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 事半功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有效的课堂导入在整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讲述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关于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其活力和美感。因此,倘若在一堂课的导入阶段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堂。
  例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在备课阶段特意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不文明现象的简短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用这些视频、图片导入,先让学生观看,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现象,大家有什么感想?”学生们议论纷纷,一致对这些行为表示厌恶和鄙视,认为都是没教养、没修养的表现。我接着提问:“如何才能抵制这些不文明行为呢?如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呢?”在学生的思索中,我们进入对课文的探讨,一切水到渠成。
  在教学《我的四季》时,我将音乐和图片合二为一,让学生在欣赏四季图片的同时,欣赏金嗓子周璇的《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夏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漂泊到长江/江南江北风光好/怎及青纱起高粱/秋季到来荷花香/大姑娘夜夜梦家乡/醒来不见爹娘面/只见窗前明月光/冬季到来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出长城长/奴愿做当年小孟姜。”一遍欣赏完,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点拨:“四季景色多么美丽迷人,可以说,如此丰富的景色是抒情寓理的最好依托。《四季歌》所表达的战乱中的爱情之深,使歌曲内容丰厚,在‘四季’这个相对漫长的时间中,感情得到了审美性的延长。四季中的景物取之即来,成为抒发感情的基础,四季又成了抒发感情的线索和结构的支撑。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我的四季》这篇文章中,作者又是依托着四季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阐明了什么道理?”
  除了散文之外,像《〈物种起源〉绪论》这样相对枯燥的文章,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19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个大学生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只见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大学生立即抓住这两只虫子,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他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只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两只给忘了。嘴里的甲虫终于憋得受不了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大学生的舌头蛰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们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是我给学生出示的第一张幻灯片,然后提问:“这个大学生是谁?”学生很容易就猜出是——达尔文。然后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展示达尔文的画像和这种后来被命名为“达尔文虫”的昆虫图片。“达尔文的这种所作所为和他后来成为‘进化论之父’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
  二、设置悬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能给后面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的导入设计中,我先通过幻灯片给出了小说《狼图腾》中的一段话:“当陈阵在雪窝里用单筒望远镜镜头,套住了一头大狼的时候,他看到了蒙古草原狼钢锥一样的目光。陈阵全身的汗毛又像豪猪的毫刺一般竖了起来,几乎将衬衫撑离了皮肉。毕利格老人就在他的身边,陈阵这次已没有灵魂出窍的感觉,但是,身上的冷汗还是顺着竖起的汗毛孔渗了出来。虽然陈阵来到草原已经两年,可他还是惧怕蒙古草原上的巨狼和狼群。在这远离营盘的深山,面对这么大的一群狼,他嘴里呼出的霜气都颤抖起来。陈阵和毕利格老人,这会儿手上没有枪,没有长刀,没有套马杆,甚至连一副马镫这样的铁家伙也没有。他们只有两根马棒,万一狼群嗅出他们的人气,那他俩可能就要提前天葬了。”请阅读过这部小说的学生谈谈小说说的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部描写狼的故事的小说,不仅写了狼,还有人和环境。接着转入今天的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狼的散文,不过文章的题目没有狼字,而是叫做《像山那样思考》。”此时出示课文标题,“明明是写狼的文章,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这个问题,正是理解课文内涵的关键。
  在备《直面苦难》一课时,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并没有几人真正接触过苦难,怎样让他们对苦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且引发他们的思考呢?于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经历苦难又顽强生活的人物的照片,最后确定了四张,分别是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和舟舟,并给它们配上了解说词:“海伦·凯勒自己的世界是如此漫长的黑夜,却给多少人带来了追求光明的信念!贝多芬被无情地剥夺了听力,但他的音乐却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却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最后,再激发学生的思维:“人生苦短,风云难测,这些是前人的例子,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苦难,应该如何面对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周国平的《直面苦难》!”
