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彻底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事关教育公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格外关心并欲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更成为“两化互动”中一座必须尽快爬的坡、一道绕不过的坎。经过几年探索,成都市武侯区率先提出和实施的“高位均衡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上学这一难题。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得到各界充分肯定。
  
  武侯区实施“高位均衡教育”产生的效应
  武侯区作为成都的主城区之一,近年其城郊產业带上常年积聚了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劳动者。如今他们都享有一个共同、均等的“福利”:不论来自何时、何地、何方,都不用为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发愁,这是该区实施“高位均衡教育”产生的惠民效应。
  1.都能就近进校念书,没有特别门槛。作为输入地,武侯区坚持“以我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只要有原籍“农业户口薄”、成都市“暂住证”、成都市务工“劳动合同”,其子女就可就近进入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做好这一工作,该区按照“政府负责、齐抓共管、依法规范”的原则,明确了进城务工者子女入学的流程和目标。区教育局负责统筹安排学校学位,指导各接收学校做好接收安置工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中的办证、上学咨询及入学统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审查换签或新签劳动合同有关手续,办理相关入学证明材料;区公安分局负责利用户籍网络系统审核户籍和暂住地信息,办理IC卡暂住证;各街道负责办理“义务教育证明”。截至2011年上半年,共接收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78403人次,仅2010年就接纳l5622名学生入学。
  2.都是享受免费教育,没有额外费用。武侯区从2003年开始对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实施“三证一免”政策,凡进校读书的学生与成都市户籍学生一样,仅交“一费制”费用。从2008年开始一律同等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为确保区域内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该区开设专门的教育服务窗口,建立起便民服务体系,按照“前期调研—校点规划—宣传导向—入学登记—情况汇总—全面安置”等流程和环节,对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工作进行全程服务。不仅如此,区财政还强化保障专项经费补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按小学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以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对委托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截至目前已累计补助l.5万人次。
  3.都与当地学生等同,没有丝毫差别。一是与城里学生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进校后,与城里学生在师资配备、学科教育、课余活动等方面完全一样,做到了接受教育、评优评先、入队入团“三个一视同仁”。各学校还通过“混合编班、结对互助、结对互住”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城乡学生融合,缩小城乡生源差别。二是与城里学校捆绑建设。面对城郊学校农民工子女逐渐增多,部分学校占比达90%甚至95%以上,成为事实上的“农民工子弟校”这一实际,该区注重从整体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继2003年开始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中小学收归区教育局直管,2008年又开始实施名校教育集团发展策略,先后成立了l2中、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川大附小和玉林小学五大教育集团,把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纳入名校教育集团,实现了名校教育资源向更大范围的农民工子女覆盖。
  4.都可申请特别照顾,没有一个流失。据统计,2010年在成都市武侯区长期居住或暂住的外来人口总数为55.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学龄儿童、少年亦占相应比例。武侯区对来区内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开展惠民资助工程。对其中学习困难者、家庭经济困难者、生活不便者都采取特别措施给予特殊照顾,不放弃一个适龄学生入学。为此,区财政投入6800万元,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帮困助学”体系,按照幼儿园、小学补助500元/年,中等学校、大学学生1000元/年标准对全区所有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费用补助;将特殊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对区特殊教育中心进行政策倾斜,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
  一项学校办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表明,武侯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对城郊学校满意度达到97%。辖区内没有一个农民工随迁适龄子女因政策、经济等原因失学。
  
