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成功密码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最早在“镇西茶馆”了解李镇西的,知道他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些故事和他自己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从故事中能让读者看到他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用心投入和对教育常识的守护。当然也有失败的教训和个体的反思,但看到更多的是一个教育者的成功和他的幸福。这些记载,都有许多值得后来者研究、思考和借鉴的东西,也让读者看到了李镇西成功的密码。
  我认为,一个教师存在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影响学生的广度(人数)、影响学生的深度(个体持久力)和影响学生的高度(人格精神)。人是有限的时空存在物。一名教师,如果他能把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到学生后续的生命时空里,对一个人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他的精神就进入另一个生命里,他就在学生身上延续了自己生命的长度。同时,他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如果能影响到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社会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那么他又延展了自己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高度。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美好、幸福的回忆,他的精神形象、人格魅力会长久地定格在学生的生命中,成为榜样和丰碑。
  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基础教育史,李镇西应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但李镇西并不那么纯粹,他其实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他的“三心” 就是童心、爱心和用心,他的“二意”在我看来无非是“ 成全生命”与“ 自我实现”。他的成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东西。
  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教育行为的先导。虽然国家有教育方针,但这个方针是具有阶段性和变动性的。作为教育者,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教育要做什么?我所教的学科要达到什么目的?借此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个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避免教育行为的盲目性。因为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国家赋予的,也是教育者赋予的。越是早日确定自己的教育理念,越有可能取得大的进步。
  “讓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口头禅,也是他的教育理念。他当班主任,把这句话挂在墙上;后来他当了校长,把这句话刻在石头上,并使之成为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几乎每一个学生回忆当年和李镇西有关的学校生活,都会想起这句话,说明这句话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这句话也辐射到学生后续的工作中,每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总会想起这句话,借此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我想,教育者教书育人主要通过语言,但有多少教师的一两句话能够让学生终生铭记?有多少教育者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如我们知道古今许多著名诗人,但他们能够让后来者记住的诗句寥寥无几。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东西,学生恐怕最后全忘记了,但他的一句话以及对这一句话的坚持能够让学生记一辈子,这已经足够。这是李镇西老师给我的一个启示,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能够抱定宗旨,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教育生命最终一定能得到实现。
  学会享受职业幸福
  几十年过去了,李镇西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教育的热情?因为他爱教育,爱孩子,因而他才能一直享受教育的幸福。他是一个教育的“大玩家”,一直“爱并快乐着”,教育成了他的人生舞台,甚至成了他的信仰。
  事实上,成功的教育者都是教育的玩家。比如浙江杭州的郑英几乎天天在“玩儿”,从她的书和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她许多有滋有味的“玩法”;江苏南通的凌宗伟,他常挂在口头的一个词就是“好玩”,因为“好玩”,他才能保持几乎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几乎天天坚持读书写作的习惯。
  觉得教育“好玩”“有趣”,才能有心去思考各种各样的玩法,变着法子让学生幸福,也让自己幸福。那么教育的幸福源于何处呢?李镇西总结了三点:第一,享受职业;第二,研究教育;第三,调整心态。
  正因为享受职业,他才会课间给学生买烧饼,他才会和学生周末一起在家里包饺子,他才会顶着压力带孩子周末爬山旅游,在草地上斗鸡、摔跤、玩没大没小的游戏;正因为享受职业,他才会在和学生一起帮助贫困生的同时又努力保护他的自尊心;正因为享受职业,他才会在大雪天里的峨眉山巅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摆出一个“一班”的字样;也正是因为享受职业,他才会长期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着学生的日记、作文、信件、照片、贺卡甚至短信和讲话录音。而最后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个老师要多么用心地爱孩子,才会长期收藏着这些“宝贝”。
