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17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的母亲赵一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果的优秀影片之一,巾帼赵一曼的英雄气概,女性母爱、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出卖同志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和平年代青年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
  [关键词]《我的母亲赵一曼》 教育感染力
  
  二战虽已成为历史,不过当我们重新审度战争的诸多景象,在动荡血腥的大时代背景中突显个人灵魂的痛楚、扭曲与撕裂,揭示人性的复杂、多维及其在特殊处境中的畸变都给我们以深沉的反思。
  作为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影片中的一部,本片尊重历史,讲述了民族英雄赵一曼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参加革命到壮烈牺牲的光辉历程。主演张晗对赵一曼兼俱英雄和母亲双重身份的刻画,既表现了赵一曼作为女性、母亲的柔美,也张扬了作为英雄的刚毅和顽强,呈显给观众一个真实、艺术的英雄形象。
  与既往曾有的抗战英雄传记式故事片不同,故事片《我的母亲赵一曼》以一种最为纯粹的个人化视点——儿子的视点一出发,来呈现女英雄趙一曼的抗战生涯,这对于一个以著名英雄人物为表现的电影故事片,不谛为一种有勇气的突破。作为一位女性英豪与我们曾经熟悉的那种单向度的一味铁硬的“英雄人物”已经相去甚远。作为在莫斯科留学过的中共第一代女党员。曾经使敌伪胆战心惊的“红衣白马女匪首”,赵一曼在这里首先呈现为一位女性味极浓的女子,连审讯她的日寇也在事后留下的档案中把她描述为…赵女士原是个外貌美丽的极富书卷气的消瘦女子”。同时,她也呈现为一位慈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子充满了牵挂与关爱。赵一曼临刑前一天,给小名唤作“宁儿”的儿子写了一封遗书,其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一“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的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这封致儿子的家书和遗书,现陈列于宜宾赵一曼烈士纪念馆。于是,这里的赵一曼形象就出离了宏大叙事的格局,进入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空间。这种从“小”角度去写英雄的手法,适足以使英雄的形象更为感人。
  而在电影中,创作者既注意显示敌人的凶残与主人公的刚强,又回避了历史上这些真实而丑恶的场面。从而赵一曼自身所真切地具有的那种内外之美,完整无损地、清晰鲜明地突显在我们眼前。日寇对赵一曼采用的酷刑手段和人格污辱,远远要比我们看到的资料所描述的经历残酷。比如为获得有价值情报,日本人将电椅从日本运到中国,林宽重长官上前问:“赵女士,听我的属下说你骨头很硬,他们费了很大劲,也很难让你叫喊出声,真了不起。今天我要让你试试帝国的新式电刑,我给你三分钟时间考虑,只要你说出赵尚志部队在哪里?我们就放了你。记住了!我只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想清楚。”赵女士仍是一声不吭。没有回答,依然是顽强的沉默。拷问断断续续持续了7个多小时。电刑造成了连续不断的剧痛。已超过了任何人能够耐受的极限,在不知所措的痛苦呻吟和嘶哑的惨叫声中,赵女士的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全身象被抽掉筋一样软软地挂在刑架上,她被折磨得昏死了过去。尽管受尽日寇凌辱和多种令人难以想象的酷刑,肉体上、精神上饱受折磨。但赵一曼为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侮辱和磨难!坚守秘密,决不出卖同志,决不向日寇低头。
  7月末。敌人将赵一曼押回深河县,示众后就地处决。示众中赵一曼撑起伤痛的身体,端坐在车上,望着街道两旁的同胞,激昂地唱起了她最喜爱的《红旗歌》“民众的旗。血染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高高举起呀!血红的旗,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是我们的告别歌!”
  刑场四周站满荷枪实弹的宪兵和警察,赵一曼推开了要来架她的两个日本宪兵,不顾拉裂全身畸形挛缩瘢痕的剧痛。强行挺立起身体,拖着铐在身上三十多斤重的铁镣。艰难的移动着步子,迎着灿烂的阳光向前挪着步,挪向那个挖好的大坑。西村监刑官命令一个宪兵拿着黑布要给她蒙上眼睛。赵一曼怒喝着:“拿走!滚开!”知道这是自己为国捐躯的时候了,赵一曼坚定地对西村说:“刽子手动手吧!我要看着你们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抗日者的胸膛!”4名宪兵端起步枪瞄准了她,她态度从容、毫无惧色、挺直身子、微笑着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用尽全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满州国!”“中国共产党万岁!”西村猛一挥手,日本宪兵朝赵一曼身上同时开了几枪,赵一曼摇晃着歪倒在地上,鲜血一点点染红了身边的黑土地……。赵一曼的大无畏精神和浩然正气,震撼了在场日本宪兵,他们发自内心的惊骇:“女匪英勇之极令人敬佩!”
