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格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以下就是笔者在解读舒婷《致橡树》时所领会到的种种不同爱情观,纯属个人的浅陋之见,或许有失偏颇。
  舒婷在《致橡树》中对爱情作出了这样的诠释: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可以看出,诗人借助“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对传统人格文化下的爱情观坚决而果断地作出了否定:诗人首先用“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以此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接着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恋式的爱情观;诗人还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那种盲目奉献的爱情观。上述诗人所否定的三种爱情观非常典型地表现出:传统人格文化下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男女双方从相爱到结合,往往不是人的真挚感情和人格的平等,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一种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这样的爱情观在历史和现实中,包括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是普遍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染下,人们对此也往往习以为常了。
  那么诗人所向往的理想的爱情是什么呢?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借助比邻并肩的橡树和木棉,以整体象征手法构建的意象,充满哲理性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理想的真挚爱情和独立人格:他们平等、独立、相知、默契,他们并肩作战、荣辱相依。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建立在人的独立和自尊的基础之上的爱情境界。这样的爱情观,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这是新时代的人格文化在爱情观念上对传统人格文化的一种挑战和超越。
  在全社会普遍保守落后并且话语强权盛行的上世纪70年代,诗人能够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借诗歌《致橡树》大胆而坦诚地唱出充溢在诗人内心的独立的人格理想,这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诗人在爱情的理解和思维方式上所采取的简单的否定到简单的肯定,这种“非此即彼”思维方式却是明显陈旧的或带有时代局限的。
  诗人不仅否定了传统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同时,也超越了只注重相互给予的以牺牲自我为互爱原则的“爱情”,热烈歌颂了平等独立、相知默契的“自立型”的爱情。可以说,这是诗人从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转变的一种标志,在传统人格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突中,沉淀和禁锢在中国女性身上的传统人格文化逐渐在消解,充满独立自由的现代意识日益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舒婷的《致橡树》不仅在当时诗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可遏止的新诗潮,更为重要的是喊出了现代女性的时代强音。但也不可否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就未必是可取的。首先,诗人在诗的开篇十分果断地否定了“依附型”的爱情,事实上,男女双方在爱情上的“青藤缠树”甚至“夫贵妻荣”也有其积极可取之处。“橡树”的伟岸、“青藤”的缠绵,分别象征着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两者的结合也可以弹奏出和美的爱情乐章。其次,诗人对“奉献型”的爱情也坚决地予以否定,小鸟的痴情、泉源的无私、日光的温暖和春雨的滋润,这正是美妙爱情的象征。“不是为了什么回报所以关怀,不是为了什么明天所以期待”,“因为爱所以爱”。这种不图回报、只知奉献的爱情更有其“伟大”之处。第三,诗人坚信并热烈歌颂“自立型”的爱情,他们是“分担、共享”,他们是“终身相依”,这种所谓“伟大的爱情”也仅仅是“木棉”的“一厢情愿”且带有“从一而终”之嫌。因此,从爱情诗的角度来读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还是过于简单化了,或者说诗人坚信并热烈歌颂的“伟大的爱情”未免显得苍白而空泛了。其实在爱情的价值取向上不可能是简单否定或肯定的,不论是“依附型”还是“奉献型”,也不论是“单恋型”还是“自立型”,它们都仅仅揭示了爱情的某些侧面,并不能涵盖爱情的全部要义。传统的爱情观偏重于男女双方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等爱情名句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现代的爱情观则强调人格的独立和自尊,相爱的双方各自都有充分的个人自由空间“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男女双方需要平等独立,需要互相默契,需要荣辱与共,需要相知相依,需要宽容理解,需要无私奉献……拥有真正的爱情有太多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鲁迅);“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它狭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席勒)。爱情是需要“帮助”的;爱情是强调“专一”的。遗憾的是,在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与日俱增的今天,爱情是否离我们更加遥远了呢。
  以上我们对舒婷的《致橡树》所诠释的爱情观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我们无意和无权苛求诗人对爱情的理解、歌颂以及不懈的追求,但我们也不必为诗人的价值取向所左右,古今中外爱情诗篇浩如烟海,所表现和歌颂的爱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价值目标。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毕竟还能拥有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这是多么的美好。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致橡树》当作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但如果仅仅将其当作爱情诗那可能就会陷入“狭隘主义”的泥潭,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致橡树》就是诗人以特有的女性视角阐述了诗人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致橡树》所表达的与其说是爱情观,还不如说是新时期的女性独立观。我们应当看到,诗人能够从思想禁锢的现实转向开放的现代,对传统人格文化进行挑战,大胆张扬女性独立和人格自尊的现代意识,这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维《舒婷诗歌语言写作特点探析》,《写作》2008.2
  2.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舒婷《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其他文献
宋词是突破了中国旧文学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突破了中国旧有伦理道德的传统。词在描写爱情之中,流露出了贤人君子最深隐的心意,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宋代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内在生命本身出发对生命个体的高度关照。较之以前的诗歌,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谓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即对生命的存在、人类的价值
期刊
月 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速度,可谓在新诗创作上有荜路蓝缕之功。同时,也显露出诗人渴望进取向上的精神追求。  《月夜》综合运用了写景、抒情等手法。以环境烘托为基奠,从不同的视角将人的心灵家园置身于特定的社会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正在成为现代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必将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也同样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现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它打破时空界限
期刊
记叙文是常见的文体,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但许多学生却写不好记叙文,平淡而短小,不知如何把文章写生动,更不知怎样使文章符合考试的评分标准。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
期刊
《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作为文言文传统名篇历年来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并列为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篇目。  其中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几句的解释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断,可是必定要合情合理。其二是“情”,实情,“必以情”,一定按实情来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对这样的解释,我心存疑问:一、若按第一种解释,“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1534页 2005年5月 第5版)中,对“秀色可餐”的注释: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826页 2002年1月 第1版)中,“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十分秀丽。众所周知,“秀色”指美好的景色或容貌,给人以视觉;只能观赏,但不能当饭充饥;而“美”能使人入迷,忘其饥饿。实际上,是人的生理或心理作用,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感官的刺激
期刊
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登高望远,“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灌输式教学早已恨水东逝,“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教学教法改革则如钱塘春潮滔滔汩汩而来,令人惊喜地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春气象。然而,深入正在进行中的语文课堂扪心追问:课堂改革固然催生了教学园地的万紫千红,但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之中,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规律、方法和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子?朱
期刊
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有一篇钱钟书的散文《论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的哲理性很强,思维也很开阔,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我把重点放在整理课文思路和鉴赏语言片断上。钱老的语言简洁幽默,深刻睿智,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有警句,那么在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鉴赏语言呢?我除了让学生朗读、评点之外,还设计了一道仿写练习。  课文第十三段有这么一段话:“快乐在人生
期刊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感情和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和生动画卷。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所以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境,教育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倾注真情    “
期刊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