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润泽生命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0173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生命成长办学理念的内涵,阐明了在生命成长办学理念下对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理解,对基于生命成长办学理念下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践模式和实践成果进行了论述,为阳光体育活动润泽生命成长提供了事例论据。
  【关键词】生命成长;阳光体育活动;理解;实践;成效
  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承载着党和国家对亿万青少年体质提升的期盼,承载着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寄托。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在生命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实施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以“341”模式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见证了阳光体育活动在学生生命成长,学校发展中的共促共赢。
  一、生命成长办学理念下对阳光体育活动的理解
  基础教育是为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智慧,修炼品行的同时,更应该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本源,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命成长”是一种办学的价值取向。“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工作决策的核心标准,是学校价值追求的起点和归宿。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事再麻烦我们也要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再风光我们也不做。教育价值取向是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不是短期的办学成绩。因此,我们要尽力避免教育的功利和浮躁,回归教育的本源和沉静。
  “生命成长”是一种学生观,质量观。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稚嫩的、有潜质的、有情趣的、有尊严的,成长中的生命个体。教育者要把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视作学校教育的灵魂。
  “生命成长”是一种人才观。树立每个儿童生命个体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用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选择、系统培养的理念,为每一位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阳光、雨露,提供丰富均衡营养,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土壤,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激发生命潜能,用润物无声的境界引领生命成长。让生命充满成长的力量,让校园充满成长的气息。
  基于生命成长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阳光体育”是一种展现生命快乐获得生命体验的活动,自主参与,个性体验贯穿始终;“阳光体育”是一种促进生命健康的活动,帮助人人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阳光体育是一种增强生命力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学规则”,使人“身心完备”。因此,阳光体育让生命健康,让生命成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生命成长引领着校园阳光体育的开展,阳光体育丰富着生命成长办学理念的实践。
  二、生命成长办学理念引领下的阳光体育实践
  棠德南小学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目前在校学生近900人,生均占地不足5平方米。一楼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只有一条60米的直跑道和一个篮球场,活动空间小,开展全校性体育活动难度大,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难度大。但学校不畏难,不盲从,不跟风,不等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发小场地适合的一些项目,创造性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创建“341”模式,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
  (一)强调兴趣,保持创新,丰富内容,在体验生命快乐中推进阳光体育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经过十多年的筛选、沉淀和积累,目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大课间资源有:健美操4套(DJ舞、阿拉伯之夜、创造奇迹、魅力四射);民族舞4套(打跳舞、兔子舞、非洲舞、竹竿舞);放松操4套(瑜伽操、“我和你”、“虫儿飞”、“滴答”);另外还有跑操、绳操、毽球操、柔韧操等4套自编操,加上教育部统一颁布的广播操,一共有各类操17套,形成目前以竹竿舞和自编操为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挖掘适合小朋友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丰富内容,激发全体师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师生们良好的兴趣,是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活动中保持不断创新,项目才能有效地传承。目前,周一至周五,学校每天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内容编排,保持变化,保持创新,保持兴趣,保持锻炼效果。
  (二)完善模式,建构课程,多元评价,在彰显生命活力中推进阳光体育
  学校因地制宜创建“341”模式,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阳光体育锻炼。“3”指的是每天进行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30分钟一次,“4”指的是40分钟一节的体育课,“1”指的是10分钟一次的小课间体育活动,小课间体育活动一天安排三次。学校将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小课间体育活动进行有机编排,确保每个班级每位同学都能参加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常规的模式化实践,规范的课程化管理,保证了锻炼时间,落实了锻炼内容。
  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师生每天一次的集体活动,排入学校课程表。从出场到退场全程大概25分钟左右,全程由音乐指挥控制,音乐变,活动项目变,形随舞变,舞随乐转。一遍大课间做下来就像是一台没有主持人和串词的舞蹈剧。在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从安静的候场到整齐的出场,从团结协作摆放并敲打竹竿到随乐而舞的不断变化花样,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育人过程。活动编排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花样竹竿舞的创编,引导学生共同遵守音乐节拍规则,懂得“协作他人、成就集体”,设计了竹竿舞的“红绿灯”游戏,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研发设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人与人、人与竿的协调配合,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们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同时,在了解竹竿舞,参与竹竿舞,创编竹竿舞,享受竹竿舞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我国民族的认识,增添了对民族传统舞蹈的热爱,增进了民族情感。学生在竹竿间轻盈跳动的身影、欢愉而自信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和谐之美、宏大之美,舞者更是感受到自豪、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绽放的美丽。
  不断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常规评价制度。评价分为少先队组织的每日一评,主要评比班级的态度、动作和效果,做到集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到位,有力整齐,精神饱满有活力;每月一次的擂台赛,针对体育活动的单项设立擂台,比如跳绳、踢毽。每学期中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竹竿舞、自编操创编评比;每学期期末设立大课间优秀集体奖,大课间优秀指导教师奖,大课间体育活动先进标兵奖,进行评比奖励。每年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全员参与测试,找出薄弱处,有针对性地改进活动。每学年参与市、区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每学年开展大课间展示活动一次,邀请家长、周边单位人士,兄弟学校领导老师参观指导,收集反馈意见。每学年开展一次师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反馈师生家长的认识、情感和态度,调整策略,改进实践。   三、阳光体育活动润泽生命成长
  长期坚持阳光体育活动,我校师生的体能体质状况得到改善,意志品格得到锻炼,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加和谐,教师队伍得到成长,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动着学校整体发展,阳光体育润泽生命成长。