  武侯区“高位均衡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与不少区县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武侯区的财力并不雄厚。该区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成都市城乡教育差距最小的区县和薄弱学校免检区,并率先破解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正得益于该区强力推进的“高位均衡教育”工程。这一工程的主要特点为:
  1.政策加规划,确保有学可上。一是政策明确。武侯区把全面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入学这一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目标进行监督考核兑现。该区提出“顾全大局、全面规划、整体联动、扎实推进”的工作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先后印发系列文件,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落实。二是规划引领。成立中小学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城乡一体的学校建设规划。调整学校布局规划,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的安置潜力。以“小学方便就学、初中适当集中”为原则,突出抓好城郊农村学校的布点调整和改扩建工作。三是投入到位。近年共投入l2.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所,新增学校用地418亩,新增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新增学位20290个。吸引社会资金兴建的22所民办学历教育学校中有16所位于城郊地区,最大限度保障了农民工子女有学上、有书读。
  2.捆绑加倾斜,确保能上好学。一是捆绑。从2003年开始,武侯区将城区l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l2所薄弱学校“捆绑结对”发展,用好的带差的,以强的帮弱的,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一将城区学校与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城郊学校“捆绑式”发展战略,整合、优化、重组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学校理念、资源、成果等方面利益共享与荣辱共担,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扶助民工子女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二是倾斜。除了硬件投入硬性规定“人、财、物只能由城区向城郊单向流动”,该区更着重在师资配置上重点向城郊倾斜。近年共为进城务工子女学校下拨教师编制655个,招聘校长、教师370多名。通过政策驱动、制度强化、经费保障,推动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如,规定城区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城郊支教经历;设立远郊补贴,对在城郊农民工子女学校工作的教师按每人每年1800元进行补贴,有效稳定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关爱加特色,确保融入城市。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进行普遍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人生美德教育,引导其在校争当好学生、在家争当好孩子、在社会争当好公民,促进“农村孩子”向“城市孩子”转变。二是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各学校都成立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学会友好相处,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城市生活。三是注重个性行为规范。针对学生个性、素质差异较大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强化养成教育和行为训练;鼓励学校开展《民工子女享受城市优质教育的实践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四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按照文化特色育人思路,引导形成区域一校一品、优质品牌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打造出“平民教育”、愉快教育”、“生活教育”以及“阳光书屋”、“真爱”、“机器人”等优质品牌校园文化,大大开阔了城乡学生视野,提升了城乡学校办学品味。
  4.高位加均衡,确保学生成才。一是硬件高位均衡。除了高标准新建、迁建城郊学校,更投入巨资加大学校现代化改造升级。2005年至今共投入32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城郊学校硬件条件普遍达到或超过城区学校水平。二是人才高位均衡。2003年至今,从区内外、市内外先后选派、选聘了包括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在内的l9名校长、80余名副校长和校长助理、21名特级教师、78名学科带头人和省市青年优秀教师到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工作,大大提高了这些學校乃至整个武侯区的教育管理水平。三是内涵高位均衡。通过课题研究、品牌塑造等形式,在城乡各学校开展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最专业的艺体教育、最人性的愉快教育、最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等,在区域内形成你追我赶、更上层楼的竞争格局。《统筹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经验》课题研究显示,2008年以来,武侯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双科双优率、获奖人数比等指标与城区比已经没有任何差别,武侯教育在高位实现了真正的均衡。
  
  几点启示
  武侯区按照“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一体化发展思路,在高位强力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既务实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更带来区内教育的拉平效应、社会资源的虹吸效应、民众素质的提升效应以及政府投入的放大效应。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武侯特色”。武侯实践再一次证明,教育投入,既是“传播器”,更是“稳定器”,还是“助推器”。
  1.真心办学彰显执政为民理念。武侯区作为民工“输入地”,政府不推诿、不回避,而是勇于担当、务实谋划,切实履行起了办教育、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从领导决策到规划布局,从资金投入到师资配备,从入学登记到配套服务,每一项举措都无不彰显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该区坚持教育为民、教育惠民,坚持真心办学、真情育人,坚持把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底线,既解决了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更传递出党委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既传播了现代教育的文明之火,更彰显出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最终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农民工及其子女、亲属的信赖和拥戴。
  2.倾力投入折射以人为本情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武侯区以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为指向,下决心加大投入,动真格倾斜农村,教育投入的普惠性让城乡学校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该区坚持“财政预算向教育事业倾斜、教育投入向城郊学校倾斜”的原则,教育优先投入,财政优先支持,城郊优先保证,确保了教育经费增长,区域内教育尤其是农民工子弟校发展得到了切实有力的保障。武侯区对教育的持续高投入,让更多老百姓尤其是外来务工群体及其子女能够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一举措,大大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队伍和自身的产业工人队伍,区内经济得到稳步快速发展。
  3.高位均衡带来和谐发展效应。武侯区的“高位均衡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专门在此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肯定其经验。
  “武侯教育”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品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接受教育和兴业发展。区域内近年形成了中国鞋都、红牌楼商圈、人南商圈、武侯科技园、西部智谷等新兴经济发展体。2010年,武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5亿元。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财力的不断增长,对教育的投入有了充分保证。而随着“高位均衡”的推进,武侯教育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高位均衡教育,破解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助推武侯走上了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政研室)
  (责任编校:白水)
  
