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下的冰封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绍兴市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我有幸加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在全县其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就试作回顾。
  新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本质。它重新调整学科的教学建议,更加注重让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再配合图文并茂的教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生因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缺失学习的热情。媒体教具的服务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最基本的一点,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上能力要求的分层,则进一步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为,能够“跳起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此外,新课标还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主张合作学习,从小组成员的组合、实践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来源、成果展示的形式、具体的操作等通通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起到跟进、协调和必要时进行帮助的作用。
  刚开始,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全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开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些老教师还开玩笑说,老都老了,还要重新当徒弟,跟不上趟了。
  借助教研组这一平台,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利用课堂。我认为,教学工作仍然是课改实验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毋庸多述。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的改革思路。重点抓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换这两个变量。学习方式转换的目标是——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从认知学习转向体验学习、从决定性学习转向交往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教学方式转换的目标是——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成为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我往往让学生在粗略感知课文整体的基础上,大胆地先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解答这些疑问。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交到全班一起讨论。教师集中把疑问分类,提纲挈领地引导解答。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行道树》《第一次真好》等课文的学习中,我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们反应热烈,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尝试,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慢慢地,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向传统定论挑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令人深思。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的情景,我也感到一丝欣慰。
  3.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中心,努力建立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教学模式要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下意识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由新奇到被吸引,最后还积极参与到制作中,更加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便于课堂的及时反馈、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教学虽不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小小的成绩。但是,欣喜过后,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 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知所措,特别是观念很难转变。有些人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一分定终生的现实,使新课改的有些环节只能是空中楼阁,很难落实,如若现行的评价制度不改变,让教师放弃使用能短时间内取得高分的手段似乎很难。许多老师坦言:初一尽量放开实验,初二适当回收,到初三还是重新分科教学,帮学生把重要知识点重新梳理,毕竟应对考试要紧。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但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大班里,在社会、家长、学校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的前提下,教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吗?
  2. 新课程各学科教材要求较高,学科衔接上存在问题,个别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需要以另一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为支撑。但由于后者还未教到,前者的老师只好充当二传手提前给学生开小灶。一些专业教师指出: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衔接上的疏漏。如科学中的月相,所有的题目都是以语文中的古诗形式出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满月还是弦月?英语强调主、谓、宾,而现在语文新课标却淡化这些知识,弄得学生学起来一团雾水,教师也无从下手。我经常碰到英语老师向我开玩笑,说被我们害苦了。还有,新课标中的文言文,把以前整个初中的优秀文言文全部集中到初二年段,篇篇都是千古经典,篇篇要求背诵。一年就把以前三年的活干完了,苦了学生,累了教师。此外,科学课程中的“密度”,原来初三教,现提前到初一刚开学就教,但其中涉及的立体单位指数的换算,数学还没来得及上,因此科学老师不得不充当数学老师的角色;原来物理初二上力学,初三上光学,现在初一就接触到光学,但光学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却一直要到初三才上。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要为其他学科查漏补缺,这是各科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同时语文课标规定,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我们可以换算一下,一分钟60秒,也就是每个学生每秒要读9个字。许多成年人也做不到,要让学生做到就更加困难。同时,正是受到这个要求的指引,7~9年级的许多文章较长,有些文章光让学生浏览阅读就要花费半节课。
