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引领”中实现以读促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引领学生以“读”促“评”,让学生读有所获、评有所得。
  一、引领学生自读促自评
  自读促自评,通常在每篇课文新授前的预习时间内进行。自读促自评着眼于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评的情趣,变教师的“要我读、要我评”为学生的“我要读、我要评”。
  自读是学生预习课文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石。常用的自读方法有:默读、轻声读、感情朗读、跟着录音读、随着视频读等。自读的基本任务通常是:顺畅地读通课文;扫除课文中遇到的障碍;了解课文的结构,知道课文作者的生平简况;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
  自评是学生自读的延伸,也是学生自读的发展。自评的基本任务通常是:在课文内圈、点、批、注;记录预习的初步感受;做预习笔记。关于预习笔记,不外乎以下的一些内容:课文中难读的生字,容易写错的生字,重点词语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结构层次,存在的疑问,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等。
  对待学生的自读自评,教师切不可撒手不管,如果总是有布置无检查,有指令无指导,学生就会浮光掠影,自读自评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应经常对学生的预习笔记进行评价和点赞,充分调动学生自读自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心甘情愿自读、一丝不苟自评的良好习惯。
  二、引领学生互读促互评
  互读促互评,通常在课内进行。互读促互评一般分两个层次:学习小组内评点,全班展示时交流。
  学习小组内评点时,可把前后两桌的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面对面而坐,每小组的学习组长(轮流担当)主持组内的评点。评点围绕预习笔记进行,主要内容就是预习笔记中的内容。在学习小组内的评点中,四人分别表述自己在自读自评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一人发言时,其他三人认真倾听,有什么需要更正或补充的,不必心急,等发言人把话讲完,一个一个来。如此,四人的思维互相碰撞,四人的理解互相启发,四人的灵感互相涌动。学习小组内的评点接近尾声时,确定一名代表(可以自告奋勇,可以组长指定,也可以一致推荐),在全班展示交流时发言,并全力以赴配合代表做相关的准备(诸如写交流时的发言卡片,在展示板上写本组最优的评点结果等)。在此期间,教师要巡回辅导,特别对后进生要“扶贫帮困”。
  在学习小组内评点后,接着就是全班展示时的交流。全班展示时的交流形式大致有两种:汇报评改式、质疑咨询式。汇报评改式,就是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汇报小组内评点的成果,代表重点发言,其他三人补充发言。质疑咨询式,就是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问、答、辩、评。在此期间,学生的角色就像是场上的运动员,教师的角色就像是场内的裁判员。如果在展示交流中出现了新问题,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最好的方法是把问题“抛给”全班讨论。学生实在是“山穷水尽”了,教师可“拨云见日”地给予适可而止的点拨。
  如,对于《鸬鹚》一文,在质疑咨询式的展示交流中,有学生质疑咨询:“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轻轻一抹”里的“一抹”,抹出了什么?这一质疑咨询很有价值。然而,教室里却特别寂静,学生时而苦思冥想,时而相互期待,就是没人应答。对此,教师指点迷津:“请大家从水、鱼儿、渔人等不同的角度,讨论抹出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锅,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说:“这一抹,抹出了跳跃的浪花,抹出了粼粼的波纹。” 有学生说:“这一抹,抹出了鲜美可口的鱼儿,抹出了经济收入。” 还有学生说:“这一抹,抹出了吃的、穿的和用的,抹出了渔人全家的幸福和快乐。” 显而易见,此番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全班交流,既是让学生对“一抹”抹出了什么的解读,又是让学生对“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的感悟,更让学生流露了真情、体验了美感。
  三、引领学生精读促精评
  精读促精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把握课文的层次关系和重点内容,精读重点句子和重點段落,领悟表达课文效果的美词、佳句和好段,领会表现课文内容思想的美轮美奂。这是因为学生虽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但是不能代表“船到了码头车到了站”,课文的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还需努力调动学生的知觉、感受、情感、表象和联想,让学生多角度地品味课文中文字的情趣,全方位地感悟课文中语言的意义。
  如,对于《月光曲》中“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一个段落,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后,又反复评此段该怎样读。通过反复读、反复评,学生的整个身心融入了意境,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脑海里充满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读到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时,语调轻柔抒情;读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时,语调稍高,语速稍快;读到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打破时,语调激昂慷慨,震颤心灵。
  在组织学生精读精评时,对教师的要求一般有:深入钻研教材,搜集读评信息,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调动学生精读精评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只要沾上边,只要言之有理,均给予肯定、鼓励和点赞;对每一次的精读和精评,都要引领学生先听后评,读读评评。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教师的课前预设多么巧妙,课上讲得多么精彩,还要看学生的探索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活跃,读评是否到位。总之,我们对课堂教学要深入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隽秀深远的意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一花一世界,一诗一乾坤。每一首古典诗歌都蕴着情、含着趣,浓浓的诗味让人回味无穷。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轻诵读,重笔记,试卷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很
现代教学理念快速更新,各种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和探索,其中“问题教学”一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与“问”紧密相连,“学”赋予“问”深刻的意义,同样“问”使“学”得以更好地展现。因此,在课堂中,为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应当深刻思考如何合理设计问题,同时增加问题的创意设计,提升教学水平。  一、创意地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和思维十分简单,喜欢有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在传统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模式通常较为单一。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阅读的热情,进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整合文本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议题展开阅读,以实现整体阅读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合文本的阅读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紧扣文本语用点,突显阅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寓言故事,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寓言故事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讽喻性,能够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都习惯性地把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不能真正发挥寓言故事的价值。对此,教师应做出改变。以下将介绍几种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编写,准确把握了年段特征,突出体现了尝试用多种阅读方式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从阅读目标入手,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第一学段的阅读是由启蒙状态向初步掌握阅读技能逐步过渡的阶段;第二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与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初步体验精读、默读、略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时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具有了
科普类文章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科普类的文章,一年级上册的《四季》“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雷雨》《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以童话、诗歌、故事的形式出现,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些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单篇阅读教学,主题性群文阅读在同一个主题下从不同角度选择多个议题,每一个议题组织多篇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形成认识。主题性群文阅读强调主题的引领,希望以此明确课堂讨论的中心,使单纯的议题讨论有层次,并通过主题的引领贯穿多个课堂,使议题组合呈现,力争达到统整课程的效果。同时,主题和议题的层次设置、组合呈现更切合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群文阅读研究的道路
一提起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疼,他们不愿写,也不会写,所以就有了一种怪现象的蔓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但写出来的习作往往大同小异。原来在学生中背作文、抄作文书很是流行。他们每人手中至少有两三本作文书,习作题目一出,他们就忽拉拉翻开大抄小抄一遍,写出来的习作只不过改头换面罢了。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具有新奇感、神秘感的世界,不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使他们乐写、愿写、会写呢?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学生的听、说、读、写要由必要的语文知识来支撑,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的实际机械地记忆、操练,结果不仅肢解了课文,也使
基于“STEM”视角,以整合为核心,引导学生跨界阅读,需要大视野、大情境、大课程。借助跨学科透视、跨领域体验和跨技术整合,给予学生跨界阅读空间,让跨界阅读成为一种高阶阅读。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混合,而是深度融合。“STEM”视角下的跨界阅读,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 ”背景下,学科边界正在模糊、消弭,科学与人文从二元对峙逐渐走向融合,“STEM”教育就诞生在“互联网 ”背景下。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