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广东省高考改革以来,文科综合历史卷的风格特点日益明显。薄弱学校的历史教师在备考时更需留意高考卷的相关特点。
1. 强调试题内在的多样性
高考卷从题型结构只有两种,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但近年来广东历史卷通过运用大量不同类型材料(表格、图片、文字)创设情境和在设问上的精心处理使试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增强、较大程度上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史料解读、图文转换、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历史思维等多种能力),实现真正高分高能。
2. 设计问题角度的新颖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问题出现的面目同样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情景下解决相同的问题或在相同的情景下解决不同的问题,其要求的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在近年来广东历史卷中的反映亦是极为明显的,如2010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辛亥革命的16题、考查新中国外交史的18题、2011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儒道佛归一的14题、考查辛亥革命的乡村知识分子日记的16题、考查北伐战争的农民运动的17题等,或文史结合,或图文并茂;同样,材料题中亦有多处设问相当精彩,如2010年广东卷38题、2011年广东卷39题,非常明显的是,这些题在设计上都是是把已学过的知识换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面目出现,拐了一个弯,就使问题变得灵活起来。这种灵活多样的出题方式,势必引导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时改变那种僵化的灌输方式,多角度的再现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 注重中外古今贯通
2011年广东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这一风格又有新的发展。其新的变化有三:一是引进并增多新材料,通过三则材料,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信息的分析取舍上,增加了能力考查的坡度。二是中外关联性更大更广泛,今年两道主观材料题都扩展到了世界史,2011年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第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三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延伸,既保持考查历史主体要素的“原因”“影响”,还增设了“表现”“调整”“启示”等考查渠道,识记与理解、创新等目标呈梯级上升,实现注重学生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能力为先的测试目的。
作为薄弱学校的教师应在仔细研究近年广东卷的命题特点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考纲和课标,注重策略,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
策略思考一:第一轮复习注重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结合。
通过三步复习法夯实基础、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所谓三步复习法是指通过三步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任务。
第一步:教师确定基础知识点,并根据学情决定呈现方式以方便学生掌握。
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者教师评讲来构建体系。
第三步:在构建体系后利用过关训练题检测、巩固学生掌握程度,同时提升能力。这一步往往是课余与课堂相结合完成,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过关训练题。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评讲。关键是过关训练题的设置,一般每单元过关训练题设10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往往以高考题或模拟题进行设计。这主要是因为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最能体现高考意图和新课标理念。这样通过过关训练题的使用就能够实现:1. 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点、本单元重点和知识体系,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偿;2. 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会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策略思考二:精心选题和灵活运用高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对于现有高考卷,薄弱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主观材料题,往往出现学生要么是几乎空白,要么是写很多,但都不能有效得分,最终导致52分的主观材料题经常出现全班的平均分还不到20分。
但结合近年的文综历史主观材料题的评卷特点(仍然采用采点打分和采意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来看,这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训练得当,他们与高一档次的学生拉开的距离也不会太大。因此备考的训练题薄弱学校的教师即要注重练选择题,更要精心设计使用主观材料题,题目的选用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
此外,我还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是结合答案反复读高考题。具体做法:先读试题找关键词,再比较个人所答与参考答案异同,又回头读题将课本相关知识点回顾归纳关键词。以2009年广东卷29题为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我要求学生先将3个提问中要回答的名词找出来,学生基本都能找到“人、变化、原因、趋势”等词,于是笔者将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答案用不同颜色抄在自己做的答案旁边比较思考,随后要求学生将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和第三单元第7、8课有关古代雅典及近代英美政体的知识点的重要名词用第3种颜色写在旁边。这样,学生除做题能力提升外还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后来两次校内测试,对于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英美政治制度这两个单元考题学生得分都比较理想。
责任编辑 邱丽
1. 强调试题内在的多样性
高考卷从题型结构只有两种,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但近年来广东历史卷通过运用大量不同类型材料(表格、图片、文字)创设情境和在设问上的精心处理使试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增强、较大程度上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史料解读、图文转换、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历史思维等多种能力),实现真正高分高能。
2. 设计问题角度的新颖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问题出现的面目同样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情景下解决相同的问题或在相同的情景下解决不同的问题,其要求的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在近年来广东历史卷中的反映亦是极为明显的,如2010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辛亥革命的16题、考查新中国外交史的18题、2011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儒道佛归一的14题、考查辛亥革命的乡村知识分子日记的16题、考查北伐战争的农民运动的17题等,或文史结合,或图文并茂;同样,材料题中亦有多处设问相当精彩,如2010年广东卷38题、2011年广东卷39题,非常明显的是,这些题在设计上都是是把已学过的知识换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面目出现,拐了一个弯,就使问题变得灵活起来。这种灵活多样的出题方式,势必引导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时改变那种僵化的灌输方式,多角度的再现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 注重中外古今贯通
2011年广东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这一风格又有新的发展。其新的变化有三:一是引进并增多新材料,通过三则材料,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信息的分析取舍上,增加了能力考查的坡度。二是中外关联性更大更广泛,今年两道主观材料题都扩展到了世界史,2011年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第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三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延伸,既保持考查历史主体要素的“原因”“影响”,还增设了“表现”“调整”“启示”等考查渠道,识记与理解、创新等目标呈梯级上升,实现注重学生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能力为先的测试目的。
作为薄弱学校的教师应在仔细研究近年广东卷的命题特点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考纲和课标,注重策略,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
策略思考一:第一轮复习注重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结合。
通过三步复习法夯实基础、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所谓三步复习法是指通过三步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任务。
第一步:教师确定基础知识点,并根据学情决定呈现方式以方便学生掌握。
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者教师评讲来构建体系。
第三步:在构建体系后利用过关训练题检测、巩固学生掌握程度,同时提升能力。这一步往往是课余与课堂相结合完成,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过关训练题。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评讲。关键是过关训练题的设置,一般每单元过关训练题设10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往往以高考题或模拟题进行设计。这主要是因为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最能体现高考意图和新课标理念。这样通过过关训练题的使用就能够实现:1. 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点、本单元重点和知识体系,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偿;2. 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会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策略思考二:精心选题和灵活运用高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对于现有高考卷,薄弱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主观材料题,往往出现学生要么是几乎空白,要么是写很多,但都不能有效得分,最终导致52分的主观材料题经常出现全班的平均分还不到20分。
但结合近年的文综历史主观材料题的评卷特点(仍然采用采点打分和采意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来看,这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训练得当,他们与高一档次的学生拉开的距离也不会太大。因此备考的训练题薄弱学校的教师即要注重练选择题,更要精心设计使用主观材料题,题目的选用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
此外,我还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是结合答案反复读高考题。具体做法:先读试题找关键词,再比较个人所答与参考答案异同,又回头读题将课本相关知识点回顾归纳关键词。以2009年广东卷29题为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我要求学生先将3个提问中要回答的名词找出来,学生基本都能找到“人、变化、原因、趋势”等词,于是笔者将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答案用不同颜色抄在自己做的答案旁边比较思考,随后要求学生将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和第三单元第7、8课有关古代雅典及近代英美政体的知识点的重要名词用第3种颜色写在旁边。这样,学生除做题能力提升外还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后来两次校内测试,对于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英美政治制度这两个单元考题学生得分都比较理想。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