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映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银幕上教师的形象不过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乃至规则和约束的不同心态的表达。早期电影中教师形象是人们对教师“圣人”式的完美化形象期待的表达。在讲求规则、速度、效率的社会风尚中女性教师则主要由修女式的母亲形象过渡为以智慧、胆量与独特魅力令人折服的美女型教师。而置身于解构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作为教育的象征,文化传承者,教师的形象自然也没有逃脱被解构的命运,麻辣 搞笑已经成为新的教师形象的一个类型。还有从女性的性别视角进行审视,表现女教师身份与她们内心渴望之间的复杂纠葛和矛盾冲撞的另类疯狂女教师形象。
  关键词 教师 映像 圣徒爱人型 智慧型 麻辣搞笑型 疯狂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里戏外,相互映照。又逢教师的节日,捡拾几块影像长河中映照教师形象的珠贝,发现不自觉间我们的“灵魂工程师”从师道尊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形象如今竟像女人身上的时装样随着文化季风而缤纷绚丽。镜里镜外,几十年流转变迁,由观众的期待塑造的银幕上教师的形象,其实不过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乃至规则和约束的不同心态的表达而已。
  
  一、圣徒爱人型
  
  早期电影中教师形象的典型是接近圣人的圣徒形象奉献爱心,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故事的情节大多是这些圣徒似的老师以一颗炽热的爱心包裹、温暖、感化那些颇具潜质的“冥顽之石”。当然,革命的年代也少不了加上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戏份。这是早期人们对教师“圣人”式的完美化形象期待的表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1947)。影片的女主人公瓦尔瓦拉慈爱、温柔、善良、安抚、劝说甚至苦口婆心,不仅让她的学生开始喜欢学校,而且让部分村民由敌视学校转变为支持教育。该片的经典台词是:“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影片在中国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瓦尔瓦拉的影响下赴边远地区从事教师职业。
  中国电影圣徒式的教师长期占据银幕的主体,经典的影片如《烛光里的微笑》(1991),影片中主人公小学教师王双铃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她虽然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却毅然接了一个乱班。她以自己的慈爱关怀感动着孩子们的心,使“问题少年”从道德的悬崖转向思想的平原,使那些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而她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在带孩子们看海,爬山时,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影片最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妈妈”,在融融的烛光中。孩子们泪流满面地倾诉着对这位好园丁的思念之情。该片的确是对中国传统的完美教师形象的概括。该类型另一部经典之作当属《凤凰琴》(1993)。民办教师张英子在两次高考落榜后,决定到界岭小学去当老师。在这个学校教师很少的贫困山区里,英子从一个冲动的年轻人变为了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凭着一片爱心,为了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该片在渲染英子以及其他乡村民办教师的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对置身于中国教育最艰苦地区的教师处境进行了反思。张英子的形象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到《美丽的大脚》(2002),除了给乡村小学女教师添加了偷情和文明城市诱惑的噱头之外,仍是圣徒式母性爱心奉献影片的延续。
  美国影片《春风化雨》(Good Morning,Miss Dove,1955)也是以传统手法呈现好母亲型女老师形象。影片透过达夫小姐卧病在床时的幕幕回忆,表现她在美国一小镇一代代培育英材的感人事迹。流露出同类型电影一贯的温馨和感伤的味道。另一部美国影片《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则一改感伤的前辙,她有着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经典形象简·爱相似的个性和气质,塑造了堪称最感人的家庭女教师的形象。影片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军人出身的海军以严厉的纪律把他的一群孩子训练成为当面服从背后搞破坏的捣乱者,而纯洁善良,勇敢乐观的玛丽亚则以她无比的宽容、爱心和歌声唤醒这些孩子们身上的智慧与天赋,同时也赢得了与海军的爱情,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玛丽亚也从此成为欧美电影传统中女教师的经典形象。
  