  3. 积累、感悟与分析、训练问题。这是一个敏感区,是个老话题。无数的人说了话,无数的人不愿意说。新课标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而且是非常坚决地回避了这些话题,其研制者们也再三解释了只字不提这些术语的缘由。但表述上无论淡化与否,回避与否,语文教育实践都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当然,重视积累与感悟是我们语文教学在经过了许多波折后提出的一个科学的方向。这是总结出来的结论,是有过代价的,值得我们珍惜。但是中小学生学语文只读(背)不讲,只悟不练,也一定是一个误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有其道理,但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语言积累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单纯地去“悟”,漫无边际地“品”,既“罔”又“殆”,会不会是我们所反对的“少慢差费”呢?有迷惑地读一百遍,可能不及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豁然开朗吧。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地点拨、分析、指导,应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另外,教学中片面地回避训练有失科学。事实上,受了一些新说法的影响,新课程的课堂中,许多教师不敢抓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学生和教师都反映下课后没有收获。课后基本上没有作业,这在当前是较普遍的情况。我们知道,各种语文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的,基于语文素养培育的训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缺乏必要的训练只会使语文素养薄弱,不可能得到提高。“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4. 新词汇与旧语言的不和谐。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这些词汇迅速登上了教学舞台,一时间,教师言不及此,就好似头脑古旧的私塾先生,为了体现教师紧跟时代和课改的脚步,一些本来是书面理论的语言便堂而皇之地送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去了。过去很自然的过程变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以往很随意的鼓动性语言变成了“谁到讲台上展示展示”,一个更让学生迷惑的是“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诸如此类,漫天飞舞,到头来邯郸学步,不仅教师失去自我个性,也让学生坠入九霄云雾,摸不着头脑。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课标实施四年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我们将伴随新课标一起脚踏实地,不断探索,逐一解开现实与理想的结,真正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其他文献
笔者所在单位在学习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后,开展了“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 2”学案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 2”学案教学模式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笔者所在单位的“1 2学案” 在设计方面紧紧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 并非机械模仿各兄弟学校的“学案”, “1 2学案”由“课前预学案,课中导学案和当堂检测题”三部分构
日前,在学校的语文教师中针对“现代文、诗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90%的教师视现代文教学为畏途,宁愿选择古诗文进行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代文与古诗文相比,在选择“教什么”上更困难。现代文虽然明白如话,但面对教学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却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长篇现代文的教学, 选文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为教学提供契机的同时,更是加重了教学的
人类生病时,可以去医院或药店,可是大自然中没有动物医院,动物们生了病该怎么办呢?原来,许多动物都有令人惊讶的“医术”,它们利用大自然的植物或者矿物来减轻病痛。泥浆、树叶、毒汁……动物的“药箱”令人大开眼界。吃植物的熊  黑熊抱着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植物和果实,准备介绍给人类。“没来得及包装……这些都是我验证过的良药……每年春天,我们从冬眠中醒来之后,排便都会有些困难。这时我们就会找点儿润肠、助消化的‘
2018年1月1日,平昌冬奥会圣火传递到韩国浦项,一位特殊的火炬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是当天最后一位出场的,需要转动轮椅才能顺利完成火炬接力。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就是来自中国四川宜宾山区的颜玉宏。  颜玉宏在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肢瘫痪。在多次手术和康复训练后,他依靠拐杖,站了起来!站起来的颜玉宏,爱上了游泳。对于一个残疾的孩子来说,游泳使用的臂力是健全人的2~3倍,颜玉宏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摘 要:从介绍本土国家级4A景区“东方盐湖城”引入,以“氯化钠”这一物质为线索,进行了真实情境的结构化设计,引发对工业流程题的探究。通过对工业上“氯化钠制取”流程的分析,初步学会解读初中常见化学物质流程图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工业上“氯化钠用途”流程的分析,明确流程题的常见考点,并会对流程中的部分环节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氯化钠 ;化工流程;制取  工业流程题由于其体现了真实有用的化学,在近年的
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化,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无处不在。1908年吴曾祺编选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与国际社会文化教育思潮相连接。前70年以主体客体认识论教学模式为主导,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近30年,语文教育渐次向主体间的对话模式转变,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教育思潮之间翔舞,彼此冲突又融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课型。这里按时间的先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6种作一评述,
摘 要:模型建构下的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对模型建构四个阶段的教学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解,培养运用模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高阶思维,使学习向深度发展。   关键词:模型建构;深度学习;原电池;高阶思维;问题解决  一、研究背景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
近日,笔者对本市高三历史课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我市以往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缺乏必要的整合,知识框架凌乱;教师对复习课的特点认识不清,学生内化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紧张度不够,学习效率低;学生的训练与新高考的要求脱节,针对性不强;教师对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探索不足,提升效果差;等等。笔者以为,要切实提高高三历史一轮的复习质量,教师应巧妙把好五度,在每一个
摘 要:介绍HPS教育(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理论,以“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一课为例,尝试把HPS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设计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析了HPS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思考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HPS教育实施的注意点。  关键词:HPS教育;核心素养;甲烷;教学设计一、 HPS教育简介  HPS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关于它的含义,有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