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教法” 、“学法”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出现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也带给我们教育者们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如果单凭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和配合,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其结果就像叶圣陶先生讲的“枯坐听讲”的模式,只能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犹如两道纠缠不止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教法与学法上采取“三步曲”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一、预习环节
  先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更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可以应付得了。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我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
  布置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同时,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预习新课是课后留给学生的唯一作业,而书上习题基本由课堂的时间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上环节
  我们千万不可小觑历史课上的读书方法,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环节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
  我在重视学生主体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主导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讲授新课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导演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只有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才会获得更多,更准确历史知识,一旦脱离了线,针还是无论如何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就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有意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幅由过于随意而造成无组织性的课堂画面。再者,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学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如书上并没有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但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两课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对秦始皇究竟应该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我的尝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在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学生有时会偷懒没有预习或马虎应付,或者因过度疲劳而不愿积极参与等等。这些因素都是笔者在教改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但也正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使笔者得以初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学生获得诸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育人的本质。
其他文献
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工作是否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作出科学判断,是指引改善教育教学工作的衡量标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上更多的学校追求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升学率,把这些作为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的标准,使得教育评价工作偏离了出发点,把教育工作变得功利化、商业化。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要切实进行相关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一、改革部分学科评价体系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两者都非常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也应如此。数学与生活不应是各自独立和割裂的,而应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近年我校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的课题研究,从中我感受到:数学教学
期刊
学生的思考力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藏,只有通过教师的挖掘,才能获得巨大的收获。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探究在字词教学中蕴含的规律,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间的联系  语文课文中蕴含的形象,主要依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作用,才得以在学生头脑中再现
期刊
多元化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设施建议和要求,同时也是课改中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追求。现在课改中的多元化评价有以下特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评价功能具有多项性,评价内容具有综合性,评价类型具有全程性,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评价的原则是:激励、赏识、公正、公平、公开、发展。在评价的方式上采取自评、互评、共评、组评、学生评、家长评、学部评、学校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多角度评价,最终给出一个
期刊
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教师要整合“三维”知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灵活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课堂前30分钟时间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我们都知道,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文本和环境。肯定学生主体的同时,其他三要素也缺一不可。那如何让这四要素在有限的45分钟里,发挥最大效果?  一、整合课标“三维”,有效进行“知识”教学  数学知识应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上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就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还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为动力状态,作为中
期刊
近几十年来,我们不断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的探讨与研究,“教育”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过程。  本文就两个方面来探讨“教育现代化”的含义。一是教育思想现代化,二是教育手段现代化。即 “软件”和“硬件”的同时变革、创新、完善。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  现代教育观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结构之中,认为教育
期刊
虽然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自制教具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而且通过自制教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克服教学中的教学难点。  一、利用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借助自制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如:在学习浮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
期刊
新教材,它带着新课程的理念、高品位的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时代气息,走向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引领着我们走向更新的教育境界之中。其中,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作文说假话,写假事,内容空洞无物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发现,不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再者就是缺乏习作的兴趣。针对这些状况,我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