  二、智慧型
  
  在讲求规则、速度、效率的社会风尚中,一味圣徒式爱心奉献的教师形象显然与犹如机器零件般郁郁寡欢、沉闷生活的观众的诉求难以合拍。于是,机智、幽默、诙谐,并带点叛逆与父性威严的智慧型精神导师的男性教师形象跃然银幕。女性教师则主要由修女式的母亲形象过渡为以智慧、胆量与独特魅力令人折服的美女型教师。
  曾获得四项学院奖题名的影片《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美国)当属该类影片的经典之作,英文教师基廷在他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就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Seize the day(抓住每一天)!”。课堂上,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向学生介绍许多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他向传统的束缚思想的教育模式发出挑战。足球场上,身着大红运动衫的学生们把基廷老师扛在肩上,狂欢似的绕场奔跑。这在上世纪50年代以凝重的风格而受到时人尊敬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来说,基廷的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和希望,也带来了恐慌。面对重视传统和观念保守的学生家长和学校高层,他最终也只能被迫离去。智慧、幽默、创新、激情、离经叛道和敢做敢为的基廷形象迅速激活和点燃了莘莘学子,乃至具有文化情结大众的心,创下了教师影片全球票房过亿的纪录!
  相比之下,之后的同类题材影片则显得才华不济,创新无多。《生命因你而动听》(MrHolland’s Opus,1996)虽然既没有任何华丽的技巧,也没有艺术或技术上革命性的突破,它手法陈旧,叙述传统,思想保守,但是当年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却取得颇不错的票房。主人公霍兰德先生从一个无心教导的音乐老师变成了无数学生家长都为他鼓掌的老师。影片里霍兰德以他的智慧使学生把音乐与生活和生命联系起来,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使生命不再是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原因:鲜活的生活与情感。近年最为卖座的音乐教师影片是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Boys,2004),其首周票房高达540万美元,成功地力压多部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制作,如《大鱼》、《遇见波莉》。影片中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 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马修这个人物形象外表上一点都不讨人喜欢,情感上也不是圣人,面对顽劣性景经常暴跳,也会关学生的禁闭,甚至还暗恋学生的母亲……正因为他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他对音乐的追求,他对孩童的合唱训练,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挣脱污泥的力量。位评论家这样评价该片,“不同于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及金球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的好莱坞影片《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美国),影片采用古典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手法,以数学教师尚恩·马格瑞与数学天才威尔·杭特的心理角力为中心展开。尚恩以奇特的方式发现了威尔的数学天才,并竭尽自己的智慧和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向威尔发出邀约:“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着迷,我愿意加入。”他终于使愤世嫉俗的青年威尔,逐渐自我揭露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心理过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整部影片导演手法流畅,煽情得宜,深深掳获一般观众的心灵,但却缺乏对社会僵化价值的批判,隐隐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结。该片还创下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影片历来最高票房纪录——1.38亿美元。
  令人耳目较新的女教师形象是《危险游戏》(Dangerous Minds,1995,美国)中的露安·强森。一群更肆无忌惮的“问题学生”,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安心读书,直到露安这位海军陆战队退役女军官的到来。这位柔弱外表下有着机智、强悍的铁腕风格,却又不失女性的魅力使那些学校里的“堕落天使”为她而折服。在露安身上不仅闪现着军人不服输的精神,还有个性的魅力,以及爱心和耐心。在情节上该片基本上仍是“爱心老师 坏学生”的变体。彻底使人心旷神怡的现代美女教师自然归于《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2003,美国)中的女主角,该片堪称女生版的《死亡诗社》。1953年的美国,时代正处于转变之中,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安·威利斯前往著名的女子大学威斯敏教授艺术史,而这个学校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嫁个好丈夫!当时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也在致力于将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们重新劝说回家。这位充满理想与热情的美丽成熟女人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的执著影响了当时在校的一大批女学生。这位受学生欢迎的美女教师并不以性感取胜,她以轻松、欢快、甜美的姿态唤醒学生,使一群女学生因她到来而独立、自尊。影片《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2004,美国)中的美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面对着一群都来自最贫穷的底层社会,并且生活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的孩子们。这些被学校放弃、随时可能惨死街头的学生,他们在女老师的引导下在治疗自己的同时也增加了彼此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经过艾恩的努力,孩子们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该片在题材上涉及到种族歧视、犯罪,也是看点之一。
  中国智慧型教师形象,最后被排除体制之外的影片当属陈凯歌的《孩子王》(1989)。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反思了中国传统保守的教育体制。这位插队7年的知青去做教师教初三,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终于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上面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三、麻辣搞笑型
  
