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1978_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紧扣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巧妙设置问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中,如果提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的问题再直接转到实验演示,那么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一般的学生都只是一个观察者,除了静观结果外,其思维未能启动,对于演示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思路都无从思考,学生不知道实验为什么会这样做,不会想到把溢出的水再加到金属筒里,剩下的就只有观看教师表演实验了,做一个观众看一个实验结果,这样表演实验的作用也就退化到仅为结论提供实验支持,为教学增加直观性,为学生提供感性印象帮助记忆而已,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如果激励学生进行猜测,将初始问题转换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吗?”“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吗?”“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吗?”等一组问题,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预设,将进一步指引学生去考虑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的思维就被高度激活了。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精心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遵循规律,优化问题,诱发思考,开发智能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例如:学习体温计时,如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可以马上答出是35。C到42。C,这个提问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或者讨论才能回答的比较全面。又比如流传广泛的牛顿的故事中“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的问题。要想使探究起步,就应该使这个简单问题指向力、运动学、动力学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而将问题转化为诸如“苹果本来静止于树上,是什么力使它运动?”“苹果不会向上运动,也不会向左或向右运动,总是落向地面,是不是受到一个总是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使苹果总是落向地面的是一个什么力?” “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而天上的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等等,这样则不至于使学生答出“苹果熟了就落地”之类的不对主题的回答。
  总之,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重大的意义,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枸杞为茄科灌木,寿命可达百年。其叶为中药天精,嫩做蔬菜食疗,炒熬炝均风味特异,成熟的叶片阴干可做药茶,久食(饮)清热止咳,补虚益精,祛风明目;根为中药地骨皮,清热凉血;果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长城站采访。 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两年已不似当年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此次没有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不会有“重大发
大语文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目标的不断完善,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小学课程中具有一定基础性和应用性,对于小学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程度的指导意义。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
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诚如此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将读和写孤立起来,而是要将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情境的创设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提供丰富有现实意义的背景材料。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站在学习者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能力、情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科技的迅猛发展,随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年青一代的素质和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能扎实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能有效地增长才智呢?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它凝聚着美好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古诗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具文学特色的内容,学好古诗词,小学生可以熟悉我国的经典文化,使小
“安防手机”和一般手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手机的顶部有一个专门的报警键,只要用户按下报警键,那么手机内置的个人安防软件就会把报警信号发送到“城市护卫中心”。此时的安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中诗歌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ⅠB至ⅢA期NSCLC患者术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