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忘记“÷2”说起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会直接用“底×高”。如果我们让学生检查,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忘记“÷2”,并很快订正。面对这样的“粗心”现象,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成人视角”去理解,而应更多以“儿童视角”来分析产生此类错误的原因,以便我们运用更适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孩子们在认识上“走弯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开展了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研究,准备从学生作业错例分析入手,结合对教学内容的再次思考,探寻学生错误的真实原因,提出较为合理的教学建议。
  一、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典型错误和错因分析
  (一)测试的问题及意图
  在设计测试的问题时,我们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数学运用分为三个层次。
  (二)测试的对象和过程
  我们选择了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F小学五年级3个教学班。其中2个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班在没有使用本研究的教学建议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完成测试,另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班在使用本研究的教学建议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完成测试。
  测试后我们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初步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选择了部分学生单独进行访谈,测试与访谈在同一天完成。
  (三)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整体掌握情况
  我们将对照班的78名学生的测试卷的三个问题从正确率、错误率以及“算法”错误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数据统计,其中“算法”错误指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列式造成的错误。有关统计数据如下。
  F小学五年级部分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测试数据分析(1)
  由上表可知: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掌握情况是有层次的,其中“算法”错误有下面两类,一是学生直接用“底×高”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二是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高”求三角形的底。
  针对以上错误,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时,多数学生看到自己出现的第一类错误,随即就说:“老师,我忘记除以2了。”当我们追问:“你为什么会忘记除以2呢?”学生答道:“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弄混了。”针对第二类错误,学生说:“求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也是这样算的。”由此可见,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很容易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影响。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不同背景中的掌握情况
  为进一步探索学生在不同背景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向和逆向运用的相互影响关系,我们关注了测试答卷中以下三类情况,学生答题过程中“算法”错误统计,如下表。
  F小学五年级部分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测试数据分析(2)
  从上表可知:(1)部分学生虽然能直接正向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在具体情况中正向运用时错误较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具体情境中运用公式时,易受情境信息和干扰因素等影响。(2)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逆向运用掌握情况低于正向运用。(3)当学生在不同背景中,能克服干扰因素和复杂背景正确正向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逆向运用掌握也较好。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了,教师演示了,还有学生出错呢?真的是学生无法跨越这道坎吗?下面是笔者观察到的教学片断,也许会引起我们一些新思考。
  【教学现象】
  (1)每个组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请同学们摆一摆,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合作探究)。
  (2)交流汇报,每个小组选代表到黑板上演示。
  (3)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自主探究: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5)合作探究:通过“转化”“找关系”,你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6)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充分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吗?笔者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设计机械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没有充分经历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操作工”,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等问题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更谈不上猜想和创造。这样肤浅的操作导致学生没有深刻的理解,记忆也不深刻。这样看来,学生作业时会忘记“÷2”也是情有可原。
  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分析
  从以上测试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习惯于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运用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为此,我们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面积计算公式的数学结构以及公式的变式运用等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再次思考学生错误的真实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习内容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
  1.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虽然转化前后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称为等积变换。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像这样通过图形的拼组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称为图形重组。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与平行四边形有明显的差异。
  2.从两个计算公式的数学结构来看,由于S=ah前面有系数“[12]”,公式本身也比前者复杂。因此,在计算公式的逆运用时,需要先将系数“[12]”转化成1,即2S=ah。而学生在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逆运用时,都直接是将面积除以一个变量,如a=S÷b。回顾这些学生面积计算的经历,发现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数学结构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其他文献
从“精确狙击步枪”到“先进狙击步枪”  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先进狙击步枪”(Advanced Sniper Pifle,简称ASR)项目自2017年开始启动,该项目是特种作战司令部轻武器和弹药更新换代计划的一部分,同时计划升级的武器项目还包括第三代特种作战部队M4步枪上机匣升级项目(URG-I)、中距离导气式步枪(MRGG)和轻量化中型机枪(LMG-M)等。除武器外,所配用的光学瞄准具、弹药及其
从教这么多年来,每次自己上课或者听同行的研究课、优质课,最尴尬的莫过于教师在上面热血沸腾地讲,下面的学生冷若冰霜,完全不回应。这问题若出现在常规课,教师忍一忍,或者冲学生发一顿脾气,也就过了。但当同行教师、各级领导、教研员拿着听课本走进自己的课堂,那上课教师真的很抓狂。  刚从教时,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难堪局面。在我的英语课上,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部分学生马上举手,而另一些学生好像事
意大利根据M1伽兰德步枪仿制改进的伯莱塔BM59步枪。该枪除弹匣、两脚架、托底板、枪口消焰器等与M1伽兰德步枪有差异外,在准星后方还增设了折叠式枪榴弹瞄具第9名和第8名:日本五式半自动步枪  “模仿是最真诚的奉承”,美国人是这样看待日本在二战后期根据M1伽兰德步枪仿制的五式试验型半自动步枪的。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M1伽兰德步枪产量很大,但仿制品并不多,除五式步枪之外,一般认为只有1950年代应北约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必需的三个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应对课堂生成的三种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成性问题  要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种子萌芽的三个条件,从理论上讲,应该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也就是说,运用六个装置(一般采用罐头瓶进行实验),让学生
TM44冲锋枪  1943~1944年,两名游击队枪匠设计出TM44冲锋枪,他们是特米亚科夫(Temyakov)和亚科夫·阿布拉莫维奇·门金(Yakov Abramovich Menkin)。  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特米亚科夫毕业于基辅坦克学校并获得二等军衔技师称号。在明斯克的战斗中,他因受伤而被俘,后来设法逃离,加入当地的一支游击队,成为游击队的一名枪匠。苏联游击队枪匠特米亚科夫左为苏联游
诗词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诗词浩如烟海,蔚为壮观。诗词为我们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演变,感悟历史真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让诗词导入成为新知触发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吸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科学的评价方法能明晰教学思路和方向,促使教学良性发展。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来说,探讨评价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说,目前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期选编的两篇稿子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引发老师们更广泛地实践和讨论。  语用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语用教学观指以语用为本体,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
《10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找朋友》(手拿数字的娃娃,边唱边做动作),再让学生指认自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选入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一、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由于作者个人经历,情感价值观及所处时代的不
变式教学”是一种转变数学教学理念、变革数学教学方式、改变数学教学现状的区域整体性数学教学改革,简称“变式教学”或“三变教学”。  “变式教学”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生命体验,将书本学习变为实际操作,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个性和习惯的教学方式。  “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其一,可变性或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