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联系不紧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教学内容、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通过全方位强化课程知识应用、技术应用和知识创新应用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全过程培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吻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应用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134-05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mode and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not closely 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we optimized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experiment of microbiology course and reformed the tradition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mode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knowledge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assessment. To makes the course teaching adaptable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were strengthen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o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microbiology;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courses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目前和未来高等院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1-4]。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传统课程教学模式需要及时重新调整、创新与完善,才能实现与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步发展。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实际过程偏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实际的认知思辨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协调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我校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农资、园艺、林学和农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还是学习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其他专业课程和实验技术的基础课。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存在课程内容多,抽象难理解,且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不强和考核办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等问题[5-7],基于此需要对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主要是为教学服务,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8],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定与其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我们对微生物学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梳理,按照建设应用型课程的标准和原则[9-11],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以课程定位为服务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强化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教学,提高学生对课程应用性的认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一、理论教学改革强化课程知识应用
  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适应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实现二者一体化发展。因此,课程教学要因材施教、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现课程目标、传授课程内容[8]。
  根据微生物学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需要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微生物学课程应用性特色。本着夯实课程基础知识,加强技术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选择优秀教材,根据各专业学科发展要求,优化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减少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的知识点。
  按照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对微生物学每一章节的内容按照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类细化,将知识点细化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培养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并将知识点重新组合成适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各教学内容的授课学时,做到重视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兼顾专业拓展知识,突出应用知识的讲授。修订的教学大纲专业性强,课时安排更为精准,可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将微生物学服务于各专业、精准服务各专业的发展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在安排教学大纲时,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相应地增加和改变微生物学知识在其专业实践领域中的新进展、热点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更多了解微生物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历史和现状。例如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引入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以及环境生物修复等方面应用的成功案例;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引入微生物在基因工程、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和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应用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积极性。   二、实验教学改革强化技术应用
  实验教学过程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更灵活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当中,加深和总结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涉及了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为基础性实验,如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细菌的常用染色方法及形态观察、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观察、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细菌鉴定常用生理生化等。这些传统实验多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按照传统模式教授原理性、事实性和操作性知识,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缺乏深入学习和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挥,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实验项目离散而无直接联系,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即可完成,很难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为培养学生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各行业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通过改变传统实验单一操作实践的授课模式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安排分为五个阶段,以海洋微生物为实验材料,把传统微生物经典实验项目有机串联在一起,实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技能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
  实验项目的开设按照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程序(分离→纯化→形态观察→鉴定→应用)进行实施(如图1),从而构建出一个课程综合性实验体系。在实验教学第一阶段,教师系统讲述微生物学课程实验内容总体思路和安排,让学生理解整个实验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实验预习,初步掌握每次实验课涉及的知识点、操作以及实验课程考核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带着解决问题的激情进入课程实验。第二至第四阶段的每次实验课时,教师承上启下地引出实验项目的内容,讲述上次实验与本次实验之间的关联性。在实验课程讲述时,主要从本次实验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为什么这么做(Why)、技术应用在哪里(Where)展开。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测试(Test),督促和激励学生掌握每次实验的关键性操作技术,建立4W+T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第五阶段的最后一次实验总结整个实验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实验技术应用性的理解,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把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整合,系统化和项目化实验内容,通过增加课程技能测试,强化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建立4W+T的实验教学模式。4W+T的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实验项目间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加强了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系统性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
  三、应用SECI知识创新模式强化课程知识创新的教学
  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质量工程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已经不符合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要求,微生物学课程应用SECI模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按照SECI模型[12-15],将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创新教育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如图2),强化应用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和知识转化潜力。
  第一阶段为潜移默化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酿酒厂、污水处理企业和微生物肥料生产厂家,播放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啤酒、酸奶和馒头制作的视频等进行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并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现象,实现课程知识的移转与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业热情。
