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云山,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境内,大别山余脉,海拔73.6米,不高且坡緩无峰,但因与周边的小云山、青墩山相连,形如“北斗”,古时又有禹王河、衡阳河等水系环绕,且紧邻秦汉重要城邑———东阳城,因此成为了诸多皇家贵族身后必争的“风水宝地”。
2009年初,大云山因发生盗墓案件,因此启动了考古调查勘探,但随着调查勘探的深入,一座大型西汉诸侯王陵遗址逐步显露出来。同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近4年的考古工作,截止2013年,共清理遗址面积约25万余平方米,陵园总体平面近似正方形,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十四座、祭祀坑3座、车马坑遗址4座、兵器坑遗址2座、建筑基址2处以及司马道遗址。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内南部,陪葬墓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坑位于陵园南部,兵器坑分部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建筑基址位于陵园中部,陵园整体布局排列有序、规范严谨。遗址内共出土了金银铜器、玉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万余件,其中金缕玉衣、玉棺、编钟等珍贵文物,国内罕见,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极为重大。
2011年大云山汉墓群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首批“大遗址”和“江苏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又被中科院和国家文物局先后评为“2011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云山汉墓群遗址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它的发掘对了解汉代诸侯王墓葬制度,进一步分析江都国的地域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大云山汉墓群遗址墓主身份自考古勘探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考古队员,初期勘探仅显示出是一处大型西汉诸侯王陵。根据勘探中搜集到的瓦片均有“东阳”字样铭文这一现象,考古队员检索史料,发现了6位可能的墓主候选人,分别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挑起吴楚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刘建父子;刘邦的兄长,郃阳侯刘仲;堂邑侯陈婴。这几位汉代王侯均与东阳城关系密切,且有条件建造大墓。
但随着墓室结构被探明,考古队员发现了“黄肠题凑”的高等级葬制,结合“中”字形的墓葬结构,考古队员遂排除了刘仲与陈婴两位侯。而随着墓葬外回廊中出土的钱币被确认为“四铢半两钱”,荆王刘贾因下葬的年代早于钱币的铸造期,故而被排除。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进行,考古队员在1号墓中发现了一枚印有“江都飤长”的封泥,据此将刘濞排除,墓主人只能在两代江都王刘非、刘建当中产生。由于西汉诸侯王采用独立的纪年,根据墓中出土的“廿七年二月南工官”纪年铭文,“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银盘、“江都宦者六年”铜灯、“廿一年南工官造容三升”漆器等,尤其是“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全为明器,不具有实用功能,应均为特意给当年去世的墓主人随葬的手工制品,故排除在位时间短的刘建,确定墓主人是西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同父异母哥哥、在位二十七年的第一代“江都易王”———刘非。
(责编 董西飞)
2009年初,大云山因发生盗墓案件,因此启动了考古调查勘探,但随着调查勘探的深入,一座大型西汉诸侯王陵遗址逐步显露出来。同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近4年的考古工作,截止2013年,共清理遗址面积约25万余平方米,陵园总体平面近似正方形,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十四座、祭祀坑3座、车马坑遗址4座、兵器坑遗址2座、建筑基址2处以及司马道遗址。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内南部,陪葬墓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坑位于陵园南部,兵器坑分部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建筑基址位于陵园中部,陵园整体布局排列有序、规范严谨。遗址内共出土了金银铜器、玉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万余件,其中金缕玉衣、玉棺、编钟等珍贵文物,国内罕见,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极为重大。
2011年大云山汉墓群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首批“大遗址”和“江苏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又被中科院和国家文物局先后评为“2011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云山汉墓群遗址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它的发掘对了解汉代诸侯王墓葬制度,进一步分析江都国的地域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大云山汉墓群遗址墓主身份自考古勘探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考古队员,初期勘探仅显示出是一处大型西汉诸侯王陵。根据勘探中搜集到的瓦片均有“东阳”字样铭文这一现象,考古队员检索史料,发现了6位可能的墓主候选人,分别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挑起吴楚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刘建父子;刘邦的兄长,郃阳侯刘仲;堂邑侯陈婴。这几位汉代王侯均与东阳城关系密切,且有条件建造大墓。
但随着墓室结构被探明,考古队员发现了“黄肠题凑”的高等级葬制,结合“中”字形的墓葬结构,考古队员遂排除了刘仲与陈婴两位侯。而随着墓葬外回廊中出土的钱币被确认为“四铢半两钱”,荆王刘贾因下葬的年代早于钱币的铸造期,故而被排除。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进行,考古队员在1号墓中发现了一枚印有“江都飤长”的封泥,据此将刘濞排除,墓主人只能在两代江都王刘非、刘建当中产生。由于西汉诸侯王采用独立的纪年,根据墓中出土的“廿七年二月南工官”纪年铭文,“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银盘、“江都宦者六年”铜灯、“廿一年南工官造容三升”漆器等,尤其是“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全为明器,不具有实用功能,应均为特意给当年去世的墓主人随葬的手工制品,故排除在位时间短的刘建,确定墓主人是西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同父异母哥哥、在位二十七年的第一代“江都易王”———刘非。
(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