  正因为要研究教育,他才会把“问题学生”或成绩上的“差生”放到自己班上,研究怎么转化他们。事实上,教育的所有问题对于有心的教育者来说都是资源。在他们心中,没有差生,只有个性不同的人。当然,教育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教育理论,对一线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观察学生,研究学生,反思自己。常识告诉我们,教育理论往往很难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教育重在实践的过程,价值、意义也都在过程之中。教育理论并不一定能完全指导教育实践。面对具体的人,教育理论或心理学理论常常表现出某种尴尬。教育实践有自己的逻辑,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群体性塑造虽然高效率,但简单统一的形式,必然伤害个性,引起一些学生不悦或不适,而实践的探索总会带来各种难以预知的可能性,也许有利,也许有害。说穿了,不管利弊,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李镇西多年坚持写教育教学日记,观察、研究学生,这种研究甚至持续到学生离开学校几十年以后。他的学生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包括画家、作曲家、运动教练、摇滚歌手,而他反复强调,这些学生的能力与他无关,因为他教不了这些;但这些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禀赋,挖掘自己的潜能,无疑受到了他的精神辐射。几十年后,学生依然对自己的老师那么充满深情,这并不是每一个教师能够享受到的幸福。而一个教育者,几十年后依然关心当年的学生目前的生活状况,把教育关怀延伸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也不是所有老师能够办到的。一名教师,能够长期站立在学生的生命里,他就会成为精神丰碑;一个学生,能够长期被老师记挂、和老师交往,也是一种幸福。在教育中,师生是相互成全的。教师爱学生,其实是爱自己;关心学生,其实也是关心自己。   李镇西的教育并不是没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他为了给自己班的学生争取权利,揍了其他班的学生,因此受到处分;比如他因为不知道14岁的学生患白血病,为了班级纪律而让她罚站;比如有些学生并不愿意配合他布置的任务;比如他的一些做法也时不时受到业界的质疑……一个如此爱学生的人却也并不能得到一些学生的理解,如普通教师一样,也不排除有学生会“恨”他,甚至在工作之初,他因为种种出格的表现遭遇误解和不公待遇,职称也不能按时解决;但他理解人性的复杂,坦然接受种种误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教育“伤痕累累”,他不讳言“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因为教育中的有些爱可能不是那么纯粹。教师播下种子,有可能收获荆棘,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有勇气说出自己的不堪。教育有多么美,就有多么难。
  追求高品质的存在感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价值、意义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追求高品质的存在感很重要。
  对一名教师而言,要实现教育的成功,首先要懂得人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其次才是业务水平的提高。因为教育要提升人性,让人成为人,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爱的前提。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们喜欢李镇西,喜欢他的语文课,和李镇西对学生的厚爱、关心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不管是《爱心与教育》,还是《教育的100种可能》,都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
  吴国珍老师说过,好教师都是学生养大的。这一点很有道理。教师自己的存在感和学生的存在感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免于恐惧,才能有人性的开张、思维的活跃、精神的自由,进而实现教育的效用。
  李镇西从业之初就有不俗的职业冲动,管理班级的新点子甚至“怪点子”很多。比如班级民主管理,让著名作曲家写班歌,借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玩游戏,周末集体出游并在外面过夜,经常给学生写信,无监督考试……这些很早就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和他从业之初的理想追求有關。萨特说,人是自己的造物。一个人要想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33岁的李镇西在班主任日记中写道:“即使不能使自己的名字流传人间,也要让自己的成就留下痕迹。”他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事实上,他也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4岁时带学生到岷江戏水,到25岁时穿着背心在宿舍阅读写作;从40岁时和学生在草地上玩“斗鸡”,到47岁时把语文课开到油菜花地里,以及他和学生谈心、春游,趴在地上为孩子们拍照……李镇西都留下照片资料,这种自我成就的“痕迹管理”,既是一种教育行动的记录,也是一种特定时空中人生成就的享受。这不仅让自己看到,也让同行和社会看到,这种能量辐射到更大的教育时空,也影响到更多的教育者。我想,不是用心做教育恐怕不会如此“留痕”,因为我看到教育圈许多成功的同行也常常这么做。不管人们对此如何评价,李镇西都做了,一如他“著作等身”的照片。不管别人或褒或贬,宣传也罢,炫耀也罢,他只需要证明:我努力过,这就是事实!
