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改革创新的事业需要培养造就千百万合格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但如何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急需一场思维范式的革命。大家知道:在上世纪末以前,大学生就业难基本不存在,但是,如今大学生就业难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呈现高度复杂的局面,可能要经历相当长的调整时期。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我们的工作会更主动些。事实将一再证明:今后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在社会上可能依然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就业难题,倒逼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教育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适应。归根结底是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不强和就业观念落后,用基础教育的办法办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综合表现;再加上错位的教育期望,独生子女,从小抱大的一代对人生挑战、社会风浪缺乏认识以及市场经济急剧转型发展等复杂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极为现实的社会问题,但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件好事,它形成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倒逼机制,可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还只是局限在毕业生就业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向高等教育内部传导,直接牵动教学教务部门的改革,以及办学理念的更新。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愿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因此,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历史责任。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
“死记硬背加分数加考试加名校加高学历”,是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这是十分深刻的发问。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有双学历,你会几门外语,你是什么学士、硕士、博士,不会做事,能力不行,什么都不是。”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体制的设计是建筑在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现行教育体系不是增强人们获得自我就业的潜能,而是鼓励人们去找拿薪水的职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找工作,失业者的队伍越来越大,这就是世界性的知识性失业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当然更有特色。不必细说,很多问题就在眼前。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明白,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时代,希望拿一个毕业证书,就能解决一辈子的问题,已经不现实了。而那些就业难的群体,往往是缺乏“第三张通行证”,没有开拓能力和事业心的人。现在,必须要抛弃“学而优则仕”的陈旧就业观念,实现学而优则就、学而优则闯、学而优则创,即就业、闯业、创业。这样什么是‘优’也有了最新的解释,她不单纯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人生态度的选择,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再加上人生机遇、挑战的正确抉择,才等于事业的成功。
如何解释,改革开放30年以来很多人在不了解创新创业为何物时,已经在创新创业了?大学生自觉走向主动创业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国内外许多创业成功的案例中,学历不高的大有人在?这里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必须予以解决。因此只有教育观念先行,通过思维范式的革命,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择业机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起通过创业教育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长效机制。
学校的分数质量模型和企业的能力胜任模型,以及成功创业者素质模型,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差异?如何打通三种人力资源模型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统一的可操作的、新型人力资源的培养系统,这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的关键。
创业教育,要做中学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技能性培训,也不是空洞冗长的理论教学,更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急方式,而是传统的灌输型教育向新的学习型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核心是要解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不足。这个问题恰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
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创”就是开始做,就是要在“做”上下工夫,学生不但要拥有获得高学历的学习经历,拿到各种证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获得某种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一件事情做成的能力。这是根本的能力。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家就是已经学会学习的人。这也就能回答为什么低学历者可以创业成功,没有接受过创业培训的人也能够成为大企业家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吗?从社会分工上看,都成为创新创业者也不合理,实际上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创业,但是作为新的时代精神,是每个公民需要也是必须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创业,已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时代内容,也是每个学生需要具备的精神和能力。而现在的问题,这种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因此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受教育者)成为创新创业者。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我做起,把握命运
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既要有学校的教育培养,又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大学生难道只能坐等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吗?不是的,大学生完全可以自我培养,自我塑造,首先需要更新就业观念。明明可以回乡就业,却滞留城市寻找机会,形成所谓:“蚁族”,明明可以灵活就业、网上创业,却一定要寻求一个传统的“岗位”,如果就业的价值观念不变,那么读研、读博后照样存在就业难题。就业难不是学校一刀切、整齐划一的管理思维和手段能够缓解,也不是大学生盲目从众心理可以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创造条件允许学生灵活就业、多样化就业,对于学生来讲,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志气的学生,要敢于尝试创业,并且不仅仅是个体创业,还可以团体创业、师生创业。当代大学生正如总理所言: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有利于新生力量即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地方去。
教育是个性化的过程,成功也是如此。蔡元培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某种帮助。而反思、对照我们现在教育,有的教育却是对学生的干扰、破坏甚至摧残,学生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学会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要首先学会独立思考。其中,“做”,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因此,80后、90后的大学生应该像77、78届大学生学长那样更勇敢一点,敢于对任何问题问为什么,敢于拔尖、敢于另类,摒弃标准答案式思维,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这才是创新创业的前提。