  置身于解构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作为教育的象征,文化传承者,教师的形象自然也没有逃脱被解构的命运。麻辣 搞笑已经成为新的教师形象的一个类型。在这类影片中,老师是绝对的俗人,而且是有很多缺点的俗人,也不见得智慧,甚至还有点笨拙可笑,放浪形骸。这类老师做教师纯属歪打正着,他们在做教师前身份往往与通常人们对教师形象的期待存在巨大的反差。由此,影片在这个巨大的反差的身份融合时候碰撞出诸多的笑料。在频频的暴笑之后,也多少会引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一点漏洞和时弊有所品味。其中《麻辣教师》中的鬼冢英吉、《摇滚校园》中的杜威·费恩、《幼儿园特警》中的约翰·金伯堪称这类影片的代表。
  根据日本藤泽亨的著名同名漫画改编的《麻辣教师》(Great Teacher Onzuka,1999,日本)具有典型漫画风格。主人公鬼冢英吉是前飞车党员,他狂野不羁,自称要成为最伟大的教师。为了想要接近高中女生而决定参加代课教师的面试,在误打误撞下竟给他梦想成真。当了老师的他受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排挤。经常差点便被开除。但他用那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或以暴易暴,或故意放任,总之,他以“关心学生,万事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因材施教,最终将一帮问题学生收服得服服贴贴。鬼冢不羁的外表,实质上处处为学生着想与那些道貌岸然、整天将“教育”词挂在嘴边的“优秀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他的教师形象实际上是对当代教育的辛辣的讽刺与鲜明的批判。《摇滚校园》(The School of Rock,2003,美国)则是一个年过三十却一无所成的倒霉蛋摇滚乐主唱和吉他手。他被乐团炒鱿鱼之后,为了维系生计,他以桃代李做了所私立学校的代课老师,于是,发生了连串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该片成本仅约3000万美元,上映一周就收获将近2000万美元,创下了小兵立大功的佳绩。《幼儿园特警》(Kinderqarten Cop,1990,美)施瓦辛格反串幼儿园老师,约翰·金伯是一名辑毒警探,因为工作的需要到幼儿园当起了见习教师,于是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搞笑不断。
  
