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案例型情境设计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r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创设直观感知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读黄土高原区位图,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既生长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素材,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1)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字基础上,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 (2)自然因素(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人为因素(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人为因素。(3)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心生“疑”问,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要点】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创设诱思情境,引导学生行“动”,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施教三功贵在诱导,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因此,扣住课标要求,虚拟一些故事情节,制造一些悬念,作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薪水越来越少,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后来他因患肺部疾病(肺气肿)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企业,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企业东山再起,成为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1)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结合教材内容,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联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内容,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发展前期,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不协调。 (3)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经过以上逐步行“动”,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进行教学。
  【注意要点】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意要新颖,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创设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善“议”,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M. S. 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1] 。可见,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达到一举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2] 。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江河治理,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1)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送?)
  (2)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怎么送?)
  (3)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东部电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需求量小。 (2)在图上描绘。(3)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送的认识。第三步,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送?(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送?(线路方案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第五步,迁移在该案例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调”案例。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也可以运用案例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要点】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才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情境,引导学生巧“辩”,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 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巧选中间案例素材,设置“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要点】(1)从资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从资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2)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第一步,阅读资料1和2,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结合珠三角区位图,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提供巧辩方式,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案例,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要点】“中间开花”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开放性,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生成相关思维,体现“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案例型情境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精典案例不选,另选其他案例;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没有扣住课标要求教学,等等。
  另外,根据教学业务差异,案例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应不同:一个是浅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个是深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个层次的案例型情境设计,教师均应把握。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胡谊. 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4-263.
  [2]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1-304.
  [3] 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济与教育[M]. 姜闵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4-97,182.
其他文献
摘 要:简洁、精练的概要写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写作中考生要把握概要写作的五个步骤,遵循三个原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内容精练、前后连贯的概要。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概要写作;过程;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提供的信息显示,从2016年10月开
笔者所在单位在学习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后,开展了“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 2”学案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 2”学案教学模式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笔者所在单位的“1 2学案” 在设计方面紧紧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 并非机械模仿各兄弟学校的“学案”, “1 2学案”由“课前预学案,课中导学案和当堂检测题”三部分构
日前,在学校的语文教师中针对“现代文、诗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90%的教师视现代文教学为畏途,宁愿选择古诗文进行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代文与古诗文相比,在选择“教什么”上更困难。现代文虽然明白如话,但面对教学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却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长篇现代文的教学, 选文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为教学提供契机的同时,更是加重了教学的
人类生病时,可以去医院或药店,可是大自然中没有动物医院,动物们生了病该怎么办呢?原来,许多动物都有令人惊讶的“医术”,它们利用大自然的植物或者矿物来减轻病痛。泥浆、树叶、毒汁……动物的“药箱”令人大开眼界。吃植物的熊  黑熊抱着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植物和果实,准备介绍给人类。“没来得及包装……这些都是我验证过的良药……每年春天,我们从冬眠中醒来之后,排便都会有些困难。这时我们就会找点儿润肠、助消化的‘
2018年1月1日,平昌冬奥会圣火传递到韩国浦项,一位特殊的火炬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是当天最后一位出场的,需要转动轮椅才能顺利完成火炬接力。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就是来自中国四川宜宾山区的颜玉宏。  颜玉宏在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肢瘫痪。在多次手术和康复训练后,他依靠拐杖,站了起来!站起来的颜玉宏,爱上了游泳。对于一个残疾的孩子来说,游泳使用的臂力是健全人的2~3倍,颜玉宏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摘 要:从介绍本土国家级4A景区“东方盐湖城”引入,以“氯化钠”这一物质为线索,进行了真实情境的结构化设计,引发对工业流程题的探究。通过对工业上“氯化钠制取”流程的分析,初步学会解读初中常见化学物质流程图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工业上“氯化钠用途”流程的分析,明确流程题的常见考点,并会对流程中的部分环节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氯化钠 ;化工流程;制取  工业流程题由于其体现了真实有用的化学,在近年的
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化,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无处不在。1908年吴曾祺编选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与国际社会文化教育思潮相连接。前70年以主体客体认识论教学模式为主导,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近30年,语文教育渐次向主体间的对话模式转变,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教育思潮之间翔舞,彼此冲突又融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课型。这里按时间的先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6种作一评述,
摘 要:模型建构下的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对模型建构四个阶段的教学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解,培养运用模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高阶思维,使学习向深度发展。   关键词:模型建构;深度学习;原电池;高阶思维;问题解决  一、研究背景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
近日,笔者对本市高三历史课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我市以往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缺乏必要的整合,知识框架凌乱;教师对复习课的特点认识不清,学生内化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紧张度不够,学习效率低;学生的训练与新高考的要求脱节,针对性不强;教师对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探索不足,提升效果差;等等。笔者以为,要切实提高高三历史一轮的复习质量,教师应巧妙把好五度,在每一个
摘 要:介绍HPS教育(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理论,以“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一课为例,尝试把HPS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设计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析了HPS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思考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HPS教育实施的注意点。  关键词:HPS教育;核心素养;甲烷;教学设计一、 HPS教育简介  HPS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关于它的含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