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韵三迭 妙趣横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712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中学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时,平仄对仗、锤词炼字、绘景状物、意象意境、言志抒情等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析鉴赏固然是重点,而修辞的品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浅谈常见的“叠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所谓叠字,就是把某些字重叠起来使用。严羽《沧浪诗话》:“(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次论之。”所举《古诗十九首》中六句,句句用叠字,读之有强烈的音乐美,其描述的形象也极为鲜明生动。因此,古诗词中叠字用得好,非但不使人有重复感,反令人觉得既形象又亲切。这说明,我们不能轻易用现代汉语句法视古诗词中的叠字为重复累赘,而应该理解为一种独特的修辞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叠字”源远流长。《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用了叠字。随后的《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则多用此法,一篇《孔雀东南飞》可谓达到极致,全部含有“叠字”的句子就有23句。接下来的唐诗、宋词乃至元、明、清的大家作品等亦不乏其例,女词人李清照更是叠字的集大成者。
  古诗词中叠字形式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常见的是一句中两字叠用或间隔不同的两对四字相叠,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孔雀东南飞》:“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有一句中不同的两对连接相叠的,如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一句中三对叠字者,如吴融的“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有两句中叠三字者,如刘驾的“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有两句间叠三字者,如白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玉声。”有一句中隔开相同的两对四字者(兼有“反复”),如古诗“行行重行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李清照《声声慢》中出现“寻寻觅觅,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十四字,更是出奇制胜。
  叠字能产生强烈的音乐、形象美感效果。如《诗经·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的字重叠后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用;有的名词重叠后含有“每”的意思;动词重叠,可以加强语气;还有的字重叠起到象声的作用。《孔雀东南飞》就体现了这几种情况。相关诗句:夜夜不得息。何乃太区区。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事事四五通。纤纤作细步,隐隐何甸甸,感恩区区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诺诺复尔尔。郁郁登郡门。晻晻日欲暝,各各还家门。恨恨那可论!儿今日冥冥,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夜夜近五更。
  叠字用于叙事,使事增加情致。以叠字叙事,《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叠用,写出了妇女采芣苢时的情景,显示了动作的反复和轻盈,仿佛是一群农家妇女,“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诗经原始》),美妙极了。
  叠字用于写景状物,可以起到摹声绘色的作用,增强诗情画意,使物更加生动形象。早在《诗经》中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旌旗”的名句。摹拟战马的鸣声,状写军旗的动态,生动而形象,很有感染力。再如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摹拟大弦小弦发出来的声音,生动逼真。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出了晴空下远望所见树木、芳草的茂密和清晰。
  叠字最宜表达舒缓、悠然、深婉、缠绵的情感,加重感情的浓度。典型例子莫过于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行为,“冷冷清清”写状态,“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三句全用叠字,写出了词人从“寻”到“空”到“悲”的心理经过和感情变化。如繁弦急管,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再如元代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清代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山,丝丝残照,有无明天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情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有时叠字还表示数量之多。相传苏东坡游春,因景得句曰:“风吹杨柳千条绿,雨打桃花万朵鲜。”身旁一位女子提出质疑并为他改为“风吹杨柳条条绿,雨打桃花朵朵鲜。”东坡连声说好。好在何处?原句“千条”、“万朵”,虽也是泛指,但毕竟有“千”、“万”的限制,改为量词叠字“条条”“朵朵”,无数词限制,一样概言其多,比“千条”、“万朵”更具“模糊性”,更适合于诗的语言特点。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1534页 2005年5月 第5版)中,对“秀色可餐”的注释: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826页 2002年1月 第1版)中,“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十分秀丽。众所周知,“秀色”指美好的景色或容貌,给人以视觉;只能观赏,但不能当饭充饥;而“美”能使人入迷,忘其饥饿。实际上,是人的生理或心理作用,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感官的刺激
期刊
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登高望远,“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灌输式教学早已恨水东逝,“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教学教法改革则如钱塘春潮滔滔汩汩而来,令人惊喜地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春气象。然而,深入正在进行中的语文课堂扪心追问:课堂改革固然催生了教学园地的万紫千红,但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之中,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规律、方法和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子?朱
期刊
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有一篇钱钟书的散文《论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的哲理性很强,思维也很开阔,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我把重点放在整理课文思路和鉴赏语言片断上。钱老的语言简洁幽默,深刻睿智,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有警句,那么在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鉴赏语言呢?我除了让学生朗读、评点之外,还设计了一道仿写练习。  课文第十三段有这么一段话:“快乐在人生
期刊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感情和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和生动画卷。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所以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境,教育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倾注真情    “
期刊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
期刊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以下就是笔者在解读舒婷《致橡树》时所领会到的种种不同爱情观,纯属个人的浅陋之见,或许有失偏颇。  舒婷在《致橡树》中对爱情作出了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政治寓意等诸说,面对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和一大堆纷纭异说,一时不知如何理解,但细加琢磨,却在迷离中有踪迹可循。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经历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蒙眬,
期刊
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以在高考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因而成为古今所有高级考试借以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考作文与平时的习作大有不同,它有紧张的临场氛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规范化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书面语言能力,即完整的心理结构。虽然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良好的作文心理意识和应试技巧还是能帮助学生解决临场应试的许多具体问题
期刊
昆明旅交会召开前,市内街头出现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标语——“您昆明了吗?”,对于这条标语,争议颇多。有专家认为其“是一个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病句,表达意思不明确。”①而《春城晚报》就这句话在昆明街头作的一个随机采访却显示“大约5成以上市民表示能够理解”②。据笔者调查的资料显示,这类句式在目前报刊杂志上、网络空间里,甚至生活口语中却是频频露面的。比如:“今天,你动画城了吗?”“今天,你彩信了吗?”“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