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愁结情凄切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独树一帜。婉约、清新、忧愤、深沉,使她的词居婉约之首。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抒发伤时念旧和怀旧悼亡的情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及爱国思想。由于她命运坎坷,颠沛流离,所以始终未能摆脱忧伤的缠绕。她用整个生命与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忧伤情调笼罩着,那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所以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透过凄凉的景色,化抽象为具体,向读者表达她忧伤的情怀。
  (一)借意象设意境抒愁情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客观物象的结合物。而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李清照的词在这方面是比较出色的,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从而向读者传达她复杂的忧伤愁情。如“黄花”、“梧桐”、“落花”、“流水”、“凭栏”、“黄昏”等在她的笔下变得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形象性,常常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让人感觉仿佛不是在吟词,而是在看一幅幅流动的画,真正做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如《声声慢》的下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花”、“梧桐”、“细雨”、“黄昏”形成了一幅秋天黄昏的雨景。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的心中。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薄雾”、“浓云”、“黄昏”、“黄花”的组合,积聚的青烟,就如词人心中无尽的寂寞哀愁,再加上“黄昏”这个让人容易走进回忆的时辰,再睹眼前憔悴的“黄花”,可怜人更瘦!怎能不让人销魂?怎能不让人愁肠百转,孤独难堪?正是如此,李清照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借意象设意境抒愁情,给词增加了情感力量,获得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化抽象为具体写愁态
  愁,看不见摸不着,既微妙又抽象,写出它,确是不易。而愁,又历来是文学家们所描写的内容之一。离愁别恨,国愁家恨,新愁旧恨,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而写愁的手法又是各种各样的。
  晚唐五代及北宋词坛描写愁情的作品不少,像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自有它们的高妙之处。但李清照则别具一格,以各种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景物,或借比喻,或用联想,或因触发,准确细致地描写出了各种各样的愁态,表达不同的愁情,给读者以强烈而新颖的感受。
  如在《行香子》中写愁是:“正人间天上愁浓”,愁浓;
  在《点绛唇》中写愁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长;
  在《一剪梅》中写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动;
  在《武陵春》中写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
  在《蝶恋花》中写愁是:“独抱浓愁无好梦”,愁竟有形体,可以拥抱触摸了;
  在《生查子》中写愁是:“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了;
  在《添字采桑子》中写愁是:“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竟有力量,可以损伤人了。
  以上各种愁态,可谓细、全、准、神,确有独到之处。女词人运用多种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写愁态,把愁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可信的形象,使人从中受到感染。真正做到愁情万种,愁态各异。
  总之,一代词人李清照将千般凄情、万古愁结渗透在她的词作中,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向人们展示她的忧伤,诉说她的哀怨,卓然自成一家。她那流露着淡淡忧伤的名篇佳句,在文学长河中不失为朵朵美丽的浪花,千古传诵。
其他文献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
期刊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以下就是笔者在解读舒婷《致橡树》时所领会到的种种不同爱情观,纯属个人的浅陋之见,或许有失偏颇。  舒婷在《致橡树》中对爱情作出了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政治寓意等诸说,面对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和一大堆纷纭异说,一时不知如何理解,但细加琢磨,却在迷离中有踪迹可循。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经历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蒙眬,
期刊
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以在高考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因而成为古今所有高级考试借以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考作文与平时的习作大有不同,它有紧张的临场氛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规范化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书面语言能力,即完整的心理结构。虽然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良好的作文心理意识和应试技巧还是能帮助学生解决临场应试的许多具体问题
期刊
昆明旅交会召开前,市内街头出现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标语——“您昆明了吗?”,对于这条标语,争议颇多。有专家认为其“是一个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病句,表达意思不明确。”①而《春城晚报》就这句话在昆明街头作的一个随机采访却显示“大约5成以上市民表示能够理解”②。据笔者调查的资料显示,这类句式在目前报刊杂志上、网络空间里,甚至生活口语中却是频频露面的。比如:“今天,你动画城了吗?”“今天,你彩信了吗?”“你
期刊
现行中学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时,平仄对仗、锤词炼字、绘景状物、意象意境、言志抒情等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析鉴赏固然是重点,而修辞的品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浅谈常见的“叠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所谓叠字,就是把某些字重叠起来使用。严羽《沧浪诗话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容置疑地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了“师”的首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高尚、正直的情操对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学生全部精
期刊
“语文课上到底听什么?”当学生向老师这样质疑的时候,这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失败,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绝不是学生单纯的听,更何况还不知所云呢?在素质教育切实地提出并逐渐以各种形式落实的时候,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语文课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是智慧和思维使它由单纯的符号升华为语言,语言作为智慧和思想的载体,也使学习语言的目的明确化了,即如何把个人的智慧和思想准确而形象地告知他人,这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
期刊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塑造人物的起点。精心打造人物的出场,能塑造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使读者一见钟情。所以,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在人物出场的处理上无一不是呕心沥血、精心设计。    一、描摹形貌    描摹形貌即肖像描写,不仅使读者熟悉人物的外貌,而且使读者窥视人物的身份、处境、生活遭遇和社会地位,领略人物的内心世界。《祝福》中祥林嫂的出场,描写得非常出色,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