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55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无内容可写,作文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撰写周记,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探寻生活,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活泉”。
  [关键词]周记 生活 作文水平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86
  当下,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无病呻吟之作屡见不鲜。学生害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平时练笔机会少,作文训练不多;二是作文教学没有打开学生的生活空间,没有触及学生的情感,脱离生活。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多年来推行一种写作方法——撰写周记。除了适当的课外阅读,一周一篇周记,别无其他语文作业,这样既不增加学业负担,又能不断练笔,帮助学生积累第一手写作素材并以此促使学生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一周里自觉观察自然万物,审视自己的一周经历,反省见证自我成长,抒写心灵感悟,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课内学方法,课外下工夫,二者相辅相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日渐提高。
  一、关注生活,让周记言之有物
  要想文思如泉涌,就必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思考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品则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有生活的写作源泉,才会有高于生活的写作创意。因此,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截取一幅幅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是语文教师的任务。问题是学生总觉得生活平平淡淡,没有素材可取。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写作其实不一定非要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我们最需要去感悟、去品位的要点。多彩的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写作切入点,比如一个自然现象引发的思考,一件小事阐发的联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带来的震撼,一个微笑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涟漪,一个期待的眼神给予的莫大的安慰,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带来的回忆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周记写作的对象。
  二、感悟生活,让周记言之有情
  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只懂得记录是不够的,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无法打动人,作文教学应善于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每册语文课本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根据活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写作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寻适用的“写点”。
  例如,一次周末,我布置学生在饭后拉拉父母的手,摸摸他们的手心、手背。小小的举动,亲密的接触,结果让我始料未及。一位向来对父母语言粗鲁的学生,写下了一段让我感动的话:“老师说话的那一刻,我还在暗自嘲笑她的迂,都十二三岁的人了,还有多少人去摸父母的手。晚饭时,我用眼睛的余光瞥见父亲那粗糙黝黑的手时,我的心为之一震,蓦地,有种心随之下沉的感觉。父亲见我默不作声,以为我够不着桌子那边的菜,顺手端起那盘炒肉丝朝我这边放,出于本能反应,我用手去推,瞬间我触到父亲的那双手,粗糙的感受刺得让我更觉得对不住父亲的付出。做儿子的曾经拉着父亲那双大而宽厚的手,是多么的自豪与温馨,那快乐的时光似乎在脑中荡然无存,而今叛逆与任性的我又什么时候审视过父亲那双皲裂的如核桃似的手……”但真情的流露、情感的宣泄,使这位一向抄袭习作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心理描写细腻感人,既让冰冷的父子之情有了交流的平台,又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活动并不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它是学生生活素材的宝藏,是情感的碰撞,只要善于创造机会,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就有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三、探寻生活,让周记言之有旨
  生活似平实曲,平凡的生活中实质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或事理意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宗旨。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事件中潜藏的道理和规律,在理性层次上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抒写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和感受。
  当然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如果只看不思,就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孤立的特征上,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教学应指导学生把握生活的要义,探寻写作的内涵,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给予读者有价值的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抑或让他人有种读过的感觉。
  总之,巧用周记,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笔记下成长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要使课堂精彩起来,教师就必须掌握这门艺术,而多媒体能让这门艺术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不仅很好地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7  教学之所
[摘 要]语文课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安塞腰鼓》这一课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情感。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等修辞方法。  [关键词]品读 迁移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63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语文
[摘 要]习作教学中要不要教知识,教什么样的知识,如何教知识,这是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写作指导课《学写新闻报道》,对“精准知识”为什么教、该从哪儿来、怎样走向儿童、往哪儿去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诠释,使习作指导课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使教师从中感受到习作教学课堂的新方向。  [关键词]习作指导 精准知识 沙龙纪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这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后,正式开始上课)  板块一 我能感知童话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玩一个复述童话的游戏,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玩游戏之前,潘老师请同学们听清楚复述的要求:童话的题目是《会“飞”的青蛙》,老师一次说一到两句,说完后就请你们来复述。这要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了。“有一天,鸟儿
[摘 要]《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出现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里面。这也是小学生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并不难,教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应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读、思、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说话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轰轰烈烈中走完了六年的历程,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实验也即将完成一轮。六年来,在课程改革之路上,我们振奋过、迷惘过、反思过,在经历了成长的裂变与镇痛中,我们慢慢走向沉稳、趋向成熟。  而在新课改热热闹闹的背景之下,小学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原因在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词语教学很难出彩。即便在平常的课堂中,常见的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习作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生活,创设语境,搭建言语平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新课标指出,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
目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少教师无非是让学生认一认生字,学一学词语,读一读课文,理一理脉络。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样需要“精彩”,需要教师去细细思量如何上出语文味来。接下来,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第一课时充满语文味。  一、学习字词,体现语文味  认识生字、学习词语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常常脱离了语境,效率当然不高。其实,汉字是一个个丰富灵
[摘 要]《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以悟诗情、明诗志、知写法,為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设计;诗情;诗志;写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81
[摘 要]文本作为 “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换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以《变色龙》一文为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关键词]阅读教学;转变视角;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