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因而成为古今所有高级考试借以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考作文与平时的习作大有不同,它有紧张的临场氛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规范化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书面语言能力,即完整的心理结构。虽然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良好的作文心理意识和应试技巧还是能帮助学生解决临场应试的许多具体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作文质量和作文分数。现在以一次材料作文训练为例,研究应试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应试意识、思考方法和作文策略,以便运筹帷幄,决胜考场。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文。
  山羊说:“我是哲学家。”袋鼠说:“我是拳王泰勒。”斑马说:“我是快乐的英国皇家水兵。”狮子说:“我是狮子。”
  要求:自定主题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八百字。
  
  一、审题意识
  
  材料作文的审题是重点也是难点,直接导致作文的成败。拿到一则材料,许多学生可能会心乱如麻,甚至读不懂材料主旨,难以准确立意,更无从动笔行文。这就需要平时多进行审题立意方面的训练,由有意识的常审到无意识的会审,形成准确而深刻地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这样才能顺着作文所需的思路去想,做到从容思考,游刃有余。它包括如下步骤:
  1.审内容:针对所给材料,仔细分析材料在某方面的倾向性,多对自己提出问题,如:(1)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谁?有什么特征或用意?(2)材料中的形象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3)这则材料强调了什么?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观察思考?(4)材料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
  2.审意图:马上想到应试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猜一猜出题老师的考查意图,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他想考查什么?材料中的四个形象是一类形象还是有意构成对比?生活哲理诗往往阐发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他想借此考察你的哲学思辨能力,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你的思维品格,即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诗到人生,从诗中形象到如何做人,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3.审主题:材料既然指向人生和生活,材料中肯定有最集中的态度、主张、观点,必有鲜明的形象或暗示性的细节,寄予或褒或贬的不同情感,这就要求认真细致地分析推理,抓住最富有关键性的词语来确定,千万不要抓住细枝末节进行片面推理。一言以蔽之,抓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本质问题。这时必须意识到对应试材料的把握绝对不能等同于诗歌鉴赏,可以见仁见智,独出己见,比如坚持山羊成为哲学家的可能性,肯定斑马、袋鼠的美好理想,从而得出错误的理解和结论。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考虑:形象本身的固定意义、本材料中的引申意义或象征意义;是否有形成对比的不同类形象;作者语言运用中的褒贬色彩,其他提示语等等。比如《我是……》中出现的四类形象,分析山羊与哲学家、袋鼠与拳王、斑马与水兵之间的关联点,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违情悖理之处,它们的定位远离自己的本质,毫无真实也毫无可能。那么,它们为什么要如此看待自己呢?虚伪、自大、盲目包装、迷失自己、缺乏自知之明等等;只有狮子知道自己是谁,不需要借身外之物来装饰自己,因为真正的强者不需要借别人以自重,做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通过两类形象的对比,这段材料的主旨就解读出来了。
  4.审立意:通过解读诗歌主旨,得出正确的结论,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作文立意的高低则取决于你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宽度和对生活的感悟程度。立意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杜绝偏怪跑题;然后是新颖深刻,拒绝陈词滥调;更高要求是别出心裁,超出一般。本诗的实质问题是四个形象的认识问题,即“是否正确认识自我”、“做最真实而最好的自我”,所以,本材料的最佳立意应该是:审视自我,认清自我,做真实的自我,做最好的自我,拒绝包装,拒绝虚伪,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失去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等等。一部分学生不谈认知自我只谈自信、追求,梦想、个性、我能、坚持、坚守、成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完善自我等都偏离题旨,少数学生写父母的爱,写如何生活,写自己的成长等,则是重大失误。
  
