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的意外,精彩的契机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教学时,学生的回答、反应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范围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固守预设,避而不见,而应尊重学习情况,及时抓住并利用学生的疑惑、见解等,努力生成更多的精彩。也许,这意外的插曲可以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财富。
  案例描述:
  在一次PowerPoint2000的综合练习课上,笔者按照常规开始组织教学,在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之后,准备进入本节课的内容——“用PPT组织已有素材制作主题演示文稿”。由于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笔者事先确定了主题“人文无锡”,并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无锡的文字资料及图片,传到了每位学生的机器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PPT相关知识把老师提供的有关无锡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组织起来,完成一篇演示文稿,并宣布结束时要组织评比。
  就在笔者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布置完后,有一名平时非常活泼的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您提供的资料太少了,而且如果全班同学都用这些资料制作的话,效果会差不多。您能不能把网络打开,让我们自己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下载后再进行制作?”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赞成,我一听急了,这些孩子不就是想上网吗?那我先前做的准备工作不全白做了?这节课的任务怎么完成?但看到同学们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笔者没有立刻拒绝他们。也许同学们并不是单纯地想上网,而且在网络这一章学习完之后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开网了,“网络是学习的有力工具”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简单地拒绝,势必造成同学们的消极对待。打开网络吧,会不会造成学习内容的“跑题”?一时间,笔者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
  “老师,我们知道网上有很多关于无锡的资料,而且我们学习过如何在网络中搜索资料,也学习过如何下载信息。您就让我们试一试吧!”
  “行!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主题演示文稿的制作,组内同学分工协作。”不知怎么我就答应了,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打开了网络。同学们按照平常的操作小组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搜索,WORD排版、局域网共享——他们把已经学过的、用得着的几乎全都派上了用场。同时,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也令我意外,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得淋漓尽致,35分钟后,大多数小组都把重点转向了PPT演示文稿的优化上,一时间,教室里变得异常紧张,遗憾的是已经来不及开展作品的评比了,笔者只好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保存到教师机上,同时宣布我将会把同学们的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登录校园网进行评比。一节意外的信息技术课就这样结束了,但带给笔者的意外还远远没有结束。当笔者把小组的作品一一打开浏览时,笔者的心情变得异常兴奋起来——那是怎样的一幅幅作品啊!内容充实、分类有序、界面合理、流程清晰且各具特色!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料。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这些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中的论坛上并设置了投票评比。
  意外在延续,一周后,我在浏览校园网上的信息时,惊奇地发现论坛上的演示文稿评比进入了高潮——同学们不仅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了投票评比,而且在论坛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学还就自己在制作演示文稿过程中的体会进行了交流,比如很多同学提出网上下载资料的杂乱性、可取性,关于利用局域网在小组内实现资源共享的妙处,在具体制作演示文稿过程中的技巧等等。看着同学们网上的留言,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
  案例反思:
  是啊,这是一次意外的信息技术课,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信息技术课,因为它超出了笔者备课的初衷,而且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没有按照笔者的设想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谁又能说这节课是真的失败了呢?很多时候,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习,甚至是灌输式地教学。如果没有这一次“意外”,如果当初笔者固执地要求学生按照预先的设计去制作,可能这节课会按照笔者的设想“圆满”完成,但那样,笔者不会有今天这样深的感触:其实学生内心的潜能是无穷的,学生的创造性、协作意识和自主意识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捕获生成资源,挑战变成精彩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然而。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迥然不同的想法与做法。面对这些“意外的行为”,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积极而有序地引导呢?这确实是对教师的理念与智慧的挑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原本预设的目标;压制学生,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这将得不偿失。以上片段中,虽然教学情况因此而改变,没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我们从中少了一点预设,多了一些生成,捕获到了不曾预料的精彩。
  笔者想起以前在书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著名解剖学家回忆他在校读书时,十分调皮。生物课上,老师布置大家课后去观察动物的内脏。为了观察,他竟然偷偷地把老师家的乌骨鸡给杀掉了。这位老师知道后,没有暴跳如雷,却给他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篇完整的关于鸡内脏的观察报告交给他。也许,这位老师并没有想到,他的做法给这位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因为正是从那件事开始,这位学生对解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了一名解剖学家。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竟然造就了一名伟大的解剖学家,谁说这不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呢?我常常以此事例来鞭策自己,也许我的学生中,×××便是未来的著名科学家,别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我的手中。
  
  二、关注生命灵性,意外构建精彩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的。教师若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会使学生的灵性淹没在灌输里。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束缚,引导学生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教育家卢梭说过:“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给他们强加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人替他们做事。”他的话值得借鉴。有一个人看见一只蝴蝶即将破茧而出却很久也未挣脱茧的束缚,动了恻隐之心,想帮助蝴蝶尽快脱离“苦海”,于是找来剪刀给茧剪开一个小口,蝴蝶轻松地从茧中爬了出来。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这一剪却使蝴蝶从此丧失了飞翔和生存的能力。原来,蝴蝶的破茧挣扎实际上是为今后的振翅飞翔积聚能量。缺少了这一环节,最终导致蝴蝶因飞翔本领的丧失进而死亡的悲剧。以上教学片段中,我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学生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教学高潮此起彼伏,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课堂真正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三、实现个性张扬。尊重生成精彩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有强烈的课程意识之外,还要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悦纳自我、体现自我。以上片段中,由于笔者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造成教学预设与课堂真实情境的脱榫。如果笔者当时强化实施预设方案,那就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和智慧将泯灭其中,教学将变得机械与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师生的生命活力将受到阻碍与压抑。相反,面对那位学生的提问,笔者不急于否定,尊重、信任地把“球”踢出去,这样,学生赢得了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参与机会。这种课堂灵感的进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课前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最可贵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交流服务的。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分析了目前学生学习后不能灵活运用英语的原因后
介绍了铝电解槽中电场、磁场和电磁力场的计算模型及计算程序,结合我国自焙阳极铝电解工业实践,分析了铝液中各点的电磁力,并用计算机绘制了电解槽中电流分布、磁场和电磁力场图
基于人生存的实践,儒家对天人间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从人类天,从天制人,由此提出“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思想。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作为向历史寻求资源,对儒家天人观的研
音乐新课程标准给中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中心的变化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
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学学科高度抽象的特点,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积累多种丰富的学习经验.教师要紧紧把握住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强化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自主思考,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  学生学习  随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
一场大雪刚下完,小冬就跑到院子里做起雪人来了。别看小冬年纪小,做的雪人还挺有趣:胖乎乎的身子,滚圆的脑袋,高鼻子,歪嘴巴,好象在朝你笑似的。爷爷走过来看见了,夸奖小冬
课前三分钟,我喜欢分别用六种方法组织教学:1.请同学们集体唱一支歌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想象彩电里正放映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难点,了解有关的设题形式,可有助于试题的解答。一、表达方式类1.此类试题的设题形式一般包括:(1)对“××”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明。例1.
生活化的音乐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教学评价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在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探究学习”的条件下有效实施,良性互动,才能有效
发言:中国载人航天、美国“勇气”号登上火星……太空真的好热闹!好像太空技术都是科学家的事,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提示:其实,太空技术已经应用到地球上的数万种产品。例如,人们拨打手机、浏览internet、收看世界杯……都离不开卫星技术。    太空种子结硕果    自1987年中国第一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以来,已成功进行十多次航天育种试验。前后有七十多种植物一千多个品种的植物