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lo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出一个个问题,由此组织教学的问题教学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鉴于此,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文本,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只有目标明确,问在学生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上,问在能使学生提高能力的关键点上,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文本,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紧扣散文教学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为:(1)学习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1)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怎么样以情驭景,怎么样以景显情,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太浅易,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这像猜谜语,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效,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有信心。反之,所提问题太简单,学生轻易就能解决,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学生的思维受阻,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真阅读,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从整体上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和渐进性,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在疏通了文意,分析了故事情节后,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2)在学生读了第一段
  审题、答题时的圈画意识,有利于学生迅速回归文本,有效定位答案区域。学生在审题时应圈出题干中的重要提示和答题要求,全面了解题干,答案的组织自然有的放矢,“增分”才能成为可能。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圈有圈的作用,它能迅速使思维收缩;画有画的妙处,它能使阅读重点集中。圈、画不可随意代替。
  2.概括的意识
  “阅读是理解,是吸收。吸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这是霍懋征说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重点考查的能力。没有分析,不善概括,自然不能领会文本要义,更不可能抓得住重点,所得寥寥。
  散文的概括分两部分。首先是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概括。学生需要根据圈画出来的重点词句,先对文章进行逐段概括,然后判断段落之间的叙述内容是否一致,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须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圈画基础上的概括,难度要小得多。把握住各段的内容,对文章的主旨的把握也就不再如空中建楼阁般费劲了。对文本的概括,看起来很费力,但这是个吃力讨好的“小节”。拘解读文本的小节,方能成解题得分的大事。   另一处概括,自然就体现在答案的组织上了。我们知道,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针对“概括能力”的专门命题,除此而外,其他题型的答案组织,也常常需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分点呈现,这样的答案简洁而富有条理,常常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3.建模的意识
  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反对“建模”,认为“建模”是扼杀学生灵性的思维形式。在我看来,适度“建模”有利于学生把握试卷命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快速地提高思维效率。课堂上,学生能有参照地评判答案,避免方向性错误的出现。当然,“建模”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容易讲套话、写空话,不忠实于文本本身,而导致考虑不周全,答案呈现不全面的现象的出现。因此在“建模”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千万不能让模式僵化硬化,要在实践中多补充、常更新。
  二、课堂教学策略
  三大意识的强化,能巩固一轮复习中的成果。但二轮复习中想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课堂教学还需另辟蹊径。这里,我有几点策略。
  1.限时,让复习在紧张中高效起来
  高考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考场上的每一分钟都极其珍贵。复习工作到了后期,需要加上“限时”的框架,无论是练习课还是评讲课,都需要限时完成。
  在限时训练中,完成一份完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上限是30分钟。单纯的阅读圈画和概括训练,时间应控制在18分钟左右。评讲练习的时间应选择最靠近练习的时间。我在后期复习中,要求自己每篇文章的讲评时间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也就是学生练习后剩余的15分钟课时。
  想有效地进行限时训练,精心挑选练习是第一步。挑选练习时,一方面通过浏览文本,估计阅读难度,另一方面查看文后题型,注意常见题型的反复和新颖题型的加入。
  讲评时的15分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也必须有课堂目标的生成。学生需要客观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有限的评讲时间,教师逐个批阅不切实际,我采用的是分组互改的传统形式,让学生互相进行书面批改,同时结合口头发言、口头点评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见识常见思路、常见错误,自行归纳注意点,并记录在被评试卷上。
  对于有限时间内的讲评重点,我定位在易错题上,至于常见题和难题,直言思路和参考答案。这样,重点突出,又不延误时间。
  限时练习,着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反应能力;限时评讲,着力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竞争意识,使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起来。限时的课堂,总能让学生紧张起来,总能让评讲高效起来。
  2.整理,让知识在连缀中清晰起来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总是让学生用重复的作业来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在二轮复习中,应抱着着眼长远的心态,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整理来实现思维的自主、自立。在学生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应抱着“小切口”、“多添加”、“常回头”、“有梯度”的原则指导整理工作。
  学生可以按照题型,将需要整理的题目分开记录、及时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明常规思维步骤和答案中意想不到的部分。如“表达特色题”中的选取典型画面、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等角度,学生在考虑时就常常容易忽略。另外,有难度的题目,如探究类的题型,应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思路上,整理时不可一味抄写答案。
  3.借鉴,让文本在张弛中灵动起来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一方面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方式,承载着普及汉语言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中华文明也需要借助它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能完成“工具性”已经难能可贵,假如能兼顾“人文性”的阅读内容那就更好了。
  试卷上每一篇文学类文本的出现,都是出卷人精心选择的结果。从山川游记一类到叙事写人一类,语言、结构、思想处处都值得仔细品读和借鉴。在复习的紧张关头,在我们抱怨没有课外阅读的时候,每一份试卷本身就是十分好的阅读材料。开辟反复阅读的时间,学生不仅能暂时告别紧张思维带来的压迫感,也能在放松和感悟中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心意。假如能有一些思维的碰撞,那么斑斑火花往往会在作文中闪亮起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要在二轮复习中再上一层楼,教师在课前须以缜密的规划、精准的选题为首要任务,课上又得居于“二线”,点燃学生思维的引子,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兴趣,使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腦和执著的争分意识。如此,高考考场上,“会当凌绝顶”,必然“一览众山小”。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将产生的影响,把多媒体作为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辅助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加入而更有兴趣。但是,多媒体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把握何种原则,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整合的基本方式  1.整合的基本方式可以有两
口语教学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口语表达交际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口语任务化活动教学对学生口语训练意义重大,能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口语交际的习惯,使其学习活动变得目标明确。学生有了学习任务,其思维和想象变得活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口语任务活动,全面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新闻,练习述评   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
写作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过句子、段落、文章逻辑、体裁格式等多方面的训练。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自信心  写作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吃力的事情,很多学生连学到的基本知识都难以巩固和运用,怎么能写出内容充实、句法搭配完善、时态语态完全不出现错误的句子呢?再说由于上课时间紧,教师总是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教学生如何完成英语写作训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制义务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背诵的优秀诗文不少于240篇(段)。”纵观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们所阅读的篇章仍旧以语文教材为主,且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感性认知,“随性”阅读  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内阅读,应当突出阅读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笔者认为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法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学生语法意识比较薄弱,语法知识体系紊乱,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乃至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科知识型学生社团——英语语法社就应运而生了!  英语语法社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本着“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汉式’英语思维,攻克语法难关,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这一活动宗旨,突出高考重要考点
基于导学案的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教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重温学过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要点,使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并对已获得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概括,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
目前,农村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学英语,视上英语课为“受罪”或“煎熬”。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局面呢?很显然,这跟他们的初中英语基础不扎实有关。另外,这些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之处。  英语新课标强调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不应成为一言堂。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当以赏识教育为主,为学生们喝彩;当让英语走近生活;当比较汉语和英语,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力求通过情趣化、生活化、诗意化、自主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旧大纲时代相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自学能力都有了更切实、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中学教学发展的因素,通常是班级学生数额大,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贫乏。过去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由于受条件限制,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面窄,课堂教学沉闷。即使有个别老师做些简单教具,也收效甚微,既费时又费力,多数劳而无功。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农村普及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
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