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新课改以来,随着新的教学思想的流行,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之前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把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数量作为衡量课堂互动的一个标准。但是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在课堂上问题太多,教师讲授的时间就相对少了,对学生来说也在热闹非凡的一节课中度过,教学看似充满了互动,其实很多问题的目标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解决问题的毕竟是少数的学生,很多学生往往很难参与进来,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我看来,课堂提问需要注重问题的质量,选一些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问题,来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也要重视学生的反馈
  上面讲到: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就算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在以往听课的时候我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之前教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往往不等学生思考就将答案讲了出来,进而进行解题步骤方面的教学,在我看来,这样的提问方法还不如不提问。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记得有位教育大师说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三、提问不能让学生“望尘莫及”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半解”与“未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认识水平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對于教学来说,课堂提问最好不要停留在“已知”与“未知”这两点上,因为对于学生已知的问题,提问基本没有效应,基本是在浪费时间,而对于太难的,大部分学生解答不出来,也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的来说,课堂提问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函数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回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比如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3| 2的图像时,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3| 2的图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3| 2的图像,相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四、提问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很多人看来,课堂是单调、繁杂的,教师噼里啪啦的讲,学生在下面可能会左耳进右耳出。其实不然,成功的课堂是由一个个的教学情景共同编制而成的,特别是课堂的问题情景,可以说是变幻莫测,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的魅力,还可以学习到更多与实际生活相连的知识。所以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比如在讲述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作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这样以来,只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多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屋顶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是身边的事物,也便于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们也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75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从而真正做到让课堂提问涌动生命灵性。
  参考文献
  [1]刘柏成.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 2009 第29期
  [2]陈小波.高中数学教学中对话行为有效性初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第1期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滔滔不绝、兴致勃勃的讲,学生在无动于衷、不知所以的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应有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有的高考制度和形式越来月不符合社会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对此,大家的看法也各不一致,有褒有贬,
高中汉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考科目之一,关系到学生的总体成绩和高考水平。因此,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给予了汉语文高度的重视。本文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教学就是要在读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培养训练唤起预习各抒己见开展讨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提高语文阅读效果呢?  一、
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用笔表达“生活”.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学仍然沿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被动听、机械记,课堂是知识的主战场,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生物
本文介绍了目前同轴双向网改的现状和各种挑战,通过对现有广电双向改造技术的分析,提出了基于C-HPAV2.0的HFC-PON解决方案,阐述了该解决方案的优势,并对广电同轴网改的策略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最好体现。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阅读能力,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注重有针对性地备课  在备课时,教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内容,先弄清楚
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制度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逐步的完善与发展.改革后的信息技术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理论,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