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悬念:让文章更有魅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7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使读者满怀兴趣,伴随着作者的笔踪去穷根究底。
  一、篇首巧设悬念,引发思考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开篇设置一个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悬念,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而且可以创设氛围,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愿望,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增添感染力。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接着又写: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在如此的环境中到底又发生了什么?这里的布告牌上又写了什么,无疑引发了读者和小弗朗士的思考,同时也为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了铺垫。用布告牌巧设悬念,引发思考,推动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样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似平常的话语,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让读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了很多事,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难以忘怀,最难以忘怀的不是音容笑貌,不是嘘寒问暖,而偏偏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到底魅力何在?围绕背影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并且要急于追读下去。作者自然引出下文的追叙,使文章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篇中篇尾设置悬念,波澜起伏
  在行文的中间插入一段与文章情节有关的悬念,不仅承上启下,更主要的是通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想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使文章跌宕起伏,读来妙趣横生。
  鲁迅的《故乡》一文,当写到母亲叫“我”准备拜访亲戚本家,并且说到闰土时,突然将情节中断,插入了一大段有关少年闰土的文字。我们不禁要问,“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很想见“我”一面到底为什么?是要告诉我海边的趣事吗?插叙结束,我们又要问,“小英雄”现在怎样了?见面后闰土还会滔滔不绝,无话不谈吗?悬念一个接一个,可谓推波助澜。
  还是以《最后一课》为例。文中写韩麦尔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后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镇上的人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起来都很悲伤。这种外貌和神情描写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不难察觉,作者在此又插入了悬念。韩麦尔为什么要穿上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日子的穿戴?镇上的人为何要如此严肃?看来今天这堂课非同寻常,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一次被激发,为解开悬念,读者会进一步去探讨。
  文章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如饮醇酒,如音绕梁的魅力。巧设悬念就是方法之一,读者可以在看似矛盾或者漫不经心的收笔中搜寻字里行间渗透的信息,可以去生成,可以去探索,激起读者“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的感情涟漪和想象的空间。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寥寥18个字,作者留下了悬念:“大约”和“的确”似乎矛盾,孔乙己的命运会怎样呢?是否走向了死亡?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极为广阔,可以揣摩孔乙己的命运,也可剖析当时的社会风尚,还可体味作者笔锋的指向。这样的结尾魅力无穷,使作品更具无穷的悲剧意味。
  三、通篇运用悬念,柳暗花明
  通篇文章依照“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的思路,一波三折,层层设疑,既使文章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又能紧紧吸引这读者,最终给读者柳暗花明的感觉。
  萧乾先生的《枣核》可谓是运用悬念的典范之作。作者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置了悬念:用途蹊跷。见了面,旧时同窗得到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旧时同窗却又故弄玄虚,秘而不宣,由此加深了悬念,让读者很想知道答案。旧时同窗领我踏访了她的后花园后,谈到他的家庭,他的事业,一切都如意,可心里总缺点什么,直到我们读者读到“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想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样的句子后,豁然开朗:一连四个想道出旧时同窗的乡愁,游子的心境,解开了悬念。课文最后画龙点睛,从更深的层次解开悬念。通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柳暗花明,结构极为精巧。
  上面几种情况在我们语文教材中用得较为普遍,其实,课文的题目也可以构设一个诱人的悬念。比如看到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无味的泥土怎么是甜的呢?是何原因让泥土变甜的呢?本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又想通过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一连串的悬念紧紧揪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很想一览文章的全部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环港初级中学(226408)
其他文献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到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画卷,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最强音。古诗词曲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继承呢?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初中生
黑龙江省的发展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我们一定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有利时机,逐步完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点轴
最近几年,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论文数量繁多,这种情况至少传达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目前的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另一方面是目前还未形成广泛认可的教学模式。很多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围绕探究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等进行学术探讨,包括孰优孰劣、如何操作、运用感受等。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单纯地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学生缺乏配合或是时间限制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这意味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古诗文经典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编织着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明澈的时候走近经典,诵读经典,感受古诗词的无
当把两篇内涵相同,刻画手法及表达方式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时,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将对比阅读和课题阅读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
新的“小页”闲存产品分3V和1.8V两个版本,用于便携消费电子和一次性存储媒体,新产品充实了ST的NAND闲存产品系列组合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研究工作已在各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世界经济学就是研究世界经济的科学
为了促进古典诗词学习在教学中的落实,诗词赏析已成为中考必考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在讲解答题技巧,忽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事实上,由于古典诗词讲究押韵、平仄、对仗,句数相对固定,语言比较精炼,和现代汉语有完全不同的句法特点,这也成为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障碍。不理解诗歌内容,就无法对诗歌进行赏析,再多的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提高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古诗词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理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习惯本身便是阅读能力的外化。
作文教学如何进行,学生收效才最大?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师的“招”应该点在学生的“窍”上,否则,课堂再热闹,讲解再巧妙,也是纸上谈兵。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五点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给学生成功感   “老师,作文批完没有?”很多学生交上作文第二天就着急地询问我,学生期待作文评语和结果,是不厌烦作文的表现,令人高兴。实际上,我在最初的作文教学中,往往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