  四、疯狂型的女教师
  
  也许是对大量经典影片塑造的母亲型女教师形象的一个有意反叛,抑或是从女性的性别视角进行审视,表现女教师身份与她们内心渴望之间的复杂纠葛和矛盾冲撞。这类老师形象可称之为另类疯狂的女教师,她们往往遭到性压抑,强烈渴望性和爱,飞蛾扑火似的不顾一切追求着。这类影片的主要看点是教师身份期待与性爱追求的强烈反差所形成的巨大张力。
  《钢琴教师》(La Pianiste,2001)年届四十的埃丽卡是一个严厉冷峻的钢琴教师,在维也纳音乐学校教授钢琴,而且以对她的学生严格出名,与年老但控制欲强烈的母亲同住,在母亲异常严厉的管教下长大,导致日后压抑矛盾欲求不满的个性,困在这个关系里两个女人互相折磨日日争吵。外表贤淑的爱莉卡唯一的发泄管道是去录影带店看色情影片与到露天电影院看情人们做爱以宣泄情欲,甚至到厕所内以剃刀自虐得到快感。透过病态的偷窥欲望与自毁倾向的受虐癖来抒发心中的愤怒与不满。直到一天金发活力十足的男学生,亟欲拜师的闯进她的生命中,被她那种奇特沉静的外表所吸引,加上他自己奇异的人格,开始对老师进行连串的性爱诱惑,他们互相以精神与肉体虐待对方。影片中女教师的形象,其教师的身份和这个身份所蕴含的传统(爱利卡的母亲)都是导致埃丽卡长期遭受性压抑的祸首,从而导致了她的心理变态和性变态,最后毁掉了一切。该片从深层反思了女性在这个充满压抑和被控制的社会中进行的挣扎与突围。《教室别恋》(lust och Fagring Stor,1995,瑞典)中则把三十七岁的女教师丝奥丽塑造一位个性欲蓬勃,不顾社会伦理道德而引诱一个少不更事的十五岁少年的形象。她起了一个促使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刺激素的作用。
  近年韩国影片塑造了一群爱得疯狂的女教师。2005年上映《恋爱魔术师》、《恋爱的目的》、《智齿》的女主角都是“老师”。但她们不是监督学生防止“谈恋爱”的老师,而她们却完全无视他人的眼光而爱得疯狂,女教师成为欲望的主体。在《智齿》中,补习班教师曹仁英爱上了自己的学生,但她并没有因害怕被发现而整天坐立不安,反而理直气壮地说:“人打人才是坏事,是野蛮的行为,想接吻不是坏事。”《恋爱魔术师》中,被学校解雇的熙元也抗议说:“只是相爱而已,就像普通人一样。”《女老师VS女学生》中,老姑娘女教师与年少的女学生公平地展开爱情竞争。
  女性与教师的角色反差中,女教师的一举一动总是受到周围的关注。她们受到比普通人更严格的社会规范的限制。的确,在爱情片中,主角是教师的事实起到了镇压的作用。由于自我和内心欲望之间的裂痕非常大,这是带动影片的良好题材。
其他文献
策划_郭 轶      万众瞩目的北京两大奥运盛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在来自全世界各方的盛赞中,也包括了对中国在奥运期间及时、精彩的图片报导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奥运会不但是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各新闻媒体摄影记者大展身手的盛会,是摄影报导相关器材比拼技术实力的盛会。从而也给了我们深入了解当前体育摄影师最新全套装备以及相关器材技术特点、大赛拍摄技巧的机会。  为此本刊记者在奥运会结束后分别采访了多位
[摘要]本文从精英文化立场出发,通过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个案研究,试图揭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正在调动一切可以搞笑的手段和资源,从而引导消费者走向全面嬉戏化的恶性本质。文章指出了《石头》在无意中触及到的两个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现代性主题诉求,但这部电影大量运用的前现代的叙事结构和后现代的话语方式却有意地湮没和颠覆了沉重的现实题材。不仅如此,文章进一步认为,由于《石头》的喜剧效果使人们淡化乃至忘却了一切
[摘要]中国传统剪纸的形式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情趣。气象万千的剪纸艺术直接影响了中国众多造型艺术,它在华夏民间经久不衰,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城市化改革的推进,剪纸艺术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脆弱性、濒危性。我们正处在一个丢失和复活这一宝贵财富的十字路口。  [关键词]剪纸 夸张造型 吉祥寓意 创作    剪纸在中
[摘要] 卸下赵本山春晚御用编剧的身份,张猛作为新生代导演的资质正慢慢绽放。从2008年上映的贺岁片《耳朵大有福》到今年暑期档在好莱坞大片中突围的小制作《钢的琴》,张猛惯用黑色幽默长镜头对准东北产业工人中的一群小人物,这些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用革命话语完成了人生的成人礼,可是到了新时代,他们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并开始了步履维艰的新旧挣扎。  [关键词] 音乐 解构 话语 画面  2011年
[摘要]霍桑生于清教世家却又对其深恶痛绝,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清教徒传统的反对与批判,他写于1863年的寓言故事《牧师的黑面纱》更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这种矛盾,深刻地探讨了美国清教徒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黑面纱 清教主义 原罪    《牧师的黑面纱》写于1863年,是美国九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最重要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最初发表在《Token》杂志上,随之见于18
[摘要]《我的母亲赵一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果的优秀影片之一,巾帼赵一曼的英雄气概,女性母爱、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出卖同志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和平年代青年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  [关键词]《我的母亲赵一曼》 教育感染力    二战虽已成为历史,不过当我们重新审度战争的诸多景象,在动荡血腥的大时代背景中突显个人灵魂的痛楚、扭曲与撕裂,
陈逸飞努力穷尽一个画家在电影导演方面的成就。坚持把电影当着独白的艺术,在《理发师》中把陆平当着银幕上自我人生的投射和演绎,追求着理想的幻境。带着纷争和抱病工作,天不遂人愿,他没能看到完整的艺术品问世。世人难免悲叹一番。虽有后人为继,也不知陈先生九泉下可感欣慰。  作为小说原著者和编剧的凡一平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卑微的理发师陆平在动乱的年代所遭遇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人生飘摇与无法自我定位,像浮萍一样抑或
【摘要】本文剖析了韩剧的四点大众文化特征:情节设计上的“俗套”——符合大众文化的“观看机制”;俊男美女的组合一契合大众对韩星的仰慕和追捧;温情脉脉、和谐关爱的情调一契合大众对现实生活的反叛,对理想生活的欲求;改造后的儒家学说的“倒输入”一把学术争鸣搬上电视荧屏。  【关键词】韩剧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用以指称资本主义文化。随着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为广大观众消费的电影
摘要 珍妃投井的故事尽人皆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其有不同的呈现。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用13个镜头,1分5 3秒讲述了这个凄惨的故事。虽短,但画面、音乐、音响、解说交相辉映,从而使故事栩栩如生、感人肺腑。对“珍妃投井”片段视听语言的分析,能够对纪录片中历史事件的呈现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 故宫珍妃画面造型音乐    “珍妃投井”是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第五集“家国之间”的一个引子,由此展开讲述皇宫
[摘要] 二十世纪末大量的电视娱乐节目被我国引进,从懵懂的复制到十年后的成熟、多元的发展态势,作为娱乐节目之一的真人秀节目是成功的,而作为继2010年兴起的“相亲热”之后,2011年刮起的这股以“立业”为目的大型求职类真人秀的大风则更加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  [关键词] 求职类真人秀 《职来职往》 《学徒》 《非你莫属》  前不久《职来职往》节目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上获得了最受大学生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