  (一)展现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消除学习带来的大脑疲劳,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同学们饱满的精神,严明的纪律,鲜明的节奏,到位的动作,整齐的形象,像一张张名片,在每一位到校的专家领导、校长老师们的心中传递。来宾们一次次的鼓励赞扬,像一节节的助推器,激励着同学们昂扬向上。一种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精神,一种充满生命成长力量的阳光向上的校园精神在棠德南小学悄然形成。
  (二)促进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但是全校师生锻炼身体的乐园,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桥梁。学校利用体育节、家长开放日等节日,分期分批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与老师和同学在操场上一起舞蹈,一起跳跃。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与孩子、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沟通和了解,从而更加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
  (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们在策划、组织、实施、训练、提升大课间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摸索前行,不断成长。有的通过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教训,有的成为区教研室的核心组中心组成员,从一位普通的体育老师成长为校级领导,成为广州市名教师。目前,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规划国家级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BLA100102)子课题《落实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效组织与实施研究》,用课题推动老师们的专业成长。老师们编写了两本《竹竿舞》校本教材,获得省市专家的肯定;《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发表在《广东基础教育》上;《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实践模式的探讨》获广东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二等奖;《341模式落实校园锻炼一小时》发表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上。
  (四)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的特色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在2008-2011年连续获天河区大课间评比一等奖、广州市大课间评比一等奖,2011年获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成果征集活动评比特等奖,并成功举办了“广州市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暨‘2+1’试点学校现场会”,2012年阳光体育活动案例被评为广东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阳光体育活动优秀案例评比。2012年,受广州市教育局推荐,广州电视台来校采访校长、老师和同学,对我校阳光体育进行了部分实录,并在广州电视台《今日报道》栏目和广州经济台《经济新闻》栏目播出。近几年来,省内外兄弟学校陆续前来参观学习,经初步统计,已达80多间学校,1000多人次。
  生命成长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更是我们追寻的教育梦想。我们深切体会到棠德南小学的阳光体育活动不单纯是体育,它包含着更加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教育内涵:在活动中育德,在活动中益智,在活动中健体,在活动中尚美,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润泽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
其他文献
【摘 要】特色校园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的探究活动。以“追求卓越 励志自强”办学理念为主导,实现“军魂教育”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课程校本化,“军魂教育”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活动特色化,“军魂教育”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在“一主三化”策略中凝炼“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的提升。  【关键词】军魂教育;校本课程;活动特色;评价多元  特
期刊
【摘 要】让学生亲历数学建模,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建立“数概念”为契机,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模型;以数学语言为中介,引导学生建构概念模型;以解释与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模型。上述策略可以让学生在亲历建模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是,什么是数学模型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通过“丰富课程资源,传承岭南文化”,“解读民间风俗,挖掘文化内涵”,“融合电脑技术,创新绘画形式”,合理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间风俗;电脑绘画;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没能将本民族特有的
期刊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材先后呈现了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一元一次方程法,让所有学生理解各方法并熟练应用有一定的困难。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运用一些解方程组的技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鸡兔同笼”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意外的收获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
期刊
【摘 要】忽略对习题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利用,是与新课改发展步调不一的表现。而凸显“趣味性、现实性、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的习题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习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获得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
期刊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素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整合,数学学习跟学生生活的融合,变“枯燥” 为“有趣”,变“被动” 为“主动”,变“独立” 为“合作”,变“封闭” 为“开放”,灵活运用这“三合四变”,可让数学作业变得更精彩,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作业;“三合四变”  局限于课本的作业设计,严重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
期刊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放飞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助于数学体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教学;感受生活;经历发现;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性教学,师教生学,过程枯燥。这种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了人的
期刊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通过“针对个体差异的特点,以‘准备学习’分层夯实必要经验;针对实践经历的特点,以‘已有经验’衔接生长基本经验;针对多样思维的特点,以‘过程答题’内化丰厚基本经验;针对发散提升的特点,以‘感悟经历’双维积淀基本经验”这些途径,有助于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经验积累;个体差异;实践经历;多样思维;发散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数
期刊
【摘 要】数学错题的频频出现是数学阅读能力低下的表现,仅凭生活经验解题,未抓住题目的主干,无法真正理解题意,是错题生发的主要原因,而“建立自信,耐心阅读”,“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图文阅读,转化语言”,“拓展阅读,结合实际”这“四步曲”则能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阅读;解题能力  一、问题的产生  调查的题目:(2012学年小学六年级毕业考压轴题)  玻璃是一种高利用率
期刊
【摘 要】学科的有效结合,更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英语课堂中融入美术因素,遵循规律,科学研究;合理运用,设计方法;发挥优势,激发兴趣,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更能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画笔;规律;方法;兴趣  美术课程本身包含着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融合美术元素,可支撑起一片彩色的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