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放飞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助于数学体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教学;感受生活;经历发现;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性教学,师教生学,过程枯燥。这种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了人的个体差异。随着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发展将挑战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重要的转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创造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呢?
  一、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厘米”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六支铅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从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研究性学习认为,学习不仅看结果,更注意于过程,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便会“活”起来。
  (一)改进材料呈现,引导主动探索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可见,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原教材中出示三条长方形纸条,并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让学生直接观察,这样学生受教材的限制,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对教材呈现的材料进行改进,先发给每位学生四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把每张纸条通过对折,并按这三个分数画出阴影部分。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三张画的阴影部分大小相等的,即= = ,从中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三张画的阴影部分相等。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二)参与实践操作,促进经验获得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并有了亲身体验,对这些知识点就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新课标多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学习“统计知识”后,笔者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并求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几人?学了“购物”后,笔者让学生每天晚上和父母玩兑换人民币游戏,并且要求学生能帮父母购物,真正体验如何付钱,该付几元,找回几元等数学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是如何应用于生活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领悟学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意识、有体验地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对话课堂是素质教育大势下的必然,它呼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呼唤教师成为智慧的倾听者;呼唤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呼唤把与文本对话的机会留给学生。  【关键词】对话课堂;呼唤;民主;倾听;畅想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一、对话课堂呼唤和谐的关系  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数学课上,我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考考老
期刊
个人简历  黄献文,男,广州市南沙榄核第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首批骨干教师”、“番禺区首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学生报》、《番禺日报》、番禺电视台等媒体对其事迹进行过多次的专题报道。1986年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任教,1991年第一次任教全级五个毕业班平均分高于番禺平均分30分。1997年调入市桥中学,2001至2007年所任教学科平均分均居全番禺公办学校第一
期刊
【摘 要】“研学后教”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让英语教学在“研学后教”中分“先学”、“后研”和“后教”三步走,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研学后教”;“先学”;“后研”;“后教”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方法的导学案,学生在此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
期刊
【摘 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信息时代与素质教育的必然融合。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流利朗读,发挥学生时空想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心理告诉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先将语言文字具体内化为可感形象,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而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恰好能将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这与小学生的思
期刊
【摘 要】特色校园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的探究活动。以“追求卓越 励志自强”办学理念为主导,实现“军魂教育”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课程校本化,“军魂教育”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活动特色化,“军魂教育”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在“一主三化”策略中凝炼“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的提升。  【关键词】军魂教育;校本课程;活动特色;评价多元  特
期刊
【摘 要】让学生亲历数学建模,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建立“数概念”为契机,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模型;以数学语言为中介,引导学生建构概念模型;以解释与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模型。上述策略可以让学生在亲历建模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是,什么是数学模型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通过“丰富课程资源,传承岭南文化”,“解读民间风俗,挖掘文化内涵”,“融合电脑技术,创新绘画形式”,合理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间风俗;电脑绘画;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没能将本民族特有的
期刊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教材先后呈现了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一元一次方程法,让所有学生理解各方法并熟练应用有一定的困难。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运用一些解方程组的技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鸡兔同笼”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意外的收获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
期刊
【摘 要】忽略对习题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利用,是与新课改发展步调不一的表现。而凸显“趣味性、现实性、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的习题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习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获得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
期刊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素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整合,数学学习跟学生生活的融合,变“枯燥” 为“有趣”,变“被动” 为“主动”,变“独立” 为“合作”,变“封闭” 为“开放”,灵活运用这“三合四变”,可让数学作业变得更精彩,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作业;“三合四变”  局限于课本的作业设计,严重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