  文言文一直是大部分学生不太乐意学的一类文章,很多学生一看要学文言文了,就觉得没意思,提不起劲来。因此,我把《六国论》这篇文章的导入设计成读图设想,即用投影出示战国七雄图,让学生看图并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哪国面积较大?哪些国家离秦国较远?哪些国家离秦国较近?分析六国为什么会灭亡?让学生通过观看地图来猜测六国灭亡的原因,既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联想和想象,又能使他们迁移能力,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解说,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查找资料的能力。   三、激发情感,活跃气氛
  具有丰富情感的天性是学生不可抹杀的宝贵财富。假使语文学习不再是一种“印刷式的教育”,而成为一种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的体验活动,那就能使高中生具有更丰富的情感,在上课时更加投入。
  比如,在教学《我心归去》时,课始,我先播放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几乎每个学生都熟悉,随着歌曲的播放,原本还有些喧闹的教室逐渐安静了下来,不少学生还跟着哼唱起来,一首歌放完,大家的情绪还都沉浸在歌曲中。趁此机会,我适时点拨:“这首歌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传唱,那是因为它真切地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无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少功在他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文章《我心归去》,看看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音乐是最能引起人共鸣的艺术,利用多媒体则能轻易地找到理想的音乐素材,当然也能营造出良好的现场氛围。
  不仅仅是音乐,优美的文字也能引起人的共鸣。在教学《亡人轶事》时,我先用投影出示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并且加上了配乐朗诵。那凄凉的音乐、情真意切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打动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下“悼亡作品”,最后强调:“不仅大词人苏轼有这样一腔深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亡人轶事》也是这样一篇真情之作。”虽然不利用多媒体手段也能向学生展示这首词,教师也可以自己朗诵,但相比较而言效果是不如的。
  四、承上启下,新旧过渡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内容时,很注意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在教新课时,能在设计导入语时兼顾前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入,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在这个要求下,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的功能就显示出来了。尤其是教学文言文,或是篇幅较长、学生学起来较吃力的文章,利用多媒体手段承上启下,既便捷又一目了然,效果明显。
  例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时,课始,我先用多媒体投影出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为政 措施 结果 设喻
  梁惠王:用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五十步
  邻国:不用心民不加少百步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写孟子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这样一来,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思路非常清晰。
  以上四个方向,是我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一点经验总结。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语文课堂多姿多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钻研、探究,努力使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更好更有力的助手。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法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学生语法意识比较薄弱,语法知识体系紊乱,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乃至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科知识型学生社团——英语语法社就应运而生了!  英语语法社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本着“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汉式’英语思维,攻克语法难关,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这一活动宗旨,突出高考重要考点
基于导学案的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教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重温学过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要点,使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并对已获得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概括,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
目前,农村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学英语,视上英语课为“受罪”或“煎熬”。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局面呢?很显然,这跟他们的初中英语基础不扎实有关。另外,这些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  英语新课标强调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不应成为一言堂。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当以赏识教育为主,为学生们喝彩;当让英语走近生活;当比较汉语和英语,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力求通过情趣化、生活化、诗意化、自主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旧大纲时代相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自学能力都有了更切实、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中学教学发展的因素,通常是班级学生数额大,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贫乏。过去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由于受条件限制,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面窄,课堂教学沉闷。即使有个别老师做些简单教具,也收效甚微,既费时又费力,多数劳而无功。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农村普及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
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出一个个问题,由此组织教学的问题教学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鉴于此,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文本,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课堂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其指的是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方式,创设一定有明显情绪色彩的环境,将学生带入,获取第一手的情感认知经验。情境教学法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取最为直接、最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体悟和素材积累。新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法更是受到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青睐。  《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
微课就是能够在浏览器中播放的、专门为学生个体学习录制的微视频。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微课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以视频形式呈现简短、完整的教学过程。下面以“直击中考——will v.”为例探讨微课设计。  一、微课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will v.”是一般将来时结构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六种时态之一。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时间紧、任务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向新型的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转变。互动式教学要求教与学的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乐学”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境界,它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