李德华一本。等多年后第二版之前,李德华亲手将手中那本初版的论文给予伍江。伍江发现书中满是标着的红色标记、贴满贴纸,标注了许多细节的差错。这些差错,有的是初版时排字校对方面的错误,有的是句读方面不够完善,许多都是一些人可能忽略的细节,然而李德华作为建筑规划大师,却注意到,并提醒自己的高足伍江。



其他文献
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程度让未曾踏入过美术馆的市井小民都开始相信:艺术是门好生意。贪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动辄创天价的拍卖成绩让许多热钱涌进市场,除了艺术品本身的交易外,商人们也绞尽脑汁地创造出许多金融衍生品:将所有我们以前知道的金融产品前加上艺术或文化两字,又可以吸引一批新的投资人。  熊皮La Peau d’Ours:第一个吃螃蟹的艺术品基金  尽管这一类的艺术金融商品是近几年才进入多数国
期刊
有一篇《上音钢琴系主任李坚激烈发问: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发布在网上,而之前还看到音乐公众号编了一专题《学音乐等=文化差?》,专题中举了音乐好文化也好的例子,其中有一段议论:国内音乐学院(包括综合大学音乐系)专业成绩要求很高,但文化课(高考)只需二百多分便可过关;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享受加分(实为扣减)的“优待”;音乐学院的附中(初中及高中)不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我
期刊
和徐建融将采访地点约在了位于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在这里正举办他的最新个展“海上长风”。与一般艺术家能言善辞的性格不同,徐先生的谦逊一度成为了采访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对于外界的诸多恭维和评价,他总是一笑了之,似乎更愿意放低身段,甚至自嘲“我本质上是一个种田人”。而事实上,他对美学哲学、史学佛学、诗词歌赋、戏曲建筑等研究深广,天赋、智慧和学识绝非寻常,被评论界称之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人人都在创
期刊
2016年12月的“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时,院长邓小南致辞中对这样的论坛给予了高度的期待:“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也非常感谢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把这样一个富于创意的多学科学术论坛放在我们静园二院举行。这将有效丰富和深化文研院这一互动平台的学术内涵,形成辐射的效应。”  而事实上,这样的论坛确实能使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
期刊
国内艺术品市场从2014年起整体下行,但总有意外的惊喜发生。在2014年12月由浙商发起的慈善拍卖中,马云的两个大字“话禅”被拍至468万元。在2015年10月香港苏富比,马云的油画《桃花源》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7分多钟32轮竞拍,终以4220万元成交。该件拍品完成于2014年,是马云的第一次油画创作,他在油画大腕曾梵志的指导下,“先涂、再点,最后刮擦”,仅用几个小时便大功告成。此次拍卖所得全
期刊
“从来就没冷过,因为有你在我身后……”7月16日的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这样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一头蓬松卷发、五官立体妩媚的潘越云款款走来,是的,就是那个她,那个歌花盛开时代的艳丽歌者。  这是一场等待已久的约会,面对潘越云,就像再次面对那个时代,以及那时的人。一场最精致专业的视听呈现,最直抵内心的回响感动。阿潘带来了她最认可的经典歌曲,每一首歌曲从作词到编曲人,都映射不一样的一段故事和时光,
期刊
访谈是从一本老挂历开始的,一本比我年龄还大得多的老挂历——1962年,上海油墨厂和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公司联合印制,封面上醒目地印着“牡丹牌”油墨的logo,制作十分精美、立体。挂历精选了不同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林风眠、齐白石、徐悲鸿、唐伯虎在列。11月份,是叶滋藩,他作为版画的代表人物,曾与大师们齐名。  我们隔着五十多年的光阴,讲述与聆听着那些故事。间或,叶老会给我看那个时期的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
期刊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人类要繁衍呀!爱是两个异性间做爱的前提呀!而做爱是生儿育女的必需过程呀!  未必这样。以现在的科技手段,直接合成受精卵都可以,如今我们人类的繁殖,已经不需要什么爱情了。  除了为爱而生产,这世间的爱情,只有极少数,是缘于两个独立的、健康的人互相吸引,互不控制,互不乞求,共同成长,亲密自然而然地发生。更多的人,是因为自己的麻烦和缺陷,才去喜欢一个人。  是的,特别是你们男人,
期刊
我和《新民周刊》的原社长丁曦林是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第一届EMBA的同班同学。五年半前的一个下午,丁社长拿着几本杂志来找我聊,从他的艺术收藏爱好开始忽悠我,更谈了他对编辑杂志的专业思考,最后老丁抛出主题,就是希望我能够投资他接下来想创办的一本杂志。  当时老丁拿给我看的是《财富堂》月刊,以采编报道中高端社会阶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为主,用老丁他们新闻界的行话就是引导财富阶层的高端生活方式。在传统纸媒纷
期刊
文艺界总有少数野心勃勃、妄图描摹整个俗世的“创世者”,如文学界的巴尔扎克,如艺术界的劳森伯格。他们不仅极尽所能地吸纳世俗生态的微尘碎粒,更是在各自的创作方式下构筑出文艺的造物世界。然而,更进一步探讨,劳森伯格的创作在总体上呈现解构与意义的消解,现成品的碎片充当作品画面的一隅(《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宏大叙事下的版图压缩为近镜头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格影像(《〈中国夏宫〉研究》)。  劳森伯格的艺术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