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评价语言 焕发语文教学活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语言应该是学习的激励、爱心的关怀、智慧的牵引。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作为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评价功能呢?
  一、简明准确
  评价语应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
  比如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响亮些,让更多人听到该多好”“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多练几遍,相信会读得非常流利”“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每个字都读对了,该多好”“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得到更好地表达了”……
  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知道了朗读要求,即正确流利、声音响亮、感情饱满,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有所进步。
  二、情真意切
  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谊,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哪怕是一次温柔的抚摸、一个动人的微笑……展现出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在我们班级中有个男生学习成绩很差,平时也很内向。有一次上《虎门销烟》的时候,他却积极举手朗读课文。我见了,一阵欢喜。谁知,他站起来后却读得磕磕巴巴,而且犯了几个错误,到后来越来越差劲,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听完,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先表扬“今天你能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老师首先要表扬你的勇气”。接着,提出了疑问:“能告诉大家,你今天为什么想读课文吗?在大家的静静等待中,他终于支支吾吾讲出了理由,原来,他看过关于林则徐的电影,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家也读得很熟练,结果站起来太紧张了,以至于不停犯错。我听后笑了,摸着他的头说:“看来咱得在课堂上多当众练习才行。下次还敢站起来读吗?”“敢!”在他响亮的回答中,在座的同学都忍不住向他投来钦佩的目光。我又笑着对他说:“你让我想到了林则徐,明知事情不容易,仍迎难而上真了不起。”听完评价,我分明看到他挺了挺胸脯。我想,如果当时没有老师亲切真挚的评价和询问,也许,就再也看不到这孩子自信的一面了。
  三、饱含激励
  教师适当的含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催化他们的求知欲望。“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现其优点,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赏识并不是无原则地包容学生的错误,而是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后进学生的内心更渴求别人的认同,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对这样的学生,我常常真诚地说:“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正确地读出这一段话,真不错!如果你再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流利。“你在一点一滴地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加油!”在表扬激励的同时,要用其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调节师生情绪,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欢快,更能拉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历险记》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有这样一句评价语,获得了满场笑声和掌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让人感觉新鲜、轻松、快乐,更能使课堂欢声笑语不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交流,倍感亲切和谐。转换角色是幽默法之一,就是把学生看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评价,如上面的课例即是如此。适当夸张也是幽默的一个办法。比如,学生问题回答得出色,可以用“你的回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来评价。学生读书声音好听,我会说“清脆悦耳”“娓娓动听”。学生字写得好,我会用“遒劲有力”“如行云流水”等来赞美。当学生是因为读了好几遍书才知道答案的时候,我会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问题回答得清楚明了,就说“真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学生知识丰富,就是“才高八斗”,文章写得好,就用“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妙笔生花”来赞美……
  教师的评价语言确实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恰当地运用它,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溧阳市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老师指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为“新”,所以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唯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深刻的反思,方可寻求一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最佳路径”。  一、且行且反思  教学《诺贝尔》一课,我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改变,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
《丑小鸭》是语文课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故事性强,哲理性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一些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性格,陶冶学生情操,因而,对《丑小鸭》这篇课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有助于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处事。  一、注重《丑小鸭》课文中汉字的教学  小学教学的重点是教授学生识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含义,体会文章情感,了解文章哲理,从而达到提
期刊
一、语用学与戏剧教学的密切联系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书面阅读与作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过程。  戏剧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它可以直接搬上舞台。在舞台上,演员的表情、语气、语调可以让观众直接感知戏剧语言。而课本中的戏剧剧本无法
期刊
巧借多种冲突是提升互动品质的重要途径。这里的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教学时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言语主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互相对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言语主体因为冲突,引发激烈的言语交锋,使参与表达的意识更强烈,思维更迅捷,从而提升互动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一、巧借认知冲突,提升互动深度  人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当新旧认知产生冲突时,曾经的平衡就会随之被打破,继而产生强烈的认知驱动
上课铃晌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rn老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先从小说的文本入手,对小说中人物、故事情节、发展、高潮等要素展开分析,由于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红楼梦》,繁杂的故事情节以及众多的人物关系很容易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应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章节的理解能力,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调查导入  调查导入是指,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前,教师
期刊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即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所谓“不虚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