  二、提纲意识
  
  准确立意解决了表达中心即“写什么”的问题,但这时最好在心里甚至草纸上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它包括几个方面的思考取舍:
  1.文体意识。首先,选择文体的技巧:第一,看自己擅长写哪种文体。思维水平高于表达水平,善独立思考,见多识广,事例丰富,但不擅长书面语言表达者最好写议论文,文章以胸襟见识取胜;书面表达优于思维水平,擅长抒情言志,语言优美流畅者写散文,文章以词藻文采取胜;有难忘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生活体验,擅长发现并描写具有震撼力的生活细节者方可写记叙文,文章以情真意切动人。第二,看材料适合哪种文体,材料激起了自己大脑材料库和生活体验中的哪些联想,自己有何话说,是抒情、描写,还是分析、评议。其次,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一定要符合选定文体的要求。文章最忌讳四不像,这是常见病态作文:记叙文不是让叙事本身揭示一个道理,而是多加一个议论性的结尾,生怕别人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是谓“画蛇添足”;议论文不是以分析说理为主,而是大段记叙说明事例,是谓“详略不当”;抒情散文不是借物借事借人抒情,多是凭空抒情,虚情有余而真理不足,是谓“滥情伤文”。这样的文章看前面是记叙文,看后面是议论文;前后都像议论文,中间又是记叙文。
  2.选材意识。“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但在紧张的考场气氛中,很多学生会因过度紧张而导致“大脑线路短路”,难以在大脑材料库从容选取需要的材料。此时,必须保持冷静,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大脑仓库搜索材料,点击大脑“搜索引擎”,依次在以下栏目调取材料:名句格言——自然现象——名人事例——现实生活事例,每一栏目都有正反两方面。这样就能帮助自己顺利解决论据材料的问题,经过快速而广泛的联想、搜集、对比、取舍,确定最恰当的素材。为了在材料上超出一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选材意识:第一,别人没有的我有,以“独特新颖”取胜,展示你的渊博多闻;第二,别人有的我深,以“独出己见”取胜,展示你的深刻发现;第三,见别人之常见,说别人之未说,以“贴近生活、富有创造”取胜,展示你的灵活细腻;第四,自由出入课本,巧妙援引教材事例及名言警句,以“活学活用”取胜,展示你的机智通达。
  3.组材意识。材料的品质决定这座大厦的内部质量,材料的组合决定它的外部形象乃至风格是否吸引眼球。尤其是议论文,如何使文章“理足而气盛”,达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力”、“言之有据”和“言之有序”,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第一,首先自问自答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面对自我,应想明白“自我是什么(我是谁或认清自我的什么)”、“为什么要认清自我”、“怎样认清自我”,明确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文章的写作角度和详略比例;第二,切忌对材料不加分析、不分层次、不按逻辑地简单罗列堆砌,必须挖掘出材料所体现出的与文章主题紧密结合点,使之成为支撑文章中心观点的有力论据;第三,材料的运用也要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和内在逻辑,做到“四入”:入题(紧扣题旨)、入格(规范文体)、入情(真情实感)、入理(符合事理逻辑)。同时还应根据文章结构的需要巧妙处理材料,构成不同角度的并列关系、不同层次逐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人与物的类比关系、正反事物的对比关系,等等。
  
