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6100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的过程。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建构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最短程”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去寻求答案,在质疑到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为“哭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去理解,并加上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示,热情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情趣,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要学生用文章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摘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自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积极探究,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说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归纳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句话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能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列举说明等),而且还要仔细琢磨文章叙述的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学生作文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写,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培养学生领悟表達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可按事情发展(包括时间顺序)的顺序写,如《赤壁之战》《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有的可以按地点转换(包括空间位置)的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等;有的可以按文章的不同内容或问题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如《将相和》《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还有的可以按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顺写,如《为人民服务》《桂林山水》《养花》《林海》《詹天佑》等。总之,要根据情况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为了避免盲目,或为发现而发现。因为学生完全的自我探索、发现,需要有几个过程,故而会耗时较多。实践证明,价值不大的发现是不经济的,会浪费学生的宝贵精力。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经过教育处理的发现,应该是最有训练价值的发现,它的原发现过程被科学地缩短: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也被精简成少数几个最具教学意义的主要选择。只有这样,发现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行为。
其他文献
利用生物统计方法对用于低硫苷油菜育种后代材料筛选、定量的的氯化钯—分光光度法操作的可靠性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采用1次重复测定可对硫苷含量差值为0.048mg/g的种子样品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根据菌体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分为35个血清型(1-34型,1/2型)。世界范围内以SS2流行最广,致病性最强。猪链球
配合新教学大纲指定的由百名专家推荐的《中华经典诵读》,是一本适合小学生读记的好书。我们不能束之高阁,应该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这样做,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然而,古典诗词语言不同于现代白话文,语意不易理解,如果指导诵读不得法,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会把诵读欣赏当成一种负担。其实,
摘 要: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围绕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探索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作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特点又为自主作文提供了可能。转变教师的作文指导观念,加强学生自主作文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必定会提高。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 终身发展 自主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尽管各类学生作文书籍层出不穷,但学生作文仍然暴露出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课程改革的时代,中小学教师将面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和全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转换教师角色,给教师以新定位,给学生以新定位,这是促成新课程改革,构建新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求学生由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質,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自身才能。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工具课,孩子们从降生便开始接触语文知识。在入学以前,父母便是第一任教师,他们直接传授和让孩子亲身去体验。而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限,如何让他们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呢?巴甫洛夫曾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有感情。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的丰富内容比較接近学生的生活,较适合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来。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阅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由于这门科学综合性很强,加上阅读体系繁多,阅读知识结构复杂,所以阅读教学不一定要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播性的跨界传染病,主要侵袭感染偶蹄目动物,致使其产生急性高热等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