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a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大雅·仰》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话极其形象地说明了人们的情谊中普遍存在着受恩与感恩的现象,即情谊者双方在感情、精神、物质和能量上的互酬。这种互酬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报恩”或“报答”。它对维系和促进亲人或朋友之间的情感起重要支撑作用。如果这种“受恩”与“感恩”的关系长期失去平衡,那么人们的情谊就会出现隔膜、中断甚至分裂。何为感恩心理?就是受了他人恩施之后的一种报答欲望,它体现了一个人健康而良好的精神向度和人格。正是因为这种力量,人类社会才得以和谐发展,文明道德才得以传承与弘扬,漫长的人生风景线才得以丰富和美丽。当前,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需要健全和凸显这种品格。
  可是,当前社会人们道德却出现了一些畸形或缺失,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宠而又孤独。他们衣食无忧,缺乏忧患意识;交往的狭窄,使他们显现出一种不健康自我与自闭;父母望子成龙的严厉管束,使他们脆弱而逆反;不良的文化侵袭,使他们好奇而迷失;少数学生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面对父母的辛苦养育和教师的辛勤培育,不仅不能做出感恩之举,反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因父母不能满足其某些要求、教师对其略微严格就产生仇视父母或教师的心理。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因此,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必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告诉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现实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祖国是每一个人的家,没有祖国的繁荣强大,便没有每个人的一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因国家沦亡,即将失去自由,失去读书的机会,他对祖国、对自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向往,“祖国”二字在他心中的位置何等重要。教师可通过赞美描写中国文化、建筑艺术和大好河山的篇章,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歌颂赞美母爱、尊敬师长的课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我的老师》,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和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朱德的《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敬仰;朱自清的《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深沉的爱。教师要抓住这些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二、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深化感恩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学生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气候变化,搜集农业谚语,然后写观察记录、编辑小报等,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是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是情感的升华,是认识的提高过程。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再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命题,将会使感恩意识在作文中得到升华。如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国庆节”等,启迪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学习体验,表达对祖国、对师长、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使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会学生求知,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应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更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一、指导学生将文字变为图画    初中语文第三册《白杨礼赞》主要通过对白杨形神俱美的描写来达到赞美北方军民的目的。那么,白杨树与北方军民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呢?我首先从研究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入手,让学生领会象征手法的精髓,抓住课文中的白杨树枝、干、叶、皮的逼真描写,引导学生对照这些描写的文字进行写生练习,把文字转变为图画。几分钟后,一棵棵“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
目的:探讨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干扰素+布地奈德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7年03月~2019年06月收治的8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41例
食用当季菜已越来越被很多人重视,并得到肯定。立夏吃蚕豆饭,正是应时。  蚕豆饭,顾名思义,就是要有蚕豆。现在菜场里,蚕豆季时,更多的是又大又糯的日本蚕豆,而做蚕豆饭,我更偏爱翠绿个小、有些脆感鲜甜的本地蚕豆,做出的蚕豆饭更碧绿生青。不过,本地蚕豆一般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然后就落市了。看到过别人做的蚕豆焖饭,是连带蚕豆皮跟米饭肉丁一起焖煮而成的,口感上粉质软糯,色泽上有些黯淡。我是“好色”的,更
期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的伟大,国外许多关于心理研究证明,同样智商的人的成就差别在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证明,注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可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目的:  通过检测辟谷前后腧穴红外温度变化、BMI指数变化、空腹血糖变化,以及蛋白质、无机盐、血压与心率的变化,观察中国传统养生方法——辟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  本文重点是写法和主旨的理解;难点是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过程    一、利用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电教化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作家由于思想素质、文化修养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
本文作者针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方法,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陶冶情操,提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感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阅读教学非常必要。这里的阅读是指“大阅读”,既指对课本知识的阅读,又指生活中对报刊杂志等的阅读,还指对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的阅读,我们称其为“开放式阅读”,惟其如此,才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高中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生已经进入了“文化语言”的学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