  三、亮点意识
  
  文章层次的清晰取决于思路的清晰,取决于以上各种意识的形成。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固然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而完善的结构就是通幽的曲径和引人入胜的路标。要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必须设置以下亮点:
  1.拟好题目:好题目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是文章的眼睛,能彰显文章的内涵和美丽。成功的标题,必定明确、简洁、新颖、深刻,应含话题、融观点、有文采、总全文,可以数学公式入题,借用诗词名句入题,成语翻新入题等。
  2.开好凤头:富有才华、深度和个性的开头是文章的第二个亮点,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怦然心动,激发阅读兴趣,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或一连串的比喻、反问、拟人句,形成浩荡声势,增强感染力;也可引用古典诗词和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也可借助相关事件、自然现象引出自己观点。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句式应醒目,多用变式句;第二,尽快点题,明确中心,解释中心词,界定论述内涵,不写废话空话假话。
  3.巧设结构:文章的说理层次或记叙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作文技巧和逻辑水平,是展示给老师的最明亮的亮点。一般文章的亮点只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便于抒情的地方,高手的文章则是一路彩灯,精彩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如何做到“中间路段不黑”呢?就是将“层次”、“理性”和“亮点”进行到底:
  (1)每一段有醒目的路标句,精彩的抒情句,深刻的议论句或总结性的关键句,展示本段内容的内涵。
  (2)段与段之间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有鲜明的层次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和逻辑性。
  (3)层与层之间有自然的过渡感、转换感或上升感,由物到人,由远到近,由情到理,由一般到特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点到面,由浅到深,或者逆向说理,挖掘深刻透彻,不露破绽,展示严密的逻辑思辨性。
  4.收好豹尾:好的结尾是文章的第四个亮点,可以短小有力,自然深刻;可以留下余韵,回味绵长,但必须完成一个目标:总结照应全文,深化升华主题。精彩的结尾,正如晨钟暮鼓,既锁定主旨,又余音袅袅,让人感到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平庸的结尾往往流于陈词滥调,如泛泛一般的总结,对主题的重复强调,或者表决心、呼口号,常见的句式是:“让我们……”、“我们是……,应该……”,缺乏厚度、高度和令人回味的醇度。
  5.高举彩旗:就是紧扣题旨,关键处不忘点题,告诉老师你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表达。记住至少应在三个地方点题:题目暗含、题记寓意、开头明指、中间凸现、结尾升华、后记显志。也可采取关键词、关键句反复出现的方式来强化主题。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如果能做到紧扣中心,不忘时时点题,要想偏离主旨就很难了,再短暂的阅卷时间也不会湮没这样醒目的文章,再挑剔的老师也会点头微笑。
  6.其他亮点:语言的优美流畅可以给人思想的享受,字体的清晰美观可以给人视觉的享受,卷面的清洁整齐给人直觉上的好感,这些都是是很重要的加分因素。
其他文献
记叙文是常见的文体,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但许多学生却写不好记叙文,平淡而短小,不知如何把文章写生动,更不知怎样使文章符合考试的评分标准。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
期刊
《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作为文言文传统名篇历年来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并列为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篇目。  其中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几句的解释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断,可是必定要合情合理。其二是“情”,实情,“必以情”,一定按实情来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对这样的解释,我心存疑问:一、若按第一种解释,“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1534页 2005年5月 第5版)中,对“秀色可餐”的注释: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826页 2002年1月 第1版)中,“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十分秀丽。众所周知,“秀色”指美好的景色或容貌,给人以视觉;只能观赏,但不能当饭充饥;而“美”能使人入迷,忘其饥饿。实际上,是人的生理或心理作用,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感官的刺激
期刊
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登高望远,“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灌输式教学早已恨水东逝,“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教学教法改革则如钱塘春潮滔滔汩汩而来,令人惊喜地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春气象。然而,深入正在进行中的语文课堂扪心追问:课堂改革固然催生了教学园地的万紫千红,但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之中,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规律、方法和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子?朱
期刊
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有一篇钱钟书的散文《论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的哲理性很强,思维也很开阔,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我把重点放在整理课文思路和鉴赏语言片断上。钱老的语言简洁幽默,深刻睿智,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有警句,那么在课堂上应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鉴赏语言呢?我除了让学生朗读、评点之外,还设计了一道仿写练习。  课文第十三段有这么一段话:“快乐在人生
期刊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感情和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和生动画卷。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所以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境,教育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倾注真情    “
期刊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
期刊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以下就是笔者在解读舒婷《致橡树》时所领会到的种种不同爱情观,纯属个人的浅陋之见,或许有失偏颇。  舒婷在《致橡树》中对爱情作出了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政治寓意等诸说,面对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和一大堆纷纭异说,一时不知如何理解,但细加琢磨,却在迷离中有踪迹可循。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经历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蒙眬,
期刊
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以在高考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