  延伸阅读
  英国招生方式:一家欢喜一家愁
  英国政府指导初中招生的新规定生效后,当地媒体曾围绕“招生”话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以下是在英国常用的几种招生方式,以及它们的利弊。
  1.抽签(随机分配)。方式:根据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新的招生规定,抽签方式在城市地区的初中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可能不适合农村地区。支持派:不受学生所在家庭的社会阶层、收入或住址的影响,因而能确保公平。由于割断了学生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能一定程度上减弱社会分化,并降低名校附近的房屋价格。反对派:靠运气上好学校是随机分配方式的最大弊端,以公正为目的的随机分配反而会使家长感到有失公正。家长对随机分配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难以忍受,不希望由运气来决定子女上哪所学校。他们会选择放弃,要么到一个不采用随机分配的地方,要么选择私立学校。
  2.分级抽取。方式:学生参加学校的招生考试,并被归入不同的能力等级(最多7个等级),学校从各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取若干学生。现有的入学标准也同样适用,即有兄弟姐妹在学校就读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以及家庭住址离学校近的,将获得学校的优先考虑。支持派:分级抽取的方式既合理又公正,能极大地提高生源的融合性,特别是在一个地区统一实施的情况下。反对派:分级抽取的方式需要对学生进行考试,会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和压力,且取决于哪些学生申请这所学校。这样做非常具有政治色彩,虽然使有教无类的精神得到了彰显,但却直接损害了那些愿意用经济实力为子女寻求好处的人的利益。
  3.初中入学考试。方式:在部分英格兰地区以及大多数北爱尔兰地区,初中入学考试仍然存在。入学考试通常在小学的最后1学年举行,包括算数、写作和问题解决等科目。通常这是进入文法学校(只招收高分学生)的入学考试。支持派:研究显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法学校,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力较低的学生学习成绩略低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初中入学考试对学生进行了分流,因而降低了初中教育的难度。反对派:初中入学考试没有任何好处。它只对中产阶级以及那些有经济实力为孩子请家教的家庭有利。参加初中入学考试的学生中,只有一成的人能最终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这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且制造社会隔离。
  4.家长选择。方式:每一个招生单位对家长的入学意愿进行考虑。事先由家长表达选择学校的意愿,一旦确定不许更改,然后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招生原则来决定优先招录哪些学生,这些原则包括离校远近,是否有兄弟姐妹在学校就读等。支持派:这是家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在哪里受教育有一定的发言权。反对派:除非家长所选学校没有出现人多为患的情况,家长选择是毫无意义的。由于好学校往往都是供不应求的,这往往导致依据家庭住址、宗教信仰和其它标准来录取学生。完全依据家长选择的招生制度将使中产阶级父母受益,而损害贫困父母的利益。
  5.就近入学。方式:依据学生住址是否在学校招生片区来录取学生。支持派:学生到离家最近的学校上学,这样很少产生交通问题,而且有利于环保。如果学校所在地区有各阶层的人居住,学校里的学生就会体现出多元化。反对派:这会造成根据学生家庭住址决定学校的后果,有经济实力在名校附近买房的家长就能让子女入名校,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只好“望校兴叹”。
  
其他文献
我认为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我思维和再学习的一种有益活动。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到底什么是反思呢?我的理解就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梳理,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师生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疏漏、失误之处记录下来,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并加以理性思考
期刊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存在基础,能够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从感性向理性的转型,进而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通过自我约束作用让学生积极遵循道德情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化导致对道德情感的认知不足,这就需要将道德情感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
阳谷县阿城中学始终以“创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办学宗旨,坚持以“促进每位师生的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抓质量,重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像,以严谨的教风带动学风,以扎实的学风促进教风,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近年来学校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加强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成效显著。  建立健全研究活动组织机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工作,首先成立了由校长领导
期刊
档案工作的基本宗旨和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注重档案的利用价值,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树立起学校档案为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认真分析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使档案工作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信息,更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  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突出地表现在档案利用工作这个环节。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要及时
期刊
摘 要: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联系不紧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教学内容、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通过全方位强化课程知识应用、技术应用和知识创新应用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全过程培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吻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应
编者按: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的德育工作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对课程改革的支撑愈显乏力,班级德育管理的改革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为此,该部分展示了一线教师关于班级与德育管理的经验或思考,以期拓展班级德育管理的新视野。    也许有许多班主任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及前面的学生好教育,好管理,尤其是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那时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于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展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着手,基于课堂讲授、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和课外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政治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政育人元素充分融入课程教学
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目标管理思想。所谓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前沿课题。办学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对人的管理重在激励。其目的是通过目标的激励,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目标;其核心是强调成果,重视成果评定,提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个人能力的自我提高;其特点是以目标作为各项管理活动的指南并以实现目标的成
期刊
东街小学位于长治市东大街,处于市区文化中心地段。始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64平方米,是一所六年四轨制小学,附设一所幼儿园。全校共有28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110名,全部为专科以上学历。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十五’成果调研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学校”“德育示范校”“校本研训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民主管理模范单位”“绿色学校”“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巾帼
期刊
新课程之所以“新”,那是因为它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课程改革了,学校的管理必然也要随之改革。而只有构建学习型学校、科研型学校和信息化学校,才能适应新课程对学校管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也才能与时俱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不断迈出健康发展的新步伐。  构建学习型学校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变革。学生将不再是“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