  第二階段为互动转化阶段。组织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对课程感兴趣的知识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在课程网站的讨论贴吧进行讨论,相互表达和交换各自的想法,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推论能力。
  第三阶段为知识组合化阶段。根据学生在第二阶段中讨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学术专题会议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掌握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纳总结,实现课程知识的组合化和系统化,使之变成创新创业计划或实验研究方案,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第四阶段为知识升华阶段,即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创业计划或实验研究方案,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此阶段实践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各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元化实训平台。通过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与微生物学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鼓励学生探究自己身边遇到的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组建微生物学习兴趣小组,教师参与指导和开展第二课堂完成创新性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学生参与多元化实训平台训练,对微生物的认识更全面、印象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厚,经过系统的训练,创造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微生物学课程应用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教学,根据知识创造四个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力与探索实践力、建构过程性知识的载体。微生物学课程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课程资源以及拓展资源、学科发展动态和学习习题等放入网站,拓宽知识面,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引。为实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达到提高学生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应用能力的目的,微生物学课程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根据理论课章节内容的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师主导型、师生共导型和学生主导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逐步推进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学习。在师生共导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案与课堂流程结构,课堂以主题项目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想象空间,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讨论和争辩的形式不断生成教学内容。在学生主导型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项目、问题或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整合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参与学生讨论协助学生梳理、反思、总结和知识的呈现。
  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予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空间,减少传统讲述式授课方式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主导作用,增加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加对比式、讨论式、读书指导式、演示式、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和PBL等授课模式的比例,提高学生主体能动性与参与度,实现和达成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强化知识的创新应用性。
  传统的微生物实践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为主,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所脱节。因此,实验课教学从“现场演示”转向为“提问启发+演示+操作训练+应用”,在教学方法上突出课程内容和技能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在实验考核中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实验内容的预习与复习情况。同时教师列出每次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讨论提纲,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讨论发言稿进行讨论。教师在实验讨论结束后将实验原理与课程理论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强化了实验内容与技能的应用性。
  五、全面合理的过程考核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培养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等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的重要手段[16],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对课程教学效果好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至关重要。
  由于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导向性不好,课程考核采用一次性终结性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试),学生和教师更多关注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过程性学习、技能培养和教学过程的考核,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虽然教师认真备课,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改变授课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传统课程考核不易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易体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传统考核存在学生考前突击现象,导致出现分数一样,但学习的努力程度相差很大,对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够公平。因此,课程考核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吸收、掌握和运用,达到“以考促学”和“考核公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贯穿教中考、学中考、考中促学的理念,通过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教与学的全过程考核进行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环节包括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实验环节、团队合作以及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过程学习以及实践技能学习等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综合考核,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考核:理论学习过程考核、实验学习过程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
  1. 理论学习过程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不局限于期末试卷考试的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与抢答、课堂小测验、课堂小讨论、课程知识应用答辩、期中综合测验、课程小论文和课程网站知识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综合考核,从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自主性两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考核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对授课方式和方法及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方位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学习过程考核:传统的微生物实践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为主,实验考核多以实验理论知识、出勤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所脱节。因此,将实验考核分为实验理论知识考核和课堂实验技能考核。在实验理论知识考核方面,对学生课前实验预习报告、课后复习实习总结报告、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发言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在课堂实验技能考核方面,教师对每次实验进行精心设计,确定每堂实验课的技能测试内容,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对每名学生技能进行课堂测试。测试时,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述实验操作要领,教师及时給予纠正,其他学生在旁边观察领会,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操作技巧。
  3. 综合技能考核: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分配到由4-6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过程考核。教师组织各小组对其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掌握课程知识后,指导学习小组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组织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论文地撰写。每小组完成学习后通过论文和PPT在各小组间相互展示汇报学习和研究成果,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完成整个学习环节后,根据教师设计的评分标准,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组内互评和个人自评完成综合技能考核。
  考核成绩结构及所占权重:课程综合评分:总成绩=期末综合考核(50%)+理论学习过程考核(10%)+实验学习过程考核(30%)+综合技能考核(10%)。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卷面分100分,占课程综合评分的50%,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和问答题;理论学习过程考核占课程综合评分的10%,其中课堂提问与抢答、课堂小测验、课堂小讨论、课程知识应用答辩、期中综合测验和课程小论文各占理论学习考核的10%,课程网站知识自主学习占40%;实验学习过程考核占课程综合评分的30%,其中出勤、课堂教学环节(提问、讨论发言)各占10%、课前实验预习报和课后复习实习总结报告各占25%和课堂实验技能考核占30%;综合技能考核占课程综合评分的10%,其中教师评价占40%,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和个人自评各占20%。   全面合理的过程考核体系以丰富多样的考核形式(多维度、多元化和个性化)强化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过程培养,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和监督者,更是组织者、引导者及评价者的角色。通过全面合理的过程考核体系,学生素质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杜绝了学生试卷考试投机现象,提高了课程考核公平性。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双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全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8,16]。
  六、结束语
  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熏陶,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课程知识的应用性,建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改革除了包括课程知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外,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和情感的关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于强,蒋爱军,王岩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4-19.
