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选入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一、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由于作者个人经历,情感价值观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其对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色彩纷呈,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千差万别。要读懂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写的作品,就必须走近作者,追溯作者行文时的文思、心思和情思。走近作者,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我们对话文本非常重要的视角之一。
  琦君的散文大多写“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故乡和童年的人事对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的琦君来说,永远是魂牵梦绕、历久弥新的情思。琦君客居台湾,但对故乡仍然充满深挚的怀恋,《桂花雨》以“桂花”为主体意象,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而富有乡情意味的童年生活。读者在她的娓娓讲述之中,隐隐可以闻见桂花的清香,也会为那种随着文字氤氲开来的乡思所打动。
  琦君之所以选择“桂花”的意象,是因为“桂花”牵出了太多与故乡有关的回忆。琦君12岁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给她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从外地回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人教版)“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苏教版)故乡的生活融入到老人的生命中,老人对家乡旧宅院的桂花是最有感情的,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母亲对故乡无尽的眷恋。其实,这何尝又不是琦君在借母亲之口表达自己的乡愁呢?桂花雨飘落在故乡的空气中,飘落在记忆中,也久久飘在游子的心间。缤纷洒落的桂花雨,如甘霖滋润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也似浪迹天涯的游子泪,载满乡愁,充盈着琦君精神世界的怀想。
  ……
  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样才能洞察作品所表现的情志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
  二、整体观照,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
  文本是编者智慧的结晶。不同版本的文本,其编辑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呈现方式等各具特色。因此,和文本对话也得从编者这一视角去审视。
  人教版和苏教版都编选了《桂花雨》,但细读之下不难发现,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了较大差异,且一个放在五年级,一个放在四年级,其编选意图显然是不同的。
  人教版将其编选入“月是故乡明”的单元中,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课文以“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开篇,那浓浓的乡情,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将读者浸染期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芬芳的香气,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课文为了表现“乡情”的主题,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特别是母亲的念叨:“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多么朴素的愿望,多么朴素的邻里亲情!作者一家人与邻居和睦相处,亲密无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客居异地,静静沉思,重回昨日的时候,此情此景,温暖甜美之外,淡淡的忧伤也漾在心田。另外,编者特别强调了“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杭州……”这显然是为了凸显“乡情”这一主题。
  而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对家乡的怀念。以“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开篇,一个“喜欢”直奔主题,为写童年之乐定下了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女孩正靠在母亲的膝盖旁,撒着娇催促母亲去摇桂花的情景。“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短短两句话充分表现了摇桂花的欣喜与激动;而后面呈现的父母焚香吟诗的场景同样充满快乐——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随着袅袅的青烟,檀香燃起来了,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悠扬的檀香使人超脱,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
  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我们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掘教材资源,才可以充分设想文本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为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三、把握学情,合理制定适切的目标
  教师深入“对话”文本的落脚点是学生,对话文本,我们更要从学生的视角和文本对话,即根据学生学习汉语言的一般规律,及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特点、知识经验等对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合理制订适切的目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架起学生心灵和文本对话的桥梁。
  五年级是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按照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的《桂花雨》时,就要让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走进琦君的美丽乡愁,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四年级尚处中年段,孩子们概括、品赏等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简化头绪,着力表现童年之乐,这样才会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者、编者、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只有我们关注到了这些“对话”的视角,我们在对话文本时才会准确深入而又合理适度,从而保证教学有的放矢。
其他文献
所谓“343”教学模式,即“三案并举,四步推进,三法联用”。其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谈谈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三案并举  “三案”指融“教案、学案、测案”于一体的导学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预习案、探究案和检测案。  预习案分为“教材助读”和“预习自测”两部分。“教材助读”包括“走近作者”、“创作
中国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因此,对于教育的改革,家长、教师、学生等都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大到国家层面,小到学校层面,无一不试图通过改革寻找教育的出路。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钟祥市实验小学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就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希冀通过教育的改变,带给社会乃至国家福祉。  拐点  一种改革究竟要追求什么,塑造怎样的人?这不仅是改革者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  2001年,在全国
从“精确狙击步枪”到“先进狙击步枪”  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先进狙击步枪”(Advanced Sniper Pifle,简称ASR)项目自2017年开始启动,该项目是特种作战司令部轻武器和弹药更新换代计划的一部分,同时计划升级的武器项目还包括第三代特种作战部队M4步枪上机匣升级项目(URG-I)、中距离导气式步枪(MRGG)和轻量化中型机枪(LMG-M)等。除武器外,所配用的光学瞄准具、弹药及其
从教这么多年来,每次自己上课或者听同行的研究课、优质课,最尴尬的莫过于教师在上面热血沸腾地讲,下面的学生冷若冰霜,完全不回应。这问题若出现在常规课,教师忍一忍,或者冲学生发一顿脾气,也就过了。但当同行教师、各级领导、教研员拿着听课本走进自己的课堂,那上课教师真的很抓狂。  刚从教时,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难堪局面。在我的英语课上,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部分学生马上举手,而另一些学生好像事
意大利根据M1伽兰德步枪仿制改进的伯莱塔BM59步枪。该枪除弹匣、两脚架、托底板、枪口消焰器等与M1伽兰德步枪有差异外,在准星后方还增设了折叠式枪榴弹瞄具第9名和第8名:日本五式半自动步枪  “模仿是最真诚的奉承”,美国人是这样看待日本在二战后期根据M1伽兰德步枪仿制的五式试验型半自动步枪的。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M1伽兰德步枪产量很大,但仿制品并不多,除五式步枪之外,一般认为只有1950年代应北约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必需的三个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应对课堂生成的三种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成性问题  要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种子萌芽的三个条件,从理论上讲,应该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也就是说,运用六个装置(一般采用罐头瓶进行实验),让学生
TM44冲锋枪  1943~1944年,两名游击队枪匠设计出TM44冲锋枪,他们是特米亚科夫(Temyakov)和亚科夫·阿布拉莫维奇·门金(Yakov Abramovich Menkin)。  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特米亚科夫毕业于基辅坦克学校并获得二等军衔技师称号。在明斯克的战斗中,他因受伤而被俘,后来设法逃离,加入当地的一支游击队,成为游击队的一名枪匠。苏联游击队枪匠特米亚科夫左为苏联游
诗词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诗词浩如烟海,蔚为壮观。诗词为我们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演变,感悟历史真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让诗词导入成为新知触发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吸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科学的评价方法能明晰教学思路和方向,促使教学良性发展。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来说,探讨评价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说,目前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期选编的两篇稿子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引发老师们更广泛地实践和讨论。  语用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语用教学观指以语用为本体,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
《10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找朋友》(手拿数字的娃娃,边唱边做动作),再让学生指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