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本,该让学生学什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关注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让学生在深入到文本内核中,从语用的视角体悟文本、悦纳文本,为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奠基。以《三亚落日》一文的教学为例,提出要紧扣景象,在概括提炼中向文本学变化,遵循思路,在剔除对比中向文本学想象,前后联系,在深度辨析中向文本学衬托等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提炼概括;剔除对比;深度辨析;写景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74-01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六下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课文,与《烟台的海》《长江之歌》《记金华的双龙洞》同处一个单元,作者以生动、美妙的语言展现了三亚落日的过程和优美的画面,是学生品析语言、借鉴写法的典型范例。从高年级学生对写景文章的认知需求以及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阅读教学究竟该从课文中开掘怎样的教学价值点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紧扣景象,在概括提炼中向文本学变化
  笔者对照了之前各种写景课文发现,《三亚落日》一文所描写的景色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富于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正是学生进行写景类创作最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就应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对落日变化的关注上。
  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整体文章内容上确定作者具体描写“落日”过程的语段——第三自然段。然后,组织学生静心默读,并相机概括语段中“落日”的变化轨迹: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蹦跳——悄然入水。紧接着,教师则引領学生针对这四个变化的环节,深入到具体描写的语言之中,让学生深入辨析语言内容,深切感受这一变化过程中“落日”的景象特点,从而对三亚日落的经过形成一个整体性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核心语段经历了整体感知、明晰板块、体悟内容的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本内容中“落日”的变化,学习作者在深入观察中进行创作构思的方法,极具针对性地填补了学生写景类习作的表达空缺。
  二、遵循思路,在剔除对比中向文本学想象
  文字表达不仅需要明确自己所看到的场景,更要融入自身独特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联想,展现个人眼中与众不同的独特景观。
  这篇《三亚落日》针对落日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想象,最主要的就体现在三个比喻句中:孩童、大红灯笼和跳水运动员。以教学第三个比喻句为例,教师直接将课文中对跳水运动员动作描写的语句省略,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对比并思考:在表达效果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被老师删除的内容描写了跳水运动员跳起、腾空、入水的动作,如果将其去掉的话,太阳入水的画面就没有了。此时,教师顺势总结: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景象,而文章创作的丰富性就体现在作者自身独特而丰富的想象中。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三个比喻句为载体,着力引导学生将关注聚焦在作者想象性的语言文字中,并采用对比辨析的方式感知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妥当,体验想象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三、前后联系,在深度辨析中向文本学衬托
  针对第二自然段完全脱离课文题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展开直接教学,按部就班依照课文的内容第二自然段一直教学到第三、第四段。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使得整个教学停留在僵硬而机械的层面,难以将课文内容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事实上,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来看,作者精心选择了天空、海水、椰树和西沙等最具有代表性的热带景观,凸显了三亚这座城市以“蓝”为主的色调,这与后面描写三亚落日以“金红”为主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三亚落日对蓝天、海水所形成的“感染”之势。
  鉴于此,教师对这一段就不能简单地顺势处理,而是要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三亚落日特点的基础上,再重新回归到第二自然段,并相机对第二段中描写的景物以及特点进行深入对比,从而借助三亚落日“金红一片”的色彩基调,感受日落之前所形成的色彩差异,真正领悟作者进行如此插叙的匠心所在,真正感受到作者运用衬托手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其实,一篇文章如果全部都是正面的直接描写,读者就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这就需要在正面描写过程中穿插、点缀一些侧面烘托。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课文中所衬托的内容展开体悟,在教学完了课文后面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在形成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回味与感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关注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让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中,从语用的视角体悟文本、悦纳文本,为表达素养的提升奠基。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这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后,正式开始上课)  板块一 我能感知童话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玩一个复述童话的游戏,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玩游戏之前,潘老师请同学们听清楚复述的要求:童话的题目是《会“飞”的青蛙》,老师一次说一到两句,说完后就请你们来复述。这要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了。“有一天,鸟儿
[摘 要]《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出现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里面。这也是小学生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并不难,教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应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读、思、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说话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轰轰烈烈中走完了六年的历程,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实验也即将完成一轮。六年来,在课程改革之路上,我们振奋过、迷惘过、反思过,在经历了成长的裂变与镇痛中,我们慢慢走向沉稳、趋向成熟。  而在新课改热热闹闹的背景之下,小学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原因在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词语教学很难出彩。即便在平常的课堂中,常见的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习作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生活,创设语境,搭建言语平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新课标指出,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
目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少教师无非是让学生认一认生字,学一学词语,读一读课文,理一理脉络。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样需要“精彩”,需要教师去细细思量如何上出语文味来。接下来,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第一课时充满语文味。  一、学习字词,体现语文味  认识生字、学习词语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常常脱离了语境,效率当然不高。其实,汉字是一个个丰富灵
[摘 要]《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以悟诗情、明诗志、知写法,為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设计;诗情;诗志;写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81
[摘 要]文本作为 “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换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以《变色龙》一文为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关键词]阅读教学;转变视角;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学生无内容可写,作文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撰写周记,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探寻生活,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活泉”。  [关键词]周记 生活 作文水平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86  当下,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无病呻吟之作屡见不鲜。学生害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究其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的阅读、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其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和课本之间平等沟通对话的过程。”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目标应是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新的教学思想确定的新的教学模式应是一种师生间的积极合作、经验共享、沟通对话。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课堂上的“领导者”变为“参与者”,从“灌输”形式的教学变为“提示”形式的教学。教师
[摘 要]写作教学进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以教为轴心,时时观照儿童的写作思维。“写作”“教学”“儿童”写作教学进行时的三大关键词。“为儿童写作而教”是写作教学进行时主张的前提与基础,“教学存在”是它教学主张的核心与支撑,“改写一体”是它教学主张的特质与亮点,“变化中合”是它教学主张的要义与信念,“教学与童年并轨”是它教学主张的期盼与旨归。写作教学进行时将写作的思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