  像许多优秀的教育者一样,李镇西也有多种爱好。他爱摄影,懂书法,喜欢旅游,爱交朋友,兴趣广泛;口琴也吹得很好,当年也和学生一起欣赏西方著名乐曲。这符合王栋生老师的观点:语文老师应该是杂家。当然,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能力还是能说能写。我在西安文景中学听过李镇西一场精彩的报告,感受到他强大的气场,了解到他不仅口才好,而且也很有表演才能。许多语文教师能说,但不能写,或懒于写作。李镇西却很勤奋,他的公众号基本日更一文,且多是长文,经常是他在飞机、动车或旅途中写就。就是去新西兰、丹麦、阿根廷等国家,他也坚持更新公众号,经常是照相机、手机和电脑不离身,不断分享自己图文并茂的观感,或皑皑的雪山,或湛蓝的大海,或可爱的企鹅,或宏大的图书馆,或一顿美餐……让朋友们看到异域风光,看到他的生活,分享他的幸福。
  早上晨练、傍晚散步,品茗喝茶、读书会友……李镇西像一个媒体人,随时播报看到的美景和遇到的美好,让朋友们看到他人生的丰富多彩。李镇西认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幸福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幸福的。
  作为提倡民主的教师,李镇西还有一个可贵的品质,就是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对网络上反对他观点的人,他不是那么剑拔弩张,而表现出仁者之风。我和李镇西也是“不打不相识”,因为对他那篇热传的关于“于欢案”的文章有不同看法,我和李镇西建立了联系,而且互加了微信。虽然他不同意我的观点,但并没有和我产生对立,甚至对我学生写的批评他观点的文章还大加赞扬,认为没有人云亦云,敢于表达不同观点,表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让我转达对学生的问候。后来他把这件事写入《恕我直言》的序言中。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更多受到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他的学校就有“陶园”和“苏园”,以表达对已故的两位教育家精神的传承。李镇西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贡献并不在理论上,而是在长期坚持的教育实践上。如果教育家就是教育实践家,就是“以教育为家”的人,那么李镇西应该实至名归。他突破了学科局限,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他的言说和行动更多地在传扬、践行陶氏和苏氏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守护教育常识。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背离教育常识的事情太多,而李镇西的教育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对常识的温和坚守,以及生存高压下一个卑微的教育个体与某种外在力量的智慧妥协。说到智慧,李镇西无疑是理性智慧和世俗智慧都得分不低的人,他的成功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至于对他某些做法的争议,也属正常,因为没有完美的人。李镇西也不是完美的,和普通人一样,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个性化的,成功的道路也都不可复制。一个教育者的成功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内心的召唤、使命感的强化、理想的冲动、名人的引导,更有一个人长期不断的坚持与努力。
  对教育者而言,应该多一些故事,少一些事故。如果有更多的普通教师能够像李镇西这样经常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教育,反思自己,不满足于低头拉车,也经常抬头看路,那么自我提升的可能性、教育良善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提升。
其他文献
在目前的领导风格中,以感染和情绪调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绪领导力,属于一种新型风格,无论在国内还会国外,依然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情绪领导力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明确情绪领导力对创新绩效的相关影响机制,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情绪领导力影响创新绩效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对领导者选择针对性措施领导成员的情感情绪提出建议,让组织共同的目标得以实现。
农村康养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背景下,以农村康养为对象,分析在此背景下农村康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究影响农村康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并从分析的结果中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工业废水中含有难降解有机物,一般的生化处理方法很难将其分解本试验采用催化臭氧-TAF组合工艺对工业废水生化出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组合工艺比单独臭氧和单独催化剂的处理效果较好;单纯催化臭氧工艺能耗较大臭氧投加量为100 mg·L-1,初始浓度为103 mg·L-1时,废水COD的去除效果较优在臭氧投加量为100 mg·L-1,催化剂填充率64%,反应时间为1 h,BAF的气水比为3:1,水力停留时间为3 h,进水COD在112-130 mg
一、活动任务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让全国人民有了一段特殊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这种特殊的历史与社会情境,让教育教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契机,为历史与社会这个学科的教学变革创造了特殊的教学情境。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的。当国内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世界各国针对这场疫情又采取什么措施?
2019年高考已过去两年有余,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当时第一时间浏览了高考历史试题。其中,全国卷Ⅰ第32题是我反反复复思考的一道题: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题参考答案为B。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2019年南京马拉松赛参赛者满意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加2019年南京马拉松赛的参赛者对赛事满意度较高。其中15个参赛满意度指标中排在前三的是成绩领取、赛道设计和医疗服务,相对滞后的三个指标分别为赛道指引、食物和饮水补给和参赛物资领取服务。未来南京马拉松赛应细化赛事服务,提高赛事水准,进一步满足参赛选手的需求。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历史教育的特色担当。人是情感的动物,涵养家国情怀本身就意味着人的情感培养。而家国情怀的情感生成又是非常微妙的,现实教学往往刻意输出或者大量铺陈情感价值观,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自觉与自信,应当遵循相应的情感培养的思维路径,让价值观培养具有渗透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生的学习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均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学术界和教育界有关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成果质优量多。
为整体审视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发展动态、热点问题与未来趋势,本文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258篇校园足球期刊作为样本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考察2010至2019年期间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进路。研究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部分特征需要改善,具体呈现为研究氛围稀薄、研究机制联动性差、研究结构区域化的四大外部特征。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一步处理显示,该领域探讨的内容和深度不断扩张,研究论证技术路线从静态的、单一学科研究向动态的、跨学科研究转换。所以针对此类特征的应对策略
我的班级里有个“必应”制度,就是“学生有求,教师必应”,这是我跟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有问题了,可以通过写纸条、写邮件、打电话、QQ留言等方式告訴我,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学生。两年多下来,虽然我没能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必应”制度就像一个窗口,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师生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次,我收到了萌萌留给我的纸条: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