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英语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一、 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英语课是实践課,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 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三、 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的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预设中的美丽    曾看到过这么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不停地游,克服常鱼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某一天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  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提供给我们
摘要:2010年陕西省迎來新课改后的第一次全国性高考,仔细研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试题,从地理试题的特点以及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两方面做以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文综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学科能力    2010年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已经结束,仔细研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试题,从下面两个方面做以总结:  一、2010年高考陕西地理试题的特点  1. 试题继续强化对地理学科
班级的后进生,人数虽少能量却大,破坏性强,是班级的消极因素。他们是小错误不断,大错误敢犯,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个别人根本就不想学习。但是后进生常常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机灵敏捷,重感情,讲义气,有的后进生还有一定的才能和威信,他们的言行会带动、影响一批人。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教育、挽救几个犯错误的学生,而是影响到班风、校风建设,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
现在的学校虽然辍学的学生已经不复存在,但后进生却越来越多,很多老师都为此头疼不已。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想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其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1.“爱”比什么都重要  后进生很多都是“学困生”“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对其关注不够,于是越来越落后,对学习也就越没有了信心,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想,学生不学习,就会去找其他的事情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自己的调研却发现,广大教师很少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语文课堂急切需要还学生心灵自由。  目前产生无视学生“自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观念的陈旧  现如今,新课程改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它能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并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作为一线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爱好学习,这样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是好奇的,看到实验仪器都感兴趣。但如
【摘 要】幼儿教师要避免打学生等体罚现象,并通过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 体罚 策略    教師的师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教师要将这种感染力的行为化为内心的自觉自愿的高尚情感,我们国家一直以教师的师德为根本,凡事要教育和发展学生的品德,要培养优秀的教师,必须成就幼儿教师优秀的教师品德。  幼儿教师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必须是智慧的化身,必须是教育学生做人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它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初中物理课堂中仍不乏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呢?  一、注重人文教育,塑造学生人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用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而在理科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都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解题技巧,忽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素材及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很有必要认真贯彻实行。下面我谈一下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还孩子“自由”空间  开始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