  [2]高启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37(2):83-87.
  [3]孙桂生.应用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0(27):36-39.
  [4]张颜梅.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3):88-90.
  [5]郑新添,杨小燕,尹会方,等.地方本科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59-763.
  [6]安登第,曾献春,努尔古丽·热合曼,等.微生物学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报,2016,43(4):877-882.
  [7]李崴,周宜君,戴景峰.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2):403-409.
  [8]王玉婧,刘甜.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关系及建设思路分析——以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3):25-29.
  [9]曹勇安,任志新.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与评价[J].职教论坛,2020,36(12):67-73.
  [10]于壮.基于应用型课程标准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6):149-151.
  [11]王琦进,齐晓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10):120-123.
  [12]杨雪姣,徐青青,潘以锋.基于SECI模型促进教师深度学习的培训路径分析及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20,43(6):49-55.
  [13]王鸥.SECI知识创造模型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203-205.
  [14]杜江.从SECI的角度谈数学教学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97+100.
  [15]曾艷芳,许锐.基于SECI模型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6):125-128.
  [16]姜文龙.基于“雨课堂”的大学课程全过程考核研究[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1,23(1):120-124.
其他文献
编者按: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学校的团队建设。学校如若具有和谐的内部关系,教职员工才能在学校工作中找到归宿感,进而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本刊登载了关于团队建设的实践案例,以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些许参考。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教师研修的责任不到位,对象不明确,内容不系统,导致了教师研修走过场,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的事实
期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程由原本的单一改革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高等教育改革围绕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步展开。对于为国防建设而服务的航空类院校而言,课程思政改革更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以电子封装材料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分析目前教学特点及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手段及考评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报国热情,为国家培养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摘 要:强化课程思政是军队院校提升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要想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需要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结合。文章以专业课程——声纳技术作为第一视角,重点从讲好声纳的中国故事、做好实作的组织观察以及实现学员的潜移默化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思政设计,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三个角度助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可谓是大势所趋,在国际交流越发频繁的环境下,英语的作用也开始变得越发突出,英语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也成为现如今教育教学重要方向,而本文则就“双创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在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变化较大,国际局势逐渐趋向缓和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持续深化,科技手段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愈发强烈,然而,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各个国家人才的竞争。本文以成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信息化时代下成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信息化时代下成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
编者按:现代学校管理的多重性、复杂性,要求每一位学校管理者要以科学为依据,用自己的管理智慧,管理经验及管理魄力,在办学模式,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大胆进行探索、研究,不辜负历史所赋予神圣的教育使命。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对学校管理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本刊征集了学校管理的创新做法,与读者一起探微学校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
期刊
我认为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我思维和再学习的一种有益活动。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到底什么是反思呢?我的理解就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梳理,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师生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疏漏、失误之处记录下来,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并加以理性思考
期刊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存在基础,能够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从感性向理性的转型,进而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通过自我约束作用让学生积极遵循道德情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化导致对道德情感的认知不足,这就需要将道德情感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
阳谷县阿城中学始终以“创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办学宗旨,坚持以“促进每位师生的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抓质量,重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像,以严谨的教风带动学风,以扎实的学风促进教风,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近年来学校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加强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成效显著。  建立健全研究活动组织机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工作,首先成立了由校长领导
期刊
档案工作的基本宗旨和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注重档案的利用价值,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树立起学校档案为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认真分析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使档案工作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信息,更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  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突出地表现在档案利用工作这个环节。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要及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