  赵一曼为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侮辱和磨难!坚守秘密,决不向日寇低头,为了崇高理想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赵一曼不愧为女中豪杰民族英雄,是中华魂!
其他文献
[摘要]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一直是我国动画创作者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动画的创作。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大部分都停留在片面的中国特色形式之下,完全把中国动画囚困在程式化的牢笼之中。中国动画的“中国特色”之路,应该冲出形式上“中国特色”的束缚,把中国化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真正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动画。  [关键词] 动画 传统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工具性与社会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合理地运用教材可以有效激发广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造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文章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编者的话]画面的气氛是感染观众的重要因素,激动人心的场面,忘情的欢呼,一下子就能把人们的心拉进画面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工业摄影,越来越多的人用相机记录下身边的感动。然而,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作品还是炉前工的神态、设备的线条等。那些工业美的造型固然令人欣赏,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画面气氛的表现,就能更好地体现出工业摄影的壮观景象,就能把一些看似平凡的工作生产画面表现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来源于
Helota vigorsii 聂小涵 摄  今日,无人机技术日渐成熟,以“上帝视角”观看城市和自然风貌已经成为人们观看世界新的方式,人们越来越习惯宏观世界万象,常常会忽略掉身边的细微之美。相当多的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认为用微距摄影镜头拍摄便可以完成微距摄影,可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微距镜头或者带有微距功能的镜头,严格地从放大倍率上来说,只达到了近距摄影的水平。  2016年5月,我完成了本科毕业作
[摘要]摄影与生活休戚相关,了解摄影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摄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致力于平民化、大众化。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更新,导致平民、大众化的摄影艺术时代已经到来。  [关键词] 摄影 普及 平民化 大众化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白牙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
策划_郭 轶      万众瞩目的北京两大奥运盛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在来自全世界各方的盛赞中,也包括了对中国在奥运期间及时、精彩的图片报导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奥运会不但是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各新闻媒体摄影记者大展身手的盛会,是摄影报导相关器材比拼技术实力的盛会。从而也给了我们深入了解当前体育摄影师最新全套装备以及相关器材技术特点、大赛拍摄技巧的机会。  为此本刊记者在奥运会结束后分别采访了多位
[摘要]本文从精英文化立场出发,通过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个案研究,试图揭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正在调动一切可以搞笑的手段和资源,从而引导消费者走向全面嬉戏化的恶性本质。文章指出了《石头》在无意中触及到的两个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现代性主题诉求,但这部电影大量运用的前现代的叙事结构和后现代的话语方式却有意地湮没和颠覆了沉重的现实题材。不仅如此,文章进一步认为,由于《石头》的喜剧效果使人们淡化乃至忘却了一切
[摘要]中国传统剪纸的形式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情趣。气象万千的剪纸艺术直接影响了中国众多造型艺术,它在华夏民间经久不衰,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城市化改革的推进,剪纸艺术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脆弱性、濒危性。我们正处在一个丢失和复活这一宝贵财富的十字路口。  [关键词]剪纸 夸张造型 吉祥寓意 创作    剪纸在中
[摘要] 卸下赵本山春晚御用编剧的身份,张猛作为新生代导演的资质正慢慢绽放。从2008年上映的贺岁片《耳朵大有福》到今年暑期档在好莱坞大片中突围的小制作《钢的琴》,张猛惯用黑色幽默长镜头对准东北产业工人中的一群小人物,这些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用革命话语完成了人生的成人礼,可是到了新时代,他们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并开始了步履维艰的新旧挣扎。  [关键词] 音乐 解构 话语 画面  2011年
[摘要]霍桑生于清教世家却又对其深恶痛绝,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清教徒传统的反对与批判,他写于1863年的寓言故事《牧师的黑面纱》更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这种矛盾,深刻地探讨了美国清教徒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黑面纱 清教主义 原罪    《牧师的黑面纱》写于1863年,是美国九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最重要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最初发表在《Token》杂志上,随之见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