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治国之本”,有了教育,人类才能得到净化,人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已成为被进一步研究、探索、必读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传统的教育轻车熟路,这是缺乏现代教育意识的反映。如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提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升华,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多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对创造有举动、有激情,促使学生思想敏捷,想象丰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上音乐课《快乐的小熊猫》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在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导言,使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创造意识。
  二、引疑激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其实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乐于参与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这就是创造的“闪光点”。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各种事物、现象总爱问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就点燃了学生心中的创造力的火花。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乐的运动与结构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想象美、创造美、感知美、享受美。如在低年级的《上学歌》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第一天上学对新校园、教室、新同学的憧憬,让学生聆听所学歌曲,展开快乐的想象,在聆听与描绘想象的过程中,本课歌曲学生已在不觉中朗朗上口。《我是草原小骑兵》,结合美术想象力,让学生在歌词理解上绘画,领略歌曲的情感,在歌曲的乐感处理上就游刃有余了。《动物说话》,让学生结合了解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歌曲。其音乐风格寓于教育教学之中,从而理解多元文化。在高年级的《茉莉花》音乐教学中,我借助各地茉莉花的不同,结合美术,引导学生绘画,赏析各地区茉莉花的美与不同之处,进而引申到各地区的民族美、环境美等,最后感受各地区不同《茉莉花》歌曲的不同演唱风格美与旋律美。
  三、注重情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很强,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加上诸如“网吧”、“电子游戏机”的影响,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只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运用听、唱、讲、跳、演、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每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积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才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最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创作热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即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共同表演是在这个过程中最便捷的桥梁。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和创新能力,巧妙设计,精心构思。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唱游等方面的教学中,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不断激发学习热情;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通过音乐教学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发挥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四、尊重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往的音乐教学,不但没有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音乐的美,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愉悦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应挖掘利用教材中培养创造能力的因素,在每节课中弹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乐章,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在发声练习的训练时,连续几课时请学生将歌词改成自己喜爱的动、植物“唱歌”的声音进行训练。在旅律教学中,我从不给学生规定动作,而是让他们听着音乐自由发挥、即兴表演,虽然有些动作与音乐不符或看起来很幼稚,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今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其他文献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顾,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小学生更是这样。因此,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要站在理解学生和维护学生尊严的角度上,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做到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促使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那么,批评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让批评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批评时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都怕
医疗建筑常被认为是带有消极含义的空间,需要患者长期留院的康复中心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希沙姆·A·阿尔萨格心脏康复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尝试改变这一观念,打造一个具有
期刊
摘 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启示:只要我们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情,在学生的身上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对于后进生而言,意义更是深远,甚至可改变学生的命运。教师必须学会爱的表达与浇灌方式,即要“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以鼓励的语气教导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只要教师心中经常拥有爱,懂得用真情
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塑造学生心灵美的前提。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音乐教育是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的教育,更是塑造学生美丽心灵的教育,音乐教师应该以情唤人,以情感人。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特别喜欢音乐,认为音乐中包含着许多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美好的东西。因此,我常常沉醉在音乐之中。我觉得:我这样确实是幸福的,但这样的幸福还不能使我满
集体备课是相对于个人备课的一种备课形式,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为大家所熟知和运用。从狭义上讲,它主要是指学校内同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最佳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新课程改革对集体备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集体备课的各方面内容,尤其是对实施过程和操作方法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从而使其与新课程相得益彰,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
期刊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要使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建筑制图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关键词: 建筑制图 现代教学技术 “适时、适度、适当”原则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块阵地,因为音乐教育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多向。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育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发展音乐制作的才能。  一、丰富情感的体验  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拼也拼
互动,顾名思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互”,一个是“动”。所谓“互”,当然至少有两方,才好交互起来。所谓“动”,当然要动起来,要互相激发,要动嘴、动手、动脑或动身体。教师和学生两方构成了互动中的“互”;而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逻辑、运动、观察和思考,即“动”;二者组合,构成了教学的互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幕很典型的教学情境是:教师讲完课后问:“同学们有没有问题了?有问题的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