“命运”二字如何解读?古人云:“命由天定,运由己出。”跟上时代起码要求的学校教育是“命”,获得成长和提高的实践培养是“运”,在学习能力成为个人成败关键因素的今天,学会学习,才是在人生道路上的制胜法宝。此外,大学生朋友还要牢记毛主席的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发展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才是人生前进的真正动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
就业难题,倒逼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教育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适应。归根结底是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不强和就业观念落后,用基础教育的办法办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综合表现;再加上错位的教育期望,独生子女,从小抱大的一代对人生挑战、社会风浪缺乏认识以及市场经济急剧转型发展等复杂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极为现实的社会问题,但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件好事,它形成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倒逼机制,可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还只是局限在毕业生就业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向高等教育内部传导,直接牵动教学教务部门的改革,以及办学理念的更新。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愿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因此,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历史责任。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
“死记硬背加分数加考试加名校加高学历”,是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这是十分深刻的发问。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有双学历,你会几门外语,你是什么学士、硕士、博士,不会做事,能力不行,什么都不是。”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体制的设计是建筑在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现行教育体系不是增强人们获得自我就业的潜能,而是鼓励人们去找拿薪水的职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找工作,失业者的队伍越来越大,这就是世界性的知识性失业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当然更有特色。不必细说,很多问题就在眼前。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明白,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时代,希望拿一个毕业证书,就能解决一辈子的问题,已经不现实了。而那些就业难的群体,往往是缺乏“第三张通行证”,没有开拓能力和事业心的人。现在,必须要抛弃“学而优则仕”的陈旧就业观念,实现学而优则就、学而优则闯、学而优则创,即就业、闯业、创业。这样什么是‘优’也有了最新的解释,她不单纯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人生态度的选择,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再加上人生机遇、挑战的正确抉择,才等于事业的成功。
如何解释,改革开放30年以来很多人在不了解创新创业为何物时,已经在创新创业了?大学生自觉走向主动创业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国内外许多创业成功的案例中,学历不高的大有人在?这里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必须予以解决。因此只有教育观念先行,通过思维范式的革命,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择业机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起通过创业教育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长效机制。
学校的分数质量模型和企业的能力胜任模型,以及成功创业者素质模型,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差异?如何打通三种人力资源模型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统一的可操作的、新型人力资源的培养系统,这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的关键。
创业教育,要做中学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技能性培训,也不是空洞冗长的理论教学,更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急方式,而是传统的灌输型教育向新的学习型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核心是要解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不足。这个问题恰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
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创”就是开始做,就是要在“做”上下工夫,学生不但要拥有获得高学历的学习经历,拿到各种证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获得某种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一件事情做成的能力。这是根本的能力。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家就是已经学会学习的人。这也就能回答为什么低学历者可以创业成功,没有接受过创业培训的人也能够成为大企业家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吗?从社会分工上看,都成为创新创业者也不合理,实际上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创业,但是作为新的时代精神,是每个公民需要也是必须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创业,已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时代内容,也是每个学生需要具备的精神和能力。而现在的问题,这种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因此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受教育者)成为创新创业者。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我做起,把握命运
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既要有学校的教育培养,又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大学生难道只能坐等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吗?不是的,大学生完全可以自我培养,自我塑造,首先需要更新就业观念。明明可以回乡就业,却滞留城市寻找机会,形成所谓:“蚁族”,明明可以灵活就业、网上创业,却一定要寻求一个传统的“岗位”,如果就业的价值观念不变,那么读研、读博后照样存在就业难题。就业难不是学校一刀切、整齐划一的管理思维和手段能够缓解,也不是大学生盲目从众心理可以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创造条件允许学生灵活就业、多样化就业,对于学生来讲,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志气的学生,要敢于尝试创业,并且不仅仅是个体创业,还可以团体创业、师生创业。当代大学生正如总理所言: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有利于新生力量即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地方去。
教育是个性化的过程,成功也是如此。蔡元培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某种帮助。而反思、对照我们现在教育,有的教育却是对学生的干扰、破坏甚至摧残,学生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学会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要首先学会独立思考。其中,“做”,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因此,80后、90后的大学生应该像77、78届大学生学长那样更勇敢一点,敢于对任何问题问为什么,敢于拔尖、敢于另类,摒弃标准答案式思维,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这才是创新创业的前提。
“命运”二字如何解读?古人云:“命由天定,运由己出。”跟上时代起码要求的学校教育是“命”,获得成长和提高的实践培养是“运”,在学习能力成为个人成败关键因素的今天,学会学习,才是在人生道路上的制胜法宝。此外,大学生朋友还要牢记毛主席的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发